真境绿翠网

标题: 转载:无私无我 替圣行道——导师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1
标题: 转载:无私无我 替圣行道——导师
一  和平之路
多少辈人祈盼的大光阴,如今到来了。
垂暮之年的长者,跪坐在清真寺纯洁的大殿里,掌着颤抖的双手,眼泪流过铺满皱纹的脸,宛如快要干涸的小溪流。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忘情的感恩,感赞独一的造物主;他们何曾奢想过这般信仰的自由——让优美感人的诵经声萦绕在耳边,陶醉在虔敬的尔麦里中,自由地传扬着赛俩目——和平的讯息。

这不就是圣传真道的各辈导师一直追求的和平和自由吗?

乾隆年间,二十五岁的导师伟嘎耶屯拉带着也门导师的口唤回到中国,传播伊斯兰哲合忍耶。从那时起,哲合忍耶便开始了对和平和信仰自由的追求,一辈接一辈,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牺牲。理解哲合忍耶的人,知道哲合忍耶为了信仰自由不懈奋斗的历史,为他们的精神所震撼,也懂得了“舍西德”(为主殉道)和“束海达依”(殉道之路)。

然而,哲合忍耶不是为殉道而来,他们如此巨大的牺牲只是为了追求和平和信仰的自由。

灵州太爷时光,哲合忍耶曾经获得过短暂的太平。灵州太爷降生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是团圆的日子,降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的灵州太爷,担起了复兴圣教的重担,也注定了他的光阴将走和平、平安之路。灵州太爷执掌教权三二年,大屠杀后的哲合忍耶实现了伟大的复兴,并且获得了前辈没有的自由。

1939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当代导师穆罕默德·哈比卜·尔里米·马玉柱在四太爷急迫的期盼中降生,他一出世就肩负了伟大的使命。诚如四太爷手谕所写:“哀众之无依,忧继之无人,今得之子,喜若得之玉,平生了矣。故安名玉柱,盖立德如金,立言如玉,立功如柱,三者必备于此子也。感应明证必汇于此子也。今吾之觌子,若泰山之将颓,南山之再起,瞑目矣。”

历史的巧合往往发人深省。“八月十五”赋予他们的一个巨大意义便是和平、平安、团圆。前辈们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保全了圣教,哲合忍耶的精神震惊了世人,也赢得了尊重。“束海达依”是在信仰受到践踏之时的保卫,它更是一种顶天立地的不屈精神。然而,不是每个时代都必须“束海达依”,若人人都走了这条路,谁来扛起圣人(愿主福安之)的绿旗,扶起他跌倒的教生呢?

“伊斯兰”一词,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和平、归顺”。这是耐人寻味的。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伊斯兰更渴望和平的了。穆圣(愿主福安之)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真正的穆民喜爱和平并追求和平,伊斯兰奉行人道之上的天道,和平年代的前定是行平安教门,爱国爱教。

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身处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光阴、大和平、大自由!历史在昭示:当代导师将迎来一条真正和平的道路——没有战争、没有歧视、没有欺压、没有霸权,更重要的是,没有对自由心灵的束缚。

他从二十岁的青年,到如今七十古稀,在真主的道路上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头上有了白发,眼角有了皱纹,身体的衰老见证了他的奉献,也见证了他的艰辛。他的慈祥让人记忆深刻,他的谦下让人敬佩,他的耐心为人称道,他的坚韧让人感叹,他的无私感人至深。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那一抹耀亮夺目的光辉紧紧地吸引着渴望光明与真理的人们,指引他们走上真主之道。

他是伊斯兰的太阳(他的经名“舍目斯·伊斯兰”,意为“伊斯兰的太阳”),光彩夺目,温暖世人。他的一生,正如太阳一般,无私地照耀着世人前行,扶起跌倒之人,同时还将温暖传递。

他是传递和平橄榄枝的人,他是一切渴望和平、追求和谐之人的楷模。他的光阴,将永远坚定地走在和平的路上。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1
二  呼唤

读过《心灵史》的人们,对哲合忍耶应该不会陌生了,乾隆四十六、四十九年的故事你们一定还记得,苏四十三阿訇、赛丽麦姑太、张文庆阿訇的英勇一定久久地震撼着你们;十三太爷“艾台依吐”的故事你们绝不会忘记,以一家三百零八口赎回十万回民死罪的壮举永载史册;哲合忍耶坚忍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们特有的气质持久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告别了西北黄沙干土的世界,《心灵史》没有写完的故事如今转移到了滇南高原的大山峦间,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继续诠释着前人铸造的精神,如今的哲合忍耶仿佛沾染了春城温暖的气候,刚强之中多了一份柔和。当然,对更多的人,哲合忍耶也许还是个陌生的名词。

哲合忍耶,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高声宣扬”,中国伊斯兰四大门宦之一,属乃格什板迪耶道统,至今在中国已传二百多年。圣传真道的道统可追溯到至圣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受命宣扬伊斯兰,后传至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四大哈里发,以及戴至圣王冠的大弟子穆阿孜·本·吉伯力,穿至圣绿袍的吾外斯·格勒尼。自千年复兴家大谢赫·穆哈印迪尼之后,圣传真道传到了也门,历传七辈后由道祖太爷伟嘎耶屯拉奉也门导师之命回中国传扬哲合忍耶。在中国,接替顺序为:道祖太爷—平凉太爷—船厂太爷—灵州太爷—十三太爷—汴梁太爷—沙沟太爷—四太爷—当代导师。

导师是整个穆斯林大众的核心,是引路之人,如同放牧羊群的牧羊人。导师是具有高品级的继承圣人事业之人,是真主特选之人,是真主喜爱之人,是清廉皎洁之人,是具有高尚品德之人,他们一辈传一辈,各自完成着特定的使命。

哲合忍耶二百多年的历史,更多的是一部受难史,为了争取信仰自由,反抗压迫和不公,他们坚强不屈地抗争,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一次次地,哲合忍耶都在艰难中奇迹般地复苏,暴力不可能把人打垮,唯有真正的和平才是圆满的结局。

在中国,哲合忍耶诠释着一种精神,对信仰的执着使得他们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姿态度。他们坚守着每天朝夕两时的赞词,每天宵礼后赞念五页《穆罕默斯》,还有大大小小的尔麦里,他们一遍遍地诵念着《麦达依哈》;他们的谨慎让人震撼,如《心灵史》描写到的:“无水乡村窑雪度夏,而坚持宗教沐浴的回民却家家以水的清洁为首要大事”,为干尔麦里洗浴过的多斯达尼常常缄口不言,特别是念大赞的时候,他们洗净每一寸肌肤之后便沉默了,从他们口里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尊贵的赞赞词。

到了纪念前辈先贤的日子,众多的多斯达尼(教久)齐聚云南,他们有的坐坐停停要走上一个星期的路途,有的来一趟云南动用了仅有的全部积蓄,甚至根本就没有来云南的路费,衣衫褴褛的他们却毅然地凑足路费,为着在云南进行的洁净的尔麦里。无论多么艰难,总要适时来到云南,赶上一个洁净的尔麦里,与慈爱的导师见上一面,任何的辛劳都值得。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奢想了,这就是哲合忍耶的特点。

当你看到牙齿已经掉光的老人面对导师时幸福得像个孩子,刚刚出幼的孩子见到导师后立马褪去了一身的稚嫩,沉稳得象个长者;你会看到,他们紧持着一种精神。它无关知识文化的高低,不识一字的农民可能掌握着最具价值的学问;它无关身家的贫富,一贫如洗的生活变得无关痛痒了;它更无关人的外表,衡量一切的标准只是一个“心”字,重重磨难和考验中他们坚忍着、感恩着……

看到这些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什么是哲合忍耶。

在他们的世界中,信仰成了一切的根本,导师如父母生下孩子般使得他们第二次降生,即带给了他们如初生的婴儿般纯洁的信仰。

哲合忍耶的道统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心灵史,他们不遗余力追求的正是心灵的纯洁,他们时时渴望着一位全美的人来指点迷津。跨入新世纪的哲合忍耶继续呼唤的这位全美之人,他将如何续写这部心灵史呢?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2
三  金梁换玉柱
岁不我已且将金梁换玉柱
主随吾愿再化人欲顺天心

也许是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也许是对和平极度的渴望,前辈导师们早早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这一辈让人心羡的光阴。你难道不渴望吗?如果经历过苦难,你一定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一定小心翼翼地呵护。

逝者如斯,当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刻在脸上,晚年的沙沟太爷发出了“陇山既老一世雄,滇池何生百代英”的感慨,他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身为一世英雄,如今已然老迈,他期盼着滇池之地的英豪快快出现,这个英豪将“肇起南土北震声”,功成于北方苍茫之地,那将是多么振奋人心之事。

1890年农历六月初一日,晚年的沙沟太爷喜添一子,平生夙愿得了,欣慰之余提写了这幅饱含机密的对联:“岁不我已且将金梁换玉柱,主随吾愿再化人欲顺天心。”横联是《穆罕默思》中一段阿拉伯诗文,意思是:“恭喜绿翠唯独发荣于教门花园中的那个人。”

沙沟太爷所得之子,为第四子,即日后名震遐迩的四太爷阿布杜·扎米尔。四太爷,也称本光阴太爷,官名马震武,字金梁,号乾佑,联中的“金梁”指的就是四太爷。

一代英豪沙沟太爷,慨叹光阴似箭,岁不我已。此时的他,已经欣喜地等到了全美的接替之人,他心中的重担终于可以卸下了。接替的口唤(命令),表面上看是上一辈导师的口唤,内里则是真主的口唤,这是非常关键的。继承不是以血统,而是以明证和感应,“传贤不传子,子贤也可传”,真正的导师上是有明证和感应的。

沙沟太爷意味深枨的对联,一时点破了两位导师,预言了此后的光阴,在他的使命完成之后,接替之人是四太爷,往后则唤为“玉柱”之人。玉柱何人?写就此联之时,当代导师马玉柱尚未降生,他降生在沙沟太爷提写了此联,即四太爷降生后的四十九年之后。沙沟太爷早早地就暗示了他的光阴。

四太爷晚年在西吉花园梁拱北道堂干了最后一个尔麦里,第一次挂出一副盖有沙沟太爷印章的字画,上书“我的谢赫啊!”。沙沟太爷一般不留印章,只有特殊的、暗含机密的字画才会加盖印章。四太爷身边有一位大阿訇,人称二马阿訇,据说有外哩的品级,能够参透很多机理奥妙。二马阿訇一看到这幅字画,就感觉到了它的份量和价值,他意识到,四太爷是在指点下一辈的导师。尔麦里结束后,二马阿訇苦苦追问四太爷:“人在哪里?”四太爷微笑着说:“这个二马阿訇啊!人还小呢,以后他会来的。”

真主前定的奥妙早已显现于高品之人。“他造化了天和地的那个主难道不能造化像他们那样的人吗?不然,他是善造化的,是全知的。”(《古兰经》36章81节),这是《古兰经·雅欣章》节文。“善造化的”音为“罕俩格”,四太爷的字号是阿布杜·罕俩格(善造化主的仆人);而“全知的”,音为“尔里米”,当代导师的字号是哈比卜·尔里米(全知主的爱臣)。伟大的《古兰经》包罗万象,真主的前定和大能早已包含其中,两辈导师的字号紧紧连在一起,说明当代导师与四太爷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紧接着的两位导师。

也许还应该提一提《麦达依哈》。《麦达依哈》一共是十六换,每一换对应一辈导师的光阴。通常每换之间都有一个“拉维”(传述)相隔,暗指前后两辈导师的光阴,唯独十五换《哈比卜》与十六换《飞哈比》之间没有“拉维”(传述),其中的机密正是隐藏了《哈比卜》与《飞哈比》不是两个光阴,而正是同一个光阴!正好也暗合了格言里面的“三马同槽梦先兆!”同槽,同朝也。

有了上面的基础,再来体味沙沟太爷联中的“换”字,便觉出更深刻的意味了。可以说,沙沟太爷对当代导师的期盼已经到了一个极致,以至于遍览《沙沟诗草》的时候,随处可见带有预言性的格言,而这些预言性的格言,几乎针对的都是当代导师。

也许,即使对于沙沟太爷,当代导师的光阴都是令其羡慕的,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光阴呢?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3
四  四太爷的铁风箱
苦等了四十九年,沙沟太爷“金梁换玉柱”的“玉柱”终于降生了。这个孩子,承载了前辈人太多的托付,他将如何承受这一切呢?他会在慈父身边一天天长大,继而接过父亲未完成的使命,继续奋斗下去吗?他的一生,将是一帆风顺的吧?

以上的设想都成了奢望。这个孩子,在八个月的时候不得不离开慈爱的父母,长久地与他们分离,他的童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他需要承受常人没有的思念之苦,他默默地等待着,多么渴望投入慈父的怀抱,尽享人世间美好的亲情。

七、八年的等待,他已由一个尚未断乳的婴儿渐渐长大,多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一场团聚。1947年,四太爷来到昆明,寻访爱子,在马富堂、马祖寿、林松山三人的陪同下,在今昆明市胜利堂附近找到他,激动的四太爷抱起他,在他稚嫩的脸上吻了又吻。这么多年的分离,他们忍受了多少思念的折磨。

四太爷深感欣慰,他清楚地知道,在他以后的光阴将属于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汇聚了各种明证,他的品德如金石般高贵,他的言行如宝玉一般珍贵,他平生的心愿得了。回到住处后,写下了《乾佑主人手谕》,明示了当代导师为接替之人。

道祖太爷之后,无知者脱离了正道,骄傲自大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否认平凉太爷;平凉太爷之后,又有人脱离了船厂太爷、灵州太爷、十三太爷;十三太爷之后,无数的迷误者否定了汴梁太爷;然后,否定沙沟太爷,否定四太爷,否定当代导师。

这是真主的前定,每一辈导师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因为无知、自大、骄傲、虚伪而被真主抛弃,成为没有放牧人的羊群。

民四三十六年(1948年),四太爷来到云南大回村,做了三件事:
1、干了大了的尔麦里;
2、作了简单的讲话,给大家作了交待:“在我归真后,上边(编者:指西北)再无贤者,我的后人就是教门的看守者,将来教门会乱。道祖一包袱来了,我一包袱打上包带走了。”然后把晨礼赞词的“俩印”改成了“印俩”。事后,和大回村马启德的奶奶、母亲作了交待;和白玉山老人作了交待;和昆明的马彪国阿訇、李成芝阿訇、西乡马善贤之父、盘溪马培尧阿訇之父等人作了交待。后来,这些人都先后跟上了教门。
3、尔麦里过后,阿訇们问四太爷:“您老人家百年后,我们咋办?”面对门人关于将来接替之人的追问,四太爷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仔细地打量了每一个人,说:“没有了。”于是,一些阿訇们散去了,他们心满意足地以为自己成功了,其实他们从此成了没有引导者之人,成为了迷误者。面对留下的二十多人,四太爷对他们说:“你们照《古兰经》办,经上说有就有,经上说无就无。”一些阿訇又走了,最后剩下八个阿訇:马东庆、马彪国、马灿廷、李成芝、马祖寿、马双鼎、马开先、林松山。马彪国阿訇等人哭着求爷,四太爷说:“你们哭什么?现在还小呢,玩着玩具呢,以后他自己会来的。”就这样,四太爷像铁风箱挑拣种子一样,将不饱满的种子筛除了,留下了能够发芽长大的饱满籽种。

“王多一顶木有主,金梁换来战昆阳。”四太爷所作的《密言八句》诗中,通过拆字法,点出了“玉柱”二字,暗示了将来教门的继承人名字正是叫“玉柱”!事实上,取名《密言八句》,已经明示了一点:谁能解开这首格言,谁便懂得了其中的机密!

《乾佑主人手谕》
谢赫·阿布杜·扎米尔

主将降大难矣,故生济世英雄。道有传人,必有众贤辅弼。为日不必面向南矣,会晤不远,无怠荒矣。
吾命付于主,唯愿后人贤。今体吾心济吾道之时艰,劝吾众忍让和睦无讼者得之矣;守吾教道王法家规,与教下共忧同患,守吾言,遵吾行,口心身行皆净者得之矣;遵真经,颂真言,率众归真,立德,立功,立言,兴教宏道,泽流后裔者得之矣;随之吾愿,代之吾兴,继之吾道,绍绪吾门者得之矣。
吾道传贤不传子之规行矣。视其福才双全,扶道避难,负重忍辱,晚成。吾栖心于子作长城砥柱矣。昔余嗟伤,巨任付谁?
哀众之无依,忧继之无人,今得之子,喜若得之玉,平生了矣。故安名玉柱,盖立德如金,立言如玉,立功如柱,三者必备于此子也。感应明证必汇于此子也。今吾之觌子,若泰山之将颓,南山之再起,螟目矣。
祈主禳福,居栖太上,归为圣裔天福。

郭南浦录于民国三十六年六月初一
坡兜马沐手重录取于正月十三

白话译文:
真主给人类降灾难时必同时给人类派谴济世的英雄豪杰。圣道的这个传人,必有大量的贤德之人辅佐他,(访得此子)以后再不必面南而担忧了,重逢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
我的生命已经托付于真主,唯一心愿是希望后人是贤德之人。现在的时光替圣行道是非常艰难的,只有这样的跟随者才算做到了替圣行道,即:能对人忍让,与人和睦,不沾染官司诉讼的跟随者;遵守圣传真道的教法家规,与多斯达尼同甘共苦,遵口唤,仿圣行,意、念、言、行都洁净的跟随者;遵真经,诵真言,率众归真,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能够兴盛教门,弘扬真道且苦教儿孙的跟随者;追随我的志愿,去兴盛宏衍圣传真道,继承发扬圣传真道,弘扬宣扬伊斯兰的跟随者。
圣传真道传贤不传子的规矩已经实行了很久了,看我这个儿子,他德才兼备,能够兴盛圣道,躲避灾难,能够负重忍辱,到了晚年他最终会成功的。我把所有(教门)的心愿都寄托在他上,视他为长城的砥柱。之前我曾担心忧虑,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托付给谁呢?
可怜众多斯达尼没有依靠,忧愁圣传真道后继无人,现在真主赐予我这个儿子,我高兴得如同得到宝玉一般,我平生的心愿和担心总算了结了。因此,我给此子取名为玉柱,立德如金,立言如玉,立功如柱,这三者将在他身上兼备,一切的感应明证都必将汇聚于他。我现在看着他,就好象泰山将要倒塌,而南山再次崛起一般,我可以瞑目了。
求主恩赐让他得永居天堂,归于圣裔的品级!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4
五  贵人初显
1. 四太爷在《手谕八句》中写过:“日比日月明,教以教道兴。日月相并行,天柱立中原。圣教增光辉,光阴更显明,谁知其中意,贵人此中寻。”手谕巧妙地指点了当代导师的名字以及他所在之地。“日比”为“昆”,“日月”为“明”,“昆明”二字已明;“天柱”指点了导师的名字——玉柱。在昆明,年幼的导师一步步成长,与同龄人一同上学,一同玩耍。

二十四岁之前,几乎没有人认识他的真实身份,他远离众人的视野,在校园里平静地学习。与他朝夕相伴的同窗,对于身旁的贵人浑然不知,他们只知道,这是个了不起的人。两个同学曾经试图抱起他,却怎么也抱不动。然后,六个同学一起来,同样没有抱起导师。他们暗暗称奇,心中无比佩服,却不明究竟。因为前定的时刻尚未到来,他真实身份的显露,前定中是在他郎。

2. 一九六三年冬月初八,年轻的导师第一次到他郎参加尔麦里,这是他人生的重要经历,因为这次他郎之行,意味着他身份显露的时候到了。同时,意味着属于他的光阴正式开始了。

多斯达尼(教众)按照惯例在初七的晨礼后宰牛,初八干尔麦里,这一次却出了意外,初七那天晨礼后牛突然跑了,一直到傍晚才找回。因此,只能初八晨礼后宰,初九干尔麦里。当时交通不便利,导师行程上耽误了,初八那天没有赶到他郎,直到初九早上才赶到。他来到他郎,第一次踏上这里的土地,仿佛这是他的故乡,他似乎洞彻关于他郎的一切,没有任何犹豫地径直走到了清真寺。

尔麦里结束后,等待入席。墨江县长约定好出席尔麦里,因此给他出上席等着他的到来。然而,那一天他却迟迟没有来,他病了,故取消了这次行程。空着的上席,没有人愿意轻易上座,多斯达尼互相推让了很久。这时,年轻的导师赶到了,多斯达尼就邀请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入了上席,然后才依次入了席。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画面。为了他的出现,大能的真主安排了两次巧妙的等待:一是牛跑推迟尔麦里的日子等他到来,二是上席专为他空着,等着他入席。当时的多斯达尼并没有多想,他们并不知道这两次等待的因由,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位年轻的导师。此时的他,只是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3. 事情还没有结束。尔麦里结束后,他郎清真寺教长马祖寿阿訇邀请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家里做客,并以汤圆招待。当汤圆抬上来时,这位年轻的客人另外要了一个小碗,从众多汤圆中挑出了一些放到小碗中,告诉马祖寿阿訇:“这碗没下台思米(台思米,即念:奉普慈独慈的真主之名)的我吃,那碗下了台思米的你吃。”这一席话让马祖寿阿訇异常震惊,他急忙跑进厨房,责问做汤圆的师母为何不下台思米,事情果然被外面的客人说中!原来师母和一起做汤圆的妇女顾着聊天,后面下的汤圆忘记下台思米了。

明白了事情的始末,一股钦佩之情在马祖寿阿訇心中油然而生,这是复显了当年道祖太爷所显示过的同样一个奇迹啊!他仔细端详着这位年轻的客人,越看越觉得他身上具有一种不平凡的气质,此时的他,同样不知道这位导师的真实身份。

附:云南墨江县他郎清真寺教长马祖寿阿訇生前留下的《告哲海令耶同胞书》:
1、本人马祖寿,经名穆罕默德·阿布杜·马立克,今年77岁。本人1950年奉四爷的口唤到中国云南墨江他郎回回村任教至今。
2、奉四爷老人家的口唤,于1963年扶持云南老人家“舍目斯·伊斯兰”马玉柱。云南老人家是我们哲海令耶教门的第八辈老人家指定的接班人,是真实的替位者。
3、凡居哲海令耶坊寺阿訇、管事,我哲海令耶之人的根本是:听口唤、遵口唤、行口唤、奉口唤,希望哲海令耶同胞谨遵此口唤。我年事已高,要了我的担子,凡是不听、不奉之人,两世于我无责任,也无权问我。特此声明

他郎哲海令耶口唤掌教 马祖寿
于2002年,正月初二了《穆罕默思》晚谨书

如果说前面这些都是铺垫的话,那么第二天晨礼后发生的事情则掀起了一个高潮,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晨礼后,马祖寿阿訇陪同作为客人的导师一起到他郎老祖的拱北上坟,念完苏勒(《古兰经》节文)后,导师起了一个动人的旋律:
恭喜惟独其本性在真主一边的人!
恭喜惟独其绿翠发荣于教门花园中的人!
恭喜惟独其功干全被主领承的人!
恭喜惟独其财力全用在主的钦差上的人!
如果狮子在林中遇到他,它低头听命,他的乐趣增多了。

4. 他念的是《穆罕默思》中的“瓦罕”,他的诵念声悠扬极了,他由心而发的赞念声携带着特有的调子,时高时低,这时的四周显得更加寂静。白玉山老人听到这个动听的声音,急忙跑了过去,他看到这位在他郎拱北坟前念着“瓦罕”的年轻人时,有了如释重负之感。是啊!二十年的等待,为的就是这个声音!

当导师念完“瓦罕”,白玉山老人跟着导师做了嘟阿(祈祷),他激动地向年轻的导师道了“赛俩目”,泣不成声地说:“我等了你二十年啊!”二十年前,当他向四太爷询问接位之人时,四太爷告诉他,将来接位之人就是来他郎上祖坟,念完苏勒后念“瓦罕”的那个人,四太爷嘱咐他要保守机密。

那个时候,他一定幸福极了。二十年了,他无怨无悔地守护,等的就是这个声音。如今,所有的苦楚和艰辛都随着这个声音的响起烟消云散了。这只是年轻导师初步的显露,除了他们三人,人们对他仍然一无所知,导师让他们保守机密,还不是真正明扬的时候。不管怎么说,这次他郎之行已经成为了他的起点。在这里,他已经准备好了扬帆远航。

据传,导师到他郎上坟的头一年,一群白鹭突然飞临拱北坟,在此嬉戏鸣叫。再也没有更贴切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切。导师的他郎之行,是大能之主伟大的显现,真主喜悦了的人,将被提拔到一个高度,大能主的能为便在他的身上显现。

准确地说,哲合忍耶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史从此才拉开了序幕,沙沟太爷预定了的好时光将随着他的显露渐渐出出现,前辈们奋不顾身传下来的圣教将交给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他的担子不轻。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4
六  新兴街上贤德来
如果说导师在他郎开始明显担负使命,那么思茅便是他充分施展抱负之地,思茅对于他的意义,好比麦地那之于穆圣(愿主福安之)一般,迁都麦地那十年,伊斯兰得以保全并不断壮大,思茅的九年,是教门由逆境之中逐渐复苏的九年。

他的思茅之行,早在民国四年沙沟太爷便明示了。那年,沙沟太爷到思茅上坟。当时的思茅还属于满清政府管理。府台大人得知名震华夏的沙沟太爷到来,盛情相邀,并请沙沟太爷题诗留念。太爷便写了一首充满预言的诗赋,其中有两句写道:此后人称复兴镇,新兴街上贤德来。这两句诗预言了当代导师——贤德之人到新兴街一事。复兴镇和新兴街是思茅市的两个地名,复兴镇在民国四年的时候叫思茅镇,几经易名,1956年改称复兴镇,直到1968才改掉复兴镇一名,现称思茅镇;新兴街也是几经易名后改称新兴街至今。

遵循着沙沟太爷预定好的路子,离开他郎的导师,来到了思茅,相识了新兴街的李增福阿訇。那天的《穆罕默思》是“奥斯曼”换,这一换的开头便是“艾台依吐”。“艾台依吐”意为“我来了”。在哲合忍耶历史上,“艾台依吐”是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十三太爷为赎十万回民死罪,以一家八门三百零八口人举意殉道,做了古尔邦的羊,临走之时,他说:“当《穆罕默思》念到‘艾台依吐’的时候我就来了。”十年过去了,当时的人们都忘记了这句话,直到一天,一位门人带回了全国悬挂示众十年的十三太爷的头颅金面,那一天的《穆罕默思》正是“艾台依吐”。

“奥斯曼”一换,里面显了导师的经名“舍目斯”(太阳)。导师在这样一个日子来到思茅,多么富有奥义啊!这是导师在宣告:我来了,新的光阴开始了。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5
七  贵人降临 祥兆频现
据传:一天,导师在道堂看经,忽然门外进来很多鸡,它们整整齐齐地排成两纵队,在院子里看望导师,领头的大公鸡叫时,其他的鸡也跟着叫,导师向它们点头示意,它们才有序地退出院子。

又一天中午,导师和李阿訇等人到洗马河水库游泳,无数条大鱼出现在他周围,围着他跳跃,水库管理员见状急忙抬网捉鱼,导师上岸后,鱼就不见了。

类似的祥兆,还有“百鸟来贺”、“蚂蚁来朝”等,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迎接贤德之人,这是他高品的明证。动物尚能识贵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对他一无所知。

思茅的九年,导师是以镇源县医院医生的身份存在的,大学毕业的导师,冥冥中的安排,分工来到了镇源,这里距道祖太爷的小儿子(教内尊称抱母井老祖)的殉道之处仅有十里路。当年,四太爷曾让国瑞师傅到抱母井(云南镇源县抱母井镇)守十年的拱北,他只守了一年便离开了,正好导师分配到镇源,工作了九年,也守了九年的拱北,完成了四太爷的心愿。

思茅的九年,导师的身份渐渐公开了,越来越多的多斯达尼听到了他的故事,他们闻讯赶来,寻找到了真实的导师,从此成为了有引路人的幸福者。导师白天工作,在学术上他是同事们的导师;晚上宣扬伊斯兰,他是多斯达尼们的导师。

九年后,守足了十年拱北的导师就因工作调动离开了镇源,离开了思茅。

可以说,当代导师的开始比前几辈导师都要艰难,他就如同回到中国的道祖太爷一般,两手空空,前人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基业,他需要自己挣得基业,并亲自将零散的材料购置齐全,才能建起宽亮的房子。

他只身一人,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他没有选择,他的前定便是白手起家。前人的重托压在身上,他心急如焚,提笔疾书,写下了《新兴论》,他忧愤的心情和远大的志向都表露无遗。如他文中所写:“视九州坍塌,心如焚!山东良志,遍地是,非人力弱也。唯忘梁园而忘归也。因利弊而相斗矣。……圣教之昌,唯人心之向,非武功之所凑。……人心之背,虽武功强暴也必怠,曰:亡矣!……故新兴之诀在于人心朝向,若为之四:以善待人;以学问教人;在孤寡困难者上费用;在寻求感应上费用,则人心定矣。……道无不兴之理,此人事尽也,听天命可也。”

年轻的导师,他的心为九州坍塌心急如焚,他真实地看到了教门的分裂和争斗,那种“本是同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刺痛隐隐发作,他明白:教门的复兴在于人心同向,在于人和,在于以亲情待人,则一切穆民亲如兄弟,以德报怨,则敌对者也能亲密如友。

以亲情待人,是导师一直奉行不违的原则;以德报怨,是他宽容的体现。当诽谤诋毁之声肆意泛滥的时候,年轻的导师已经开始了默默地承受,他为那些造谣之人求恕饶,为他们的无知而心痛,就好象穆圣(愿主福安之)看到死了的犹太人后伤心落泪一般,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得到纯洁的信仰。

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报怨,他已经成功了,任何事情不能使他沮丧,任何困难不能使他后退。在巨大的诋毁声中还能报以微笑,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的人,还需要更多地去描写吗?仅此一点,已经足以证明他的品级了。

九年的思茅,留下他太多的印记,烙在多斯达尼的心中。他们讲述他的故事,已经不能让那些画面一一重现,只是当你遇到当年与导师相遇、相处过的人,你听他们诉说着当年的点滴,仿佛这些故事都不曾结束过的时候,你便会明白,有些故事从来就不曾结束,有些回忆从来就不曾淡忘,它们新鲜如初。

离开这个驻足了九年的地方,心情沉重的导师,挥泪作别,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惜别》。

此次作别,不知何时才能复返,烦乱的心绪拥堵在心中,使命尚在肩上,前路漫漫,导师挑起这副重担,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一天要回来,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的希望,给了人太多的念想。

这次惜别不是真正的离开,而是为了更好的返回。

《惜别》
他郎一去万重山,千里寒沧几时还。
心意未了挥泪别,辅士豪杰负江山。
任重道远尔独担,皓首悲逝有返还。
四野飞霜现红日,地利天时聚一堂。

《新兴论》
成事在主,做事由人。真真实实之道统,清清白白之教源,胡不新兴?

视九州坍塌,心如焚!山东良志,遍地是,非人少力弱也。唯忘梁园而忘归矣!因利敝而相斗矣!令其成仁取义,戛戛乎难矣!前辈父老意念,新兴眼欲望穿矣!纵然有逆徒卖身求荣,窃祖坟拱北,焚《古兰》以害忠良,唯今多矣!故必丢之面而无可惜之畏也!

既然兴废存亡,非人之所能为,故正邪分矣。可取之正者,则志同光阴者辈出,志捷径者日众。舍生死节者,已感动义愤尽其忠心矣。殊不知,死者虽荣,生者艰且难矣。奈何?百年振声,长白还矣,更无需念“苏勒”者存焉?

故新兴之道在于光阴。即得光阴,天命至也。应死守五功,代有传人,苦教儿孙而为之,人和人心向也。圣教之昌,唯人心之向,非武功之所凑。
视人心向背而为之,则人心坚如石,视死如归、昌也。人心之背,虽武功强暴也必怠,曰:亡矣!背未亡者亦衰也,离死不远也。既得天命人和,久久之人增而力胜,地利至也,若至百年,主欲喜矣,即逢天时矣,道不胡昌?

故新兴之诀在于人心朝向,若为之四:以善待人;以学问教人;在孤寡困难者上费用;在寻求感应上费用;则人心定矣。能知化,则守且行矣。能劝化,则以济人矣。再加以身力行为公、为民、能舍生死节,则感动义愤而尽忠心矣。再加之不战不败。则实力增矣。另穿台思必哈,则门人纯也。道无不兴之理,此人事尽也,听天命可也!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5
八  滇南火炽
黎明总是伴随着黑暗的消散而到来的。

文革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当时,信仰被压制,对回民实行“十不准”,强迫回民养猪,清真寺强制关闭。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渴望信仰自由的人们,心痛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在社会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没有人敢礼拜,没有人敢开清真寺,更没有人敢公开自己的信仰。时代呼唤一个人,呼唤一个能够冲破枷锁的人。

一九七二年的一天晚上,导师在梦中指点了受冤入狱的马祖寿阿訇,让他出狱后打开清真寺的大门,在“盖德勒夜”向真主祈祷教门的开放。一九七三年,马祖寿阿訇出狱,遵奉梦中导师的口唤,在“盖德勒夜”打开了他郎清真寺的大门,带领多斯达尼守了尊贵的“盖德勒夜”,做了好的嘟阿(祈祷)。当时全国第一个打开的清真寺就是他郎清真寺。从此,顶着各种压力开放寺门至今。

这年的农历七月廿七日和八月十五日,遵奉导师的口唤,他郎、盘溪的多斯达尼先后做了圣节。这两次圣节,犹如两个春雷,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信仰,引发了正教的复苏。

他郎人打开清真寺守“盖德勒夜”的消息引来了当时墨江林业局劲松清真寺的一伙沙甸青年前来参加,并参加了之后他郎清真寺举办的全国第一个圣节。沙甸客人感慨万千,他郎才是仅仅几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子,为了信仰,遵奉导师的口唤,就敢冒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打开被封锁的清真寺做圣节,而沙甸两千多户的大村子清真寺却仍旧紧紧关闭着。回到家乡的沙甸人,备受鼓舞,他们积极号召,偌大的沙甸也要象他郎一样大做圣节。

伊斯兰信仰是回回民族久远的传统,没有了伊斯兰,没有有了信仰,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在这样的无奈下,沙甸回民要求落实宗教政策,他们无功而返,大环境一成未变。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们组织了一批代表,先后上访到昆明和北京,他们多么渴望得到一个自由信仰的环境。结果是让人悲痛的,他们没有赢得信仰自由,事情愈演愈烈。75年8月,“四人帮”以武力镇压,引发了震惊中外的“沙甸事件”。

在“沙甸事件”之前,当年的3月2日,导师被诬陷入狱,他不得不经受牢狱的考验,即便是身在监狱,他也没有丢下过一番拜,没有落下一天斋,狱中的三年十个月十九天,他天天不忘赞主赞圣,他以不可计数的副功拜来接续真主。

经过多方面调查,一九七九年党中央下发文件,撤销“以沙甸为中心的反革命开装叛乱”的结论,“沙甸事件”得以平反。随后,导师也得到了平反出狱。从此,全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全国清真寺相继开放。

黑暗过去了,黎明到来了。羸弱的教门,岌岌可危的信仰,在经历了一场坚忍不拔的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迎来了光明的前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欣喜地发现,真的有了自由的信仰。

沙沟太爷曾经写过“滇南火炽,势成燎原”的诗句,暗示了衰弱的教门将在滇南之地以星星之火,换来燎原之势。燎原之势是教门的兴盛,是伊斯兰真理的广泛传播,完成沙沟太爷遗愿的便是当代导师。由南而起,一生致力于宣扬伊斯兰,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他所付出的艰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几乎没有睡眠,抓紧一分一秒为主道奔忙,他的精神早已铭刻在多斯达尼的心中。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7
九  鸟儿立碑
公元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红嘴鸥自西伯利亚首迁昆明城区越冬。万余只红嘴鸥朝游翠湖,盘龙江暮宿滇池至今十冬。巴黎有鸽子,昆明有海鸥。政通则民祥,德修则鸟安。人鸥同乐,世界奇观,愿此佳景,永驻春城。——《都市周末》撰文

如今,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漫步在昆明翠湖公园,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翱翔其中,它们悠然自得,对来往的人群并无畏惧,甚至环绕游人飞翔。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已经将昆明当成了第二家乡,每年如期而至。每当红嘴鸥到来之时,昆明市民总是喜欢到翠湖公园,与这些可爱的鸟儿亲密接触,给他们喂食,可爱的红嘴鸥甚至飞到游人的手上啄食,场面非常壮况。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何从1985年开始,这些远道而来的红嘴鸥每年都光临昆明,没有失过约会。

红嘴鸥光临昆明这一奇观,背后有一个更让人称奇的故事:当代导师的事迹传到西北后,很多人心生猜疑,不愿意相信事实,听惯了“里七外八”之说的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认他的真实。他们认为,四太爷已经封印了,他之后再也没有导师。有人传话到昆明,说导师已经封印了,现在只有看门人才是四爷的继承人。导师没有争辩,而是告诉传话的人:“真正的导师,他的祈祷是受真主应答的。”于是,导师通过传话人与看门人约定,两人都向真主祈祷,叫天上的鸟儿飞落地上,谁的祈祷能受应答,真相就不辩自明了。

这是1985年发生的事。导师在昆明祈祷,祈求真主让天上的鸟儿落户昆明。这年的冬天,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突然降临春城,成为了春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一年,红嘴鸥的到来在昆明掀起了一阵讨论的热潮,人们都在诧异,是什么使得远在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欣然到来?当然,人们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感叹于红嘴鸥降临的喜庆,在翠湖公园中,一块专为纪念红嘴鸥落户昆明的石碑立了起来,碑上刻有“翠湖戏鸥”字样,又誉为“翠湖嬉鸥”,并立传记录。如今,这块石碑依然立在公园里,接受着来往游人的欣赏。

另外要提的一点是,在导师作了祈祷后,除了昆明飞来了大批红嘴鸥外,当代导师最早显现的地方——墨江他郎,也飞来了无数的燕子,因此人们把墨江称为燕子城。

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如今漫步于翠湖公园,再次见到自由飞翔的红嘴鸥时,你是否会对它们倍加呵护,是否会感赞真主的伟大!

1985年昆明市政府为鸟儿立碑一事,沙沟太爷百年前早有预言:“爆竹无声真人现,鸟儿立碑是非明。”如预言所指:鸟儿降临,石碑立起之时,无须争辩而是非已明。时至之日,预言已经完全实现!

“爆竹无声真人现”同样是一句预言。“爆竹无声”预言的是1989年国家为了减轻空气污染颁布法令禁止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举措打破了中国人民长久的传统习惯。恰是这一年,四十九岁的导师以探望病重的兰州六爷马重雍为契机,出现在大西北,完成了陇南之行。六爷作出了“教归云南”的安排传替。兰州六爷马重雍和板桥十爷马腾霭作出的同样决定,实现了先辈“昔日三分今日合”的预言,谓之“真人现”。此为后话。

每年冬天飞回昆明的红嘴鸥,仿佛诉说着一个传奇,它们叽叽喳喳,在温暖的春城,继续着它们的使命。
碑文:一九八五——一九九四西伯利亚红嘴鸥入城十周年纪念碑
昆明日报都市周末·翠湖公园
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
昆明明成通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赞助
一九九五年六月冯国语书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7
十  南麟北走转乾坤
1. 四十九岁,对当代导师而言,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他完成了西北陇南之行,并正式接过了六爷和十爷的教权。

三分天下,得从汴梁太爷的光阴说起,核心人物是沙沟太爷。同治十年的大灾难中,十三太爷一家八门三百零八口人悲壮殉身。依照大清律法,未出幼的儿童送入大狱,到了法定的出幼年龄施行宫刑。日后尊称汴梁太爷的马进城和其弟马进西就属于当时未出幼的孩子。“十八鸟儿出云南”的沙沟太爷在稳住形势之后,试图解救他们兄弟,保住十三太爷的血脉。最终,解救汴梁太爷的计划失败了,心急如焚的沙沟太爷给了死命令,一定要救出汴梁太爷之弟。在沙沟太爷的不懈努力下,历尽艰难险阻才终于救出了马进西,抚育他成长,为他成家,让他彻底得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但一些无知的人以为沙沟太爷抢了十三太爷家的教权。在他们的鼓动下,前定中真主的安排,马进西另开了一支,称为哲合忍耶板桥支系。为了哲合忍耶的团结,顾大局的沙沟太爷默默忍受了,正如他所说的,唇亡齿必寒,两边是相依为命的。

奉沙沟太爷的命令管理张家川宣化岗教务的马元超(教内尊称北山三太爷),是沙沟太爷的三弟,也是他的“热伊斯”(导师的助理),在沙沟太爷的口唤下,暂开了北山支系。

四太爷接替了沙沟太爷之后,人称哲合忍耶沙沟支系。至此,哲合忍耶形成了沙沟、板桥以及北山三个支系,三足鼎立之势已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们期待着分久必合的结局,祈盼有能为合三为一的大人物出现,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何时出现呢?

2. 1989年的冬天,兰州六爷马重雍(北山三太爷之子)病重住院,三次来信相邀,望当代导师能够前往见面。借着这个赛百布(因由),导师离开云南来到西北,与六爷见了面。导师的到来,让病重的六爷无比欣慰,他甚至流下了眼泪,他等待导师太久了。

六爷翻开《穆罕默思》,向导师讲了北山接辈真言,交待了其中隐藏的道统机密,并取出“教归云南天福”的亲笔手谕,上面盖有他的印章,亲手交给导师,了却了一桩心愿,卸下了一副担子。六爷说:“教归云南是先人的口唤,这说明沙沟和北山是一家。分,是真主的口唤,借着沙沟太爷的赛百面,一半交沙沟,一半交北山;合,教归云南,是沙沟太爷的口唤,也是真主的口唤。

六爷还让导师立个道堂做个纪念,立在哪里,则让他去问板桥十爷马腾霭。

3. 到了银川,导师与十爷马腾霭(板桥二爷马进西之子)见了面。早在一九八一年,十爷到北京开会,就在牛街清真寺见过导师,这是他们再次相会。十爷让导师大胆出来干教门,教归云南是真主的口唤。在一九八七年,十爷便派马国吉到昆明见导师并将二百二十坊交给了导师。此次会面,则是完全地卸担子,板桥一支的教权完全交到了导师手中。激动的十爷几乎落下了眼泪,将教门交到全美的导师手中,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十爷把道祖太爷的拜毡和礼拜穿的羊毛衫传给导师,这就是当年西府太太奉十三爷的口唤给给板桥二爷的两件传教宝物,十爷对导师的信任可见一斑。但是,导师没有要这些,他知道,传教不是凭东西,而是凭真主的口唤。

4. 十爷马腾霭还让导师在宁夏吴忠梨花桥立个道堂作纪念,名字就以导师的名字“玉柱”而命名为“玉柱道堂”。当导师在梨花桥道堂干第一尔麦里的时候,一位叫马明海的门人听到导师的念法和当年的四太爷一模一样时,顿时惊呆了。他回忆起了十三年前自己曾请四太爷干尔麦里,但四太爷没有去,只是告诉他,以后会有人代他去。二十三年过去了,导师的声音让他仿佛回到了过去,仿佛“打依尔”(赞念的圈子)里跪着赞念的正是四太爷。

这个道堂是在六爷马重雍、十爷马腾霭共同的口唤下建的。不可否认的是,六爷、十爷在“教归云南”的认识上是统一的,他们都遵从了真主的口唤。从此,沙沟、板桥和北山三支汇聚在一起,实现了“昔日三分今日合”的预言。

5. 一九五二年腊月十三,四太爷写下了《示儿宝训》,明确预言到:“汴梁后人太爷孙,肇起南土北震声。四十九岁光阴大,南麟北走转乾坤。十分天下三分得,梨花桥下定七分。”在另外的格言里,四太爷还写过:“四十九岁光阴大,云南来人事显明。”如今,读着这些格言,深感教门的真实和伟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圣传真道上。

沙沟太爷与十三太爷的十四女儿成亲。因此,当代导师身上同时具有十三太爷光阴和沙沟太爷的血统,是两海的汇聚;同时,沙沟太爷将四子(即四太爷)给他的妹妹十姑太太做儿子,十姑太太是汴梁太爷的未婚妻,因此说导师为“汴梁后人”。他的陇南之行,按着前辈太爷预定的道路,将长久分开的哲合忍耶重新聚合在一起,他的光阴将是团圆、和平的。导师的陇南之行,意味着哲合忍耶沙沟、板桥、北山三个支系的合一,意味着“扭转乾坤”!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8
十一  他乡遇故人
你可曾想到,成长于云南的导师还能在西北陇南之行中巧遇故人?这本身就是富有奥妙的事情,大能的真主时刻显现着他的能为。

告别了病重的六爷,导师受邀到一教亲家干尔麦里,干完尔麦里,导师就讲起一九五二年曾经来过兰州,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当时,杨热伊斯奉四太爷的口唤到云南昆明,将年幼的导师带到了兰州,与他慈爱的父亲——四太爷老人家见了面。兰州的天气很冷,四太爷看着年幼的孩子,心中燃起了阵阵疼爱之情,他带着孩子来到兰州百货公司,要给他买一双鞋子。导师描述说:“当时的售货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带着一顶军帽。”

尔麦里开始后才赶到的吴琳老人听到这里,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想起来了,1952年四太爷确实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买过鞋子,因为他就是那个售货员。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是雄姿英发的豪杰了。

望着导师,吴琳老人仿佛看到了四太爷的影子,他们身上有太多相同的地方,他们说话声音很像,走路的样子都很像。导师称呼他吴叔,他是历史的见证者,当年买鞋子只是一个因由,真正的目的便是留一个见证历史的人物。毫无疑问,那个时候的吴琳老人也深深领会到了其中的奥妙。

同样是沙沟太爷的格言,在《光烈密言诗》中,沙沟太爷写道:“口外云南早安置,渡陇寻根会教亲。分久必合乃天意,传扬圣道须尽心。”短短四句,已经讲述了当代导师四十九年的故事,从成长于云南到陇南行接替教权,也许沙沟太爷对此期盼已久,他的格言多处预示了陇南之行,足以见得它的深远意义。

当猜疑声渐起之时,在“他乡”遇到这位故人,无疑是对那股声音有力的回应。所谓故人,其实不过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然而,这一面却异常重要,它见证了一个事实:当代导师是四太爷亲自扶持的真实的导师。

《陇南行》——答谢众教亲
出生入死三十载,只祈主道圣教兴。
今宵再温登陇南,面目全非山河旧。

爷付重托泪满襟,三十八年若眼前。
童稚无知笑爷哭,不识喜主爱圣心。

一席颂念泪横流,更有伤心断肠人。
千里路上逢相识,呼爷叫叔倍思亲。

人生自古谁无死,且把吾生做牛马。
四十九岁事无成,再奠先祖鲜笑颜。

功名利禄无须求,当仆做奴亦心甘。
千里冰雪访众亲,已把残生殉教门。

分久必合恐天意,犬吠魔號何所惧。
一时千金人难遇,率众归真返天园!

一九九零年正月十七日

如果说会见六爷、十爷是略显秘密的事情,那么陇南的转坊则成了公开的探访。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四太爷留下了这么全美的继承人。或许,一些多斯达尼在品读《沙沟诗草》的时候也曾疑惑过,对格言里的暗示也曾思考过。不过,只有那些预言都一一实现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光阴还没有结束!

告别了十爷,导师开始了在陇南的转坊。

在盐关,导师组织了一批会武术的青年,传授了十三太爷传下的化龙拳。化龙拳是以十三太爷马化龙的名字命名的拳术,是十三太爷的绝学,同时也是哲合忍耶的看家拳,是一套极为高深的武功。能够使出化龙拳的人,他和十三太爷一定有很深的渊源,如果不是上辈指定的传人,他又怎么会继承了化龙拳呢?

到了成县、徽县,很多多斯达尼都来沾吉,一时拥挤不堪。在徽县,导师住进了沙沟太爷曾经住过的房子里。后来,到了永宁镇清真寺,在这里有一幅沙沟太爷百年前留下的经字画,上书“我的哈比卜啊!”。“哈比卜”是当今导师的字号,沙沟太爷有先见之明,知道导师会来,提笔留念。据管寺说:文革运动时所有的经字画都被烧了,真主的看守,只有这幅被藏在房檐上得以保存。于时,导师也写了一幅字画,上书“我们的毛拉啊!”并赋诗一首,加盖印章:

今日南来时,爷走联尚存,不由心惨伤。爷唤吾吾呼爷,楚目舒心归天园。
庚子年正月初一日

导师来到永宁时,永宁的很多老人都说:“马善人又回来了!”他们所说的“马善人”便是沙沟太爷,这足以证明当今导师和沙沟太爷长得非常像。他们对马善人念念不忘。当年,沙沟太爷名震华夏,乐善好施,深受各族群众钦佩爱戴,遂有“马善人”一说。“马善人”其实没有回来,是马善人的后人回来了。当代导师同样是一位“马善人”!之后,导师还到了两当县,后返回天水,告别了病危的六爷。

导师每到一个地方,首先便是敬道“赛俩目”,他总说:“爷叫我来看看大家,年长者是父老,平辈者是兄弟姐妹,比我们小者是儿女。”这等谦和!导师所到之处,都有热情的多斯达尼相迎。他赞主赞圣,以经典说话,他展现出来的学识是众多大阿訇无法企及的,他深有伊斯兰外学的知识,更有来自真主的真知。

陇南之行结束了,教权的传替在这次陇南之行中完成了。让人难过的是,这竟成了导师与六爷、十爷的诀别,之后不久,他们相继归主。

回到云南,为答谢众教亲,于一九九零年正月十七日,导师写下了饱含真情的《陇南行》长诗。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9
十二  沙沟太爷的老路
哲合忍耶英勇的历史前人已经谱写得足够绚烂了,十三太爷走的是道祖太爷的路,这两辈光阴,哲合忍耶几乎以身演绎了忠勇、仁义、大无畏、牺牲等壮美的历史篇章,中华民族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深深植入哲合忍耶的血液中,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释放。

前人的这些抗争已经足够了,没有人还能以胜利者的姿态践踏信仰,蔑视哲合忍耶。他们追求的和平早已向他们招手,沙沟太爷时光,哲合忍耶已经可以自由地信仰,有了自由的哲合忍耶,无须继续前人抗争的道路,他们渴望静静地享受这难得的自由。

陇南转坊时,由盐关至成县的途中,正逢当地人赶集,街道非常拥挤,汽车很难挪动。于时,导师让司机绕道走了以前的老路。当赶集的盐关老人大呼“马善人回来了!”的时候,他们除了惊讶之外,一定没有明白其中的深理奥义,他们不明白,街道的拥堵只是一个因由(赛百布),为的是重走老路。当初沙沟太爷到盐关也是走的这条老路,如今导师也走了这条老路,这是真主在暗示当代导师走的是沙沟太爷的老路,即行和平、平安的教门!

他的光阴,确实地坚守着和平、平安的原则。

因他郎拱北年久失修,他郎的多斯达尼于一九七九年底征得兰州六爷的同意和经济支持后决定重修拱北,一些坏人趁机挑拨,并带人拆毁了重新修好的拱北,毒打了马祖寿阿訇等他郎的多斯达尼,手段十分残忍。在极端的凌辱下,他郎的多斯达尼没有还手,甚至没有还口,他们坚守着导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拱北脚下不流血”的口唤,避免了事态的扩大。

导师常说:“行和平、平安的教门,不要违法乱纪,国法大于教法,穆斯林爱国如同鸟爱窝。”行平安教门需要遵纪守法,更需忍耐宽容,面对挑唆闹事者,需要超越常人的忍耐来担待,面对流言蜚语,需要大度的心胸来包容。导师受到的考验是任何人想象不到的,对他的诽谤前所未有,一些心中有病之人到处散播谣言,将各种罪错强加在他的身上。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发过耐夫厮(脾气自性),他总是淡然一笑,轻声地说:“他们不知道,不和他们计较。”他的心坚如磐石,任何诽谤不能改变他坚守真理的心,也不能改变他始终坚守行平安教门的意念,他的前定是走沙沟太爷的道路,是爱国爱教的路。

也是这条老路,走出了如今哲合忍耶的欣欣向荣。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09
十三  圣地的记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可以牵动十几亿穆斯林的心,一定是麦加的禁寺和麦地那的圣寺。禁寺里的天房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是真主的房子,渗渗泉水凭着伊斯玛仪圣人的情份流淌至今;圣寺则是穆圣(愿主福安之)、大贤艾布·伯克尔、欧麦尔的拱北所在地。

每年一、二百万穆斯林以各种方式前来,履行五大功修之一的朝觐,不同肤色的人站在一起,没有种族之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平等。当年,易布拉欣圣人奉真主之命宰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圣人以表忠心,易布拉欣圣人毅然服从命令,伊斯玛仪圣人坦然顺从,最终真主以羊代替了伊斯玛仪圣人。朝觐的意义便在于铭记易布拉欣圣人和伊斯玛仪圣人的献身精神,放弃贪图享乐,全为真主。

导师先后三次朝觐,在完成天命功课的同时,早已将自身做了古尔邦牺牲的羊,把生命财产都奉献在了真主的道路上。如他常说的:“我只是真主的奴辈,奴辈本无能,全凭主襄助。”

在他抵达圣地之后,发生了很多奇妙的事情,它们无一例外地指示出一个事实——高品受喜的贵人来临了圣地。

炎炎烈日之下,禁寺周围跪满了人,导师在顶层礼拜时,忽然飘来了一大朵白云悬在导师头顶为他遮荫,白云很大很低,很多在场之人看到后都挤了过来在云彩下遮荫乘凉。导师拜后离开寺顶来到广场时,白云仍然紧跟随着为他遮荫,他快,白云也快;他停,白云也停,就如同当年为穆圣遮荫一般。为了留下纪念,导师让身边的门人赶快拍照,刚匆忙一横一竖地照了两张,警察就立即赶过来要没收相机,导师让门人带着相机赶快离开,才得以将这两张相片保留了下来。遗憾的是,由于事发突然,时间紧促,未能全面拍摄记录下这一罕见的奇迹事件。

沙特属于亚热带沙漠气候,干燥炎热,几乎没有什么降雨。导师朝觐期间,麦加城降下了罕见的雨水,雨下得非常大,很多哈吉都跑出去欢快地淋雨,以解燥热难耐之苦。这次降雨,是震惊沙特人的大事,他们很少见到如此的瓢泼大雨,这是真主凭着圣人的情份,以及当代导师的赛百布(因由)降下的雨水。降雨在沙特属于罕见之事,那两年的沙特人,一定对此事记忆犹新,他们应该思索:麦加城是不是来了在真主御前尊贵的人?

三十多年前的一次约会,在圣地履行了。导师曾经对云南思茅的几位门人说:“你们中的一个人将来要成为沙特国王的贵宾,被邀请免费朝觐,我们将在那里见面。”当时就有人大呼不可能。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二零零二年沙特国王给中国穆斯林提供了一些免费朝觐的名额,思茅的一个名额就分到了他们中的一位门人头上,他免费前往圣地朝觐。偌大的禁寺人头攒动,异常拥挤,从百万人群中要找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奇妙的是,一位神秘人物将这位门人带动导师住处,他们见了面,激动的门人此时已经泣不成声,导师三十多年前的预言实现了。这位神秘的人物是谁我们不得而知,可以明白的是,他不是一般的人。

在禁寺里,导师不管从哪一道门进入都几次遇到同一位黑人哈吉,他热情地向导师致敬。到了周一那天,朝觐尚未结束,他便前来告别,哭着对导师说他要走了。周五主麻天,街上围着很多人,走近一看是有人归真了,而亡人正是那位黑人哈吉!原来他早已知道了自己的归回日期。真主的外哩之间是心心相通的。

奇妙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了。挤满了的公共车上硬要给导师让座的老人,车到中途没有开人却不见了;二十多个坐在公共车上层穿白袍的年轻人到站后全部突然消失;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三只小猫对着导师一直叫“毛拉”,到了晚上还在抓门,不愿离去;也门的神秘老者一直尾随导师走了很长的路……

面对这么多的奇迹,我们唯有感赞真主,他是全知全能的主。

凤凰卫视曾经做过一期关于朝觐的节目,介绍了每年朝觐都有大量踩踏伤亡,很多时候伤亡到了数千人,但是2001年和2003年却出奇地少,降到了十位数。这两年,正好是导师前往圣地朝觐的时候,奥妙不言而喻。

身处圣地的导师,在最接近真主,最靠近圣人的地方,充分显现了他的高品,他的朝觐从始至终都伴随着感应,那些感应恰好构成了两圣地的记忆,长久地让人难忘。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11
十四  优美的行持
清心寡欲,明心见性,一呼一吸皆赞念。他是隐于闹市之人,他是出淤泥而不染之人。他是时代的阳光,艰危的教门因他而获得了令人痴迷的辉煌。他是圣道天空的那轮太阳,是他给了我们身心的温暖和灵性的光芒;心灵的眼睛因为看见他才有了光亮,内里的容颜因他的光辉才有了朝向的天房。今生的一切浸染于他那无边的海洋,他那仙学的光辉闪耀于圣传真道大海的道堂。

真正的优美,往往不会落入浮华,朴实才是关键。哲合忍耶历史上从来就不缺行持优美的贤者,他们孤独地守着内心的清贫,保护着心灵的纯洁和自由。尔麦里之后进餐的场景,永远让人难忘,当你看到他们吃尽最后一丝菜叶,甚至还要倒上一些开水涮尽碗底的油水,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你见惯了大鱼大肉的盛宴半吃半剩,你见惯了人们对食物的挑剔,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的,这是哲合忍耶的习惯。

导师是一切多斯达尼的模范,他过着清苦的生活,坚守着一切主命、副功、斋戒。他的清苦是常所不能忍受的,他的简朴让人惊讶,他把好的给了多斯达尼。他是一位过手财主,远道而来的多斯达尼一贫如洗,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他们没有说,但导师心中明知,常常给足他们回家的费用,他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年轻时的导师一直靠着双脚走了很多地方宣扬伊斯兰。后来,有了一辆单车,他一直骑单车到了年老。年老的他踩上单车,每天忘我地奔忙,多斯达尼的心疼了,他们一次次感动落泪,有了这样的导师,谁又能够做到不感动呢?后来,心疼导师的门人给他买了一辆电单车。当很多门宦的当家人早已坐上豪华轿车的时候,导师仍然推上旧单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没有人知道,这么简朴的老人是肩负着一代大光阴的导师。

导师的谦下和宽容广为人知,他没有架子。也许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身为导师、时代的领袖,自当高高在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导师的谦下和宽容正是品级的见证,身为时代的伟人,必须能够宽怀待人,因为真正的伟人是心怀天下之人。

你应该知道穆圣(祈主福安之)光复麦加之后依然睡的是凉席;你应该知道他彻夜敬畏真主以致双脚都浮肿了;你还应该知道,他从来没有留过隔夜的粮食;他的谦和无人能比。导师的行持就如同穆圣(祈主福安之)一般,以身体的清苦换来灵魂真正的舒适。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你一定会谦虚谨慎,更会明白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道祖太爷曾经说过:知识的终点,是对主的认知;伊斯兰的终点,那是无计无力!掌握真知的不一定是博士、教授、科学家,唯有怀着一颗求真的心,才可能触及到真理之光。

当年道祖太爷曾将自大的一伙人抛弃了。相传:小尔林的一伙人也心怀嫉妒,他们问道祖太爷:“您老人家的哈里发(继承者)到底是谁啊?”道祖太爷回答说:“平凉的海退布。”他们去看平凉太爷,回来以后又问:“您老人家的哈里发究竟是谁呀?”道祖太爷说:“我以后没有哈里发了,你们每个人都是老人家。”

人们不习惯思考,每一辈导师之后,很多人都因无知和自大而脱离了教门,每一辈都不例外。

四太爷的铁风箱扇除了那些发霉的、干瘪的不良种子,只留下那些可以正常发芽的。正如船厂太爷所说:“我调养门人犹如往筛子里拣种子,如果用心拣净,拣一粒算一粒;如果把脏物、秕的不拣出,就不可能每粒都发芽。”

当代导师显现之后,他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等待已久的多斯达尼如同干旱中的小草适逢甘露一般,他们欣喜不已,做了虔诚的举意,决心踏上寻求真理的路,他们一个个满载而归,真实的导师让他们漂浮不定的心安定了下来。

反对者、猜疑者必不可少,这是本知真主的前定。他们的心中蒙上了一道厚厚的幔帐,太阳的光亮无法射入他们的心里,他们便以为太阳原来是不会发光的。然而,太阳不因人的否认而消失,它的光亮依然不减丝毫。不论是“里七外八”的论调,还是“云南周派”的嘲讽,对真理都丝毫无损。经上说,导师一直存在,直到迈赫迪伊玛目。那么,声称“四太爷后没有了”的那些人,是以什么证据而言呢?是因为四太爷曾经说过“没有了”这样的话吗?四太爷同样说过“有”的话,哪一句才是四太爷的真心话呢?

沙沟太爷写过一句格言:无知少学论有无,高明卓识辨真伪。他深知,当代导师的光阴将会形成普遍隐昧真理的格局,告诫人们不要热衷于有无之辩,高明的做法是寻求,只有寻求了才能辨明真伪。

一定要寻求,难道不是吗?

几个满怀狐疑的年轻人跪进导师的道堂里,耳边还充斥着各种对导师不利的话语,他们将信将疑。他们进了道堂刚跪住,导师也进来面对他们跪住,递来一双崭新的袜子,让其中一位没穿袜子的小伙子穿上,不要着凉了。那一刻,所有都呆了,他们一起进来的这么多人,竟没有谁注意到这个细节,而从书房出来的导师却如此清楚,如此细腻。这是他们听到过的那个人吗?

这一双袜子的温情,彻底温暖了他们冰凉的内心。
这一双袜子的份量,能够承载他们追求真理的心。

寻求,这是辨明真伪的唯一方法,否则还能怎样呢?怀疑的人,继续着他们有无之论,终究是纸上谈兵,高明卓识之人已经启程,真相的大门即将为他们打开。

真理确是寻求而来的,放下自大和傲慢,将自己放在一个低的位置,溪流才可能为你而汇聚,大海的广阔才有形成的可能。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12
十五  宏扬主道
判断一个人,不以他的外表,而以他的精神和内涵。

如果一个人不走圣人的道路,他绝不是真正的导师。当代导师一生的愿望便是继续圣人未完成的事业:宣扬伊斯兰,引人于正道,扶起圣人跌倒的教生,率众归真。为了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他鞠躬尽瘁,一步步艰难地前进,将羸弱的教门渐渐复苏起来。最初的艰难,没有人能想象,前人没有留下可以任他花费的资本,他必须自己开辟新的光阴。

导师劝化了无数的人走上正道,使很多品行不良的人改邪归正,对于试探的人,他也能宽容接纳。他常说:“咱们叫他错着来对着回去,忧愁着来高兴着回去,圣传真道的责任就是引领所有人走上正道。”这就是导师的精神。

当诽谤污蔑的谣言肆意蔓延、无孔不入之时,导师并没有竭力地为自己辩护,他选择的是坚忍,用行动来回击谣言。于是,明智之人成了有福之人,他们没有听信谣言,选择了寻求,他们惊讶地发现,传言竟无一真实。他们也明白了,真主为每一位外哩都定下了对头,越是高品之人,诽谤污蔑越甚。他诠释的便是八个字:无私无我,替圣行道。

一九八零年,他郎清真立在导师的口唤下办起了伊斯兰经堂学校,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所伊斯兰经堂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清真寺也纷纷开始兴办教育。

九十年代后期,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之时,远见卓识的导师便预见到了网络的价值,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信息高速公路的快捷便利,一步步办起了“中国伊斯兰圣传真道网”(www.chinasufi.cn)在中国的伊斯兰网站中独树一帜,旗鲜明地弘扬正统伊斯兰苏菲思想,网络覆盖面遍及全球。

与此同时,导师还领导创办了《尔麦里》杂志,配合云南举办大型尔麦里圣节期间出版发行。如今,《尔麦里》杂志已经顺利出版了16期,读者遍布全国各地,深受各门宦、各教派的多斯达尼喜爱和期盼。

几十年来,无数寻真之人因为导师真光的照耀端行在伊斯兰正道之上,无数迷失之人认清了人生的方向。在真主的襄助下,凭着穆圣(祈主福安之)的情份,圣传真道的和平之路越走越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导师深知书籍是知识的承载体和传播体,是传播真理的绝佳途径,它们不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有价值的书籍将会一代代传扬下去,成为黑夜里指明方向的灯塔。每一天,来访者络绎不绝,导师一一热情热待,指点疑惑,接待远道而来的求真者几乎占据了他白天所有的时间。

为了传道授业,指点迷津,导师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多年来,著述翻译硕果累累。他创作翻译了苏菲巨著《真道隐密》、《真道隐密中的机密》、权威古兰经注《鲁海白雅尼》、《哲合忍耶真相》、《穆罕默思译解》、《伟嘎耶教法经简注》、《胡图白集》等不计其数的作品,并最早翻印了《麦达依哈》和《穆罕默思》免费大量散发。鉴于目前各种中文《古兰经》译本,在翻译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真,因而导师按照直译的方式重新进行了翻译,命名为《直译古兰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经中的真实原意。他默默著述了一生,为维护中国伊斯兰教的传统与文化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奉献与牺牲。

在宣扬伊斯兰的道路上,导师真正诠释了“哲合忍耶”的意义:“哲合忍耶”不是一个教派,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弘扬主道,付出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宏扬圣道,扶起圣人跌倒的教生是当代导师一生的使命与抱负,在他老人家的带领下,云南盘溪、思茅、他郎、安宁等各地都开始积极地兴办教育。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12
十六  感应贤征
如果像讲故事一样地写这篇文章,何时才能写完呢?他的故事,在多斯达尼中间时时有人讲述;他的人生,更多地是在宣扬,几十年如一日地宣扬。每一天,都有新鲜的故事发生,它们很多细微得如上文写过的一双袜子一样,不可能一一讲述了。

几十年来,导师显示过无数的感应贤征,以此引导很多人认识了高贵的伊斯兰,走上了认主独一的道路。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事迹已经不为人所知,文章结束之前,从导师显现过的众多感应贤征中随意挑选几个,以此证实他的高品,更是证实真主的实存实在实有的力证。

感应奇迹,是真主为了引导世人而在高品之人上显现的一些迹象,如天经所谕:任何人不能昭示奇迹,除非奉真主的命令。(《古兰经》13章38节)感应奇迹就象是一副良药,药到病除;但对于否认之人,却好比毒药,经历过之后反而更加迷误。

在真主的意欲下,各辈导师以及众外哩可以昭示奇迹,显现感应。

真主的五大机密

“的确,真主近他御前有复生日(的定时)的内学真知,他降下雨,他知道子宫里(胎儿)的(性别),任何人不知道他明天将做什么,任何人不知道他将死在什么地方。的确,真主是全知的彻知的。”(《古兰经》31章34节)

能够通晓真主的五大机密是对导师品级有力的见证。复生日的机密是真主最大的机密。在此不再提及,文章仅涉及其余四大机密。

(1)知晓风雨

据传:一天宵礼前,导师让一门人出去看看会不会下雨,这人看了进来说:“满天星斗月亮,不会下雨。”导师说:“你要天晴,我要下雨。”说完礼宵礼,当礼完后传念《国权章》时,外面传来“下大雨了,下大雨了!”的叫声。念完《穆罕默斯》后,导师又叫他出去看天气,他回来说:“外面一片漆黑,下着大雨。”导师说:“你要下雨,我要天晴。”随后,叫另一人出去看,他回来说:“天晴了,星宿月亮出来了。”那人不信,亲自出去看,果然天晴了,星星月亮挂在天空。

据传:一年夏季,云南峨山县文明村干旱,缺水栽秧,眼看节令就要过去了,多斯达尼急忙请阿訇去见导师求助。导师让他回去干个尔麦里,嘟阿念天经的某章某节,这样真主就能开解。他立刻回去照办。结果,当天夜里,河里就现满了水,回汉人民都按节令栽种了。

据传:一九八七年,导师的几位门人应邀到甘肃盐官参加尔麦里,当时盐官干旱无雨,眼看庄稼就要渴死了。当地人十分着急,他们请了导师的其中一位门人做嘟阿,那门人在尔麦里后捧起双手祈求道:“主啊!求你凭着你的百恩,至圣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的情份和我们的导师穆罕默德·哈比卜·尔里米的赛百布(因由),降下雨水,解除他们的干旱吧!”后来,大能的真主果然应答了,当天就降下了大雨。

事情传开后,第二天他们又受邀到了双崖村干尔麦里,双崖村干旱情况更为严重,就连当地人饮水都成了问题。尔麦里后,那门人又做了同样的嘟阿。结果,真主仍然应答了,当晚就下起了大雨。
经过此事,当地人无不深信说情搭救的真实性,同时也深感导师的高品。

(2)知胎儿性别

据传:一九六八年,导师写了几扎经名全部反扣扎起,交给各地值任阿訇,让他们不得翻看,一律从上往下按顺序依次给以后生了孩子来要经名的人家。几十年过去了,各地凡是生男生女的性别和顺序都与导师预先写好的那扎经名上的性别和顺序完全吻合,从来没有错过。其中,最典型的是七十年代中期,云南东川人汉民林传辉到盘溪进教。当时,盘溪的阿訇就按顺序从早在一九六八年导师就预先写好的那扎经名上顺头拿了一张给他,打开一看,经名上写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阿拉伯语名字,没想到意思竟然是“进教人”,完全符合林传辉的情况!全场震惊,无不感慨导师的真知明见!

据传:七十年代中期,一门人怀有七个月身孕,医生检查说怀的是女孩。分娩前一天,导师让李阿訇送给她一个男经名,生下后,果然是个男孩。


(3)明知未来

据传:一门人来见导师,临走时导师给他一包饼干,一壶水,他再三拒绝,导师说:“带去吧,会有用的。”第二天,他乘车到贵州一山坡时,车出故障停住了,司机们抢修了两天才修好,这两天,他就用上导师给他的饼干和水,他才恍然大悟。

据传:文革时期,人们不敢公开信仰,全国的清真寺都被迫关闭。一天,导师坐货车路经云南峨山县大白邑村时说:“不久的将来,这个村子的广播将在五个时辰(即每天五番拜时候)播放《古兰经》和赞圣经。”当时在场的人怎么都不相信,人们不敢奢想如此自由的信仰。几年后,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信仰自由了。


(4)知人死期

据传:导师曾经先后让人转告思茅一门人,让他上昆明待三个月。他说三个月太久了,没有来。后来,导师又让人告诉他:“不要去上班了,请假在家好好休息!”他说:“我去上班,一是为印《穆罕默思》多凑点钱,二是想把剩下的一点工程做完,等这点工程做完,我就在家不出去了。”导师后来又让人转告他:“千万别去上班,否则必死无疑!”再三的告诫,但他没有听从,第二天早上还是去了。结果,在上午九点,他被从卷扬机上掉下来的木板砸成了脑部重伤,不治身亡。

接替的感应

在继承里面,接替的一个条件是:下一辈导师必须有上辈导师最后一个感应。
四太爷隐光前显现的最后一个感应是电不打他,他手捏电线两极安然无恙,他曾指示过一些门人,下一辈光阴的开始也要显现电的感应。

据传:一九七一年的一天,为了考验门人,也是为了继承上辈导师四太克的最后一个感应,当代导师在盘溪手拿电线两极,分别靠在一只大公鸡的上下两冠上,电流迅速通过公鸡以及抱着公鸡的人,大公鸡立马垂死挣扎,抱鸡的人却安然无恙。导师让阿訇赶快赶刀宰鸡,减少它的痛苦。

这是导师的情份和试验,内心真正诚信的人,怎么会有事情呢?当代导师多次显现了这个承接上辈导师的感应,很多门人也在他的口唤下安全地让电流通过全身,这在教门里人所共知之事。

有的读者可能无法接受如此反质规律的事情,事实上物质的规律对真主是没有约束的,因为物质都是真主所造,真主是超越于物质属性的。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电也是真主造化之物,真主意欲电不打人,电流便可安全通过。

感应是无法伪造的,这是证明一辈导师真实性的关键因素。

伊斯玛仪圣人的情份

在麦加克尔白(天房),朝觐者争先恐后地汲取渗渗泉水品尝,这股渗渗泉水,已经流淌了几千年,它的出现是凭着伊斯玛仪圣人的情份。当时,刚刚出生不久的伊斯玛仪和他的母亲不得不离开家,来到茫茫沙漠。这荒野什么都没有,他们母子生命危在旦夕,伊斯玛仪几乎没有了呼吸。危机关头,伊斯玛仪双足蹬地,在沙地上蹬出了一个小坑,从那小坑里,大能的真主让渗渗泉水流淌出来,他们得救了。

当代导师是真实的继承者,伊斯玛仪圣人的情份在他上显现,这是他品级的见证。凭着伊斯玛仪圣人的情份,当代导师显现了大地出水的感应。

据传:盘溪一农场原本无水,引水灌溉非常困难,农场场长特意上昆明请导师指点解决办法。导师让他回去后在他的农场干沟南侧挖,结果随便一挖水便涌出,至今未干。井水清凉甘甜,除了供给七八十人饮用,还够数百只羊、数十头牛饮用,附近黄磷厂工人和三江口村民也到此挑水。

另外,云南昭通昭阳区大路坪是个非常缺水的地方,圣传教门传到昭通以后,有很多反对者刁难说:“如果你们的导师是真实的话,就让他在我们昭通出一眼泉水吧!”一次,大路坪的管事到盘溪作节,就在导师面前提起了此事。导师说:“托靠主!你们回去挖吧!你们认为哪里最不容易出水,你们就在哪里挖。”管事回去后,就带领村民在半山坡挖井,几天后一眼泉水便从半山坡流出,水源很足,足够当地百余户人使用,解决了当地人用水之困。此事传开后,在昭通引起了轰动,地质学家专程到当地考察,但有两个疑点无法解释:
1、此地无水脉,不知水从何而来。
2、水源处有裂缝,但水却不会流走。是一个典型的反地质学的奇迹!

更多的感应奇迹,留给读者自己去寻找吧,更希望有一天,你们亲身体会到感应奇迹在你们身上降临,到那一天,再次翻开这本画册,重温导师无私奉献的一生,也许更能体会真主的大能以及伊斯兰的高贵。

导师的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了,未来的故事更加让人期待,更加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一同见证。
作者: 黄金分割点    时间: 2011-2-21 21:13
十六  尾声
北方苍茫,南方温和
你是南北两海的汇聚
时代没有结束
它才刚刚开始
一切喜真爱道的人们
将在大时代的恩典中沐浴

我们奔跑着呼喊
没有停下来的口唤
黑暗中传来一个声音
——向私欲宣战
——与无知的猜疑决断
在心中刻上他的笑颜
——如果这样可以将他紧挽
默数黑夜的时钟
——以为可以让时光飞转
别让疲惫的心停站
有人穿起台思比哈
一串一串……

当你知道,离西南边陲遥遥数千里外的东北人,攒下一年务农的全部收入,为的只是来到云南,寻求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沐真光;当你知道,新疆的农民,借到能够到达云南的路费便急迫南下,回去的路费都顾不上考虑,他们渴望与导师相见,明知未来将为交还所借之钱辛苦一年也无怨无悔;当你知道,五、六岁的孩子讲起导师,就像述说自己爷爷的故事一般,无比温馨,感人至深;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你不震憾,不感动,不温暖吗?
不,你会的。你一定震憾,一定感动,一定温暖。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痴迷,如此执着?
是血统的吸引,是权利、金钱的诱惑吗?
是追求真理之心催促着他们,坚定不移地寻找,他们幸福极了,他们不惜代价换来的确是他们所向往的真理。

他们找到的是一位无私无我的高品之人,是说圣人的话,走圣人的路,做圣人的事的替圣传道之人。他不为名利、金钱、权利、地位所动,只做真主忠实的奴仆;他没有自性,待人如己,以德报怨,“宁肯今世人亏我,不要后世我亏人”。

乌云密布的天空遮住了太阳的光芒,太阳没有消失,只是隐藏了,乌云散开之时,它又显露了来,照耀大地,因为太阳的本质就是光明。

他的光阴,将冲破遮蔽阳光的乌云,散播光明和温暖,无私地散发光和热。嫉妒诽谤不会使他吝啬,旭日的光辉不因人的无知而减损,即使你拒绝光明,太阳仍然一如既往地慷慨。

他的一生,已然写在了《穆罕默思》之中:

的确,嫉妒者心怀嫉妒,不拘任何时候,
在本体中,嫉妒者绝闻不到灵光的香味。
凡人的眼,只看得到他的过失,
也有良目,因眼病而否认阳光,
尝味的口,因病重而不知水味。
……
太阳绝不会吝啬自己光辉的丝毫。
我的心期望因你见到喜悦,
我惟求从你上使我的脸光亮。
的确,今生后世都是因你而生!
仙碑仙笔之学,全是出自你学。
作者: 门中门    时间: 2011-2-22 07:51
思茅的九年,导师是以镇源县医院医生的身份存在的,大学毕业的导师,冥冥中的安排,分工来到了镇源,这里距道祖太爷的小儿子(教内尊称抱母井老祖)的殉道之处仅有十里路。当年,四太爷曾让国瑞师傅到抱母井(云南镇源县抱母井镇)守十年的拱北,他只守了一年便离开了,正好导师分配到镇源,工作了九年,也守了九年的拱北,完成了四太爷的心愿。
作者: 光明舞者    时间: 2012-10-25 22:21
文章写的很好!
作者: 光明舞者    时间: 2012-10-25 22:22
文章写的很好!
作者: 光明舞者    时间: 2012-10-25 22:26
文章写的很好!让哲合忍耶门人懂的了教门的来之不易。




欢迎光临 真境绿翠网 (http://nabiway.org/)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