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尼宗教冲突溯源说-2

[复制链接]

55

主题

3

听众

169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08-3-28 10:08: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此次事件发生时,有大批暴民静坐在华埠大街上,高唱伊斯兰祈祷歌曲,目击者说,有暴民高喊「杀死华人」的口号。有一位教会被捣毁的牧师说他也不晓得为什么他们会被攻击,因为他们的四千位会友几乎都是华人,而没有任何安汶人(The Straits Times, NOV 24 1998)。事后基督教领袖警告印尼境内的两千八百万基督徒,不要对宗教冲突事件作报复(Compass, March 15, 1999),但是过不久,在西帝汶地区的基督徒攻击占少数的穆斯林,烧毁了四间,破坏了五间清真寺(U.S. Department of State, 1999)。


从1999年一月十九日,也就是伊斯兰开斋节当天起,马鲁古群岛的安汶市连续发生大规模的宗教冲突,这次主要是穆斯林(俗称回教徒)和基督徒之间的冲突,一共造成两百人以上牺牲(BBC, March 9, 1999)。据说事件的起因只是信仰基督教的巴士司机向穆斯林乘客索取票价而有了口角,结果双方各召集人马寻仇,竟然酿成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大规模械斗,数千暴民用汽油弹、土制炸弹、弓箭、砍刀、长矛互相攻击,械斗时间长达数月。目击者说暴民高唱:「杀死异教徒」,「他们是基督教猪」(Compass, March 15, 1999)。
摩禄卡群岛现在大约有一百五十万居民,苏哈托执政期间约有五万个穆斯林从外岛地区移入,地方首长也任用穆斯林,以前在安汶有八成以上是基督徒,现在快要一半一半了(Shubert, March 11, 1999),但是穆斯林和基督徒社区是分开的(Gatra, Number 11/V, January 30, 1999)。八零年代开始,安汶的交通事业发达后,这些外来移民掌控交通事业,使得安汶在地人感觉被边缘化(Williams, 1999),基督徒怕很快地安汶的穆斯林就要变成多数,到时基督徒就会被压迫,就像这几年全国各地几百间教堂被烧一样。
1998年十一月的雅加达宗教冲突被杀的16人中有九人是安汶基督徒,安汶人终于按奈不住,开始向移入的穆斯林报复(Aglionby, January 21, 1999; Shubert, March 11, 1999),冲突中穆斯林说安汶基督徒几百年来被殖民政府礼遇惯了,现在不情愿看到穆斯林享有好的待遇,又要搞独立了,于是被焚的教会被涂上「基督狗」(Shubert, March 11, 1999),一个殖民时期印尼人用来骂基督徒的名词。基督徒说穆斯林要把安汶基督徒像全国各地一样变成少数(Head, February 27, 1999),基督徒说军警偏袒穆斯林,穆斯林则说偏袒基督徒(Shubert, March 11, 1999)。有一位观察家认为安汶宗教冲突事件显示安汶人对移入者的憎恨(Williams, 1999)。


包括天主教与新教在内,印尼拥有两千多万的基督宗教信徒,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跟当权者合作并得到特权,但是为什么一有宗教冲突时,基督徒就会成为攻击的目标?其中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族群的纠葛。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当基督教这个强调独一神论的宗教在进入的时候,大部分的印尼人已经接受了另外一个强调独一神论的宗教(伊斯兰),结果外岛族群(例如安汶人)和少数族群(例如华人)接受基督教的比例就比较高。有力量族群(多数或主流族群)本来就有许多理由用以欺负没力量族群(少数或边缘族群),以宗教的理由来达成族群压迫的目的当然是有可能的,宣教研究者早已注意到如果只有对边缘者宣教成功,而对掌权者不成功的话,族群的冲突就会常发生,而且这些边缘少数团体就常被怀疑是外人的买办(Stackhouse 1987)。
如果把以上的理论加上空间(印尼)与时间(历史)的脉络来检视的话,我们发现虽然荷兰殖民者偏袒基督教,但是在大部份时间却希望保持宗教中立的形象。这时期印尼人虽然把基督徒叫做「基督教狗」,基督教并不用担忧在少数族群宣教会造成族群压迫或宗教买办的情况,因为他们虽是少数,然而却是统治阶级和(或)特权阶级。当殖民者垮台后,基督徒忽然从特权者变成边缘者,但是基督徒并没有遭到严重的迫害,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虽然当权者是占多数的穆斯林,然而却是「非敬虔派(贵族派)」,他们对宗教动员没有企图心,希望保持中立。以安汶人的例子来说,虽然信的是基督教,但是造成他们流亡异国的主因并不是宗教,而是使用武力与当权者抗争。
在@!#$得势的时期,他们迫害基督教主要并不是宗教因素,而是视基督徒为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同样地,他们对抗敬虔派的主因也不是宗教,而是土地的拥有权。苏哈托上任时剿共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宗教,而是因为政治斗争。苏哈托稳定政权时联合基督徒的主因也不是宗教,虽然他属于占多数的穆斯林,然而却是非敬虔派(挂名派),他乃是为了拉拢西方国家和利用基督徒(华人)的经济资本与教势来箝制敬虔派。哈比比上任后在内阁及军队中拔擢更多的穆斯林的主因也不是宗教因素,而是为了巩固他的政权。
但是也有许多冲突的主因是宗教信仰。例如改革派与传统派(加上贵族派和挂名派)斗争的主因乃是「融合」与「反融合」的宗教理念。二十世纪初期,殖民政府公开支持基督教的传教事业。然而在同时,伊斯兰觉醒运动的气势逐渐高升(Noer 1980),伊斯兰意识变成建国意识前团结印尼人对抗基督教殖民者的意识。在苏卡诺前期,部分敬虔派连续几次企图推翻中央政权的武力叛变的关键,乃是「建国五原则」的第一原则:「尊崇唯一至上神」上的信仰歧异。在苏卡诺后期,敬虔派动员剿共的主因可能是阶级斗争,但是动员的理由却是要铲除共产无神论者。1965年政变之后,基督徒人数突然暴增,各教代表协议互不传教,传教只能针对没有官方宗教认可的人。但是新教拒绝签署,理由也是宗教信仰。
从以上这些个案的分析,我们清楚看到,有些事件虽然是不同信仰族群之间的冲突,然而主因却不是宗教信仰。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伊斯兰内部「融合」与「反融合」的冲突、伊斯兰意识对抗基督教殖民者意识的冲突、敬虔派动员铲除共党的冲突、互不传教与福音遍传的冲突等等,都是以宗教为诉求的冲突。我把这些以宗教作为动员诉求的人称为「福音基要派」(Evangelical Fundamentalism) (注34)。
严格来说,在基督新教世界里福音派(Evangelicalism)和基要派 (Fundamentalism)是可以分辨的,但是这两者的关系却紧密结合(参见图表四),所以常常被一起讨论(参考 Marsden 1987)。福音派兴起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期时,已影响世界各地的传教区(Marsden 1987),他们最明显的信仰特征是:1、「圣经无误,句句金言」;2、「重生得救」;3、「读经、祷告、宣教传福音」。基要派起源于美国的福音教派,另外大英帝国也有相似的现象,然而借着福音宣教,这个派性早已传到世界各地(Marsden 1987)。
基要派(或称基要真理派或原教旨主义)于1920从福音派兴起,它的特色是成立组织,不妥协地为福音奋战(Marsden 1987),它原本要对付的是现代神学(modernist theology)和教会世俗化(secularisation of church)。另外他们也反对融合主义(syncretism)与沾边信仰(minimalism)(Ellen 1983: 1983: 62; Shaw & Stewart 1994)。基要派与福音派最注重的目标就是:「拯救灵魂」、「教会增长」、以及「将福音传遍全世界」。为了达成这些目标,福音基要派甚至常常伴随政治力。


从印尼的基督新教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福音基要派的属性。十六世纪末新教就是伴随荷兰和英国殖民者传入的,1901年新教给荷兰国会压力,通过「伦理政策」,要殖民政府支持传教事业。1967年,拒绝签署互不传教协议。苏哈托时期,他们为了「拯救灵魂」与「教会增长」,不惜伴随独裁者。不顾宗教间的和谐,道拉斯福音船载一百位传教士传教;基甸会在中学分发圣经;世界最大的基督教组织「普世教协」要在世界最多穆斯林的国家举行大会;购买地皮把教堂盖在充满穆斯林的社区等等,都是福音基要派的作法。
在殖民时期有基督教统治者的保护,这种作法不太会引起冲突,但是在二十世纪这样强力宣教,就会挑起争端。我们看到印尼穆斯林觉醒运动一波一波地兴起,民众识字率一成一成地提高,如果遇上社会动荡的话,伊斯兰福音基要派一鼓动,宗教冲突就很难避免。举例来说,宗教改革派「先知使徒会」要把印尼的伊斯兰回归到古兰经与圣训纯净状态;要人家精确地算出麦加的方向,以及用天文仪器测量斋戒月的时间;常常严酷批判别人的信仰方式,甚至说别的穆斯林是多神教徒;把生活本土的信仰型态变成宗教中土样式等等。
再者,「先知使徒会」把信徒人数的消长当成宗教成不成功的关键指针;用西方传教士的组织方式和教育体制设置学校,希望毕业生能到各行各业去工作,然后使他们的信仰形式深入社会各阶层;甚至训练传教士奋力传扬该会的主张等等,从这个角度看来,「先知使徒会」真的是福音派与基要派的综合体(注35)。除了「先知使徒会」,为了反融合的冲突;为了伊斯兰法的武力叛变,为了无神论而动员剿共等等,都是典型的基要派。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宗教冲突都是陈年往事了,随着时代的改变,彼此应该变得更和谐,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许多观察家指出,最近几年伊斯兰已经在印尼社会深化(Nakamura 1980: 283; Kim 1998: 63),先知使徒会所提出来的主张现在已为许多人接受(Nakamura 1980: 276),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星期五的集体祷告和谨守斋戒月的禁食(Johns 1987),有一位在农村做田野研究的学者也说村民的穆斯林意识越来越强,开始越来越注意什么叫伊斯兰,什么叫非伊斯兰(Kim 1998: 67)。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社会一动荡,加上不同教派的福音基要份子互不相让,宗教冲突很容易发生。
经过1998年11月的雅加达宗教冲突,又经过1999年的安汶宗教冲突,「先知使徒会」拉伊斯还认为在各处的暴乱事件,不是因为种族、宗教的因素而起;「教士复兴会」瓦希德还认为这是苏哈托没有节制他的手下激起动乱(Reuters, MAR 22, 1999);甚至印尼总统哈比比还认为是有心人士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操弄宗教(CNN, February 2, 1999)。我猜多数的印尼领袖还没有看到我所指出的问题症结,才无法有效制止这类冲突的发生。
报复是循环的。


萧新煌 1997〈重新认识东南亚的几个课题:@!#$观点〉《东南亚区域研究通讯》(第三期) 中央研究院
梁东屏 1998.09.15〈印尼一千七百万家庭面临缺粮〉《中国时报》
邱恬琳 1999.01.12〈印尼华商发心响应慈济大爱〉《中国时报》
Aglionby, John. January 21, 1999. “Two-day Religious Riots Rock Indonesian Island.” Guardian Newspapers Limited.
AP, October 29. 1998. “Rioters Attack House Used for Christian Worship in Indonesia.”
Aqsha, Darul (et al.) 1995. Islam in Indonesia: A Survey of Events and Developments From 1988 to March 1993. Jakarta: INIS.
Asiaweek. Jan 29. 1999. “Politics and Religion: Three Muslim Leaders Make Their Cases.
Barth, Fredrik, 1993. Balinese Worl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BC, March 9. 1999. “Analysis: Ambon's Troubled History.”
Beck, H. L. 1995. “Islamic Purity at Odds with Javanese Identity: the Muhammadiyah and the Celebration of the Garegeb Maulud Ritual in Yogyakarta.” Pluralism and identity: studies in ritual behaviou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J Platvoet (Editor) K van (Editor). Leiden: Brill. pp.261-283.
Berlian, Samsudin. Feb 12, 1999. “For Indonesia's Chinese, Not Much to Celebrate in Lunar New Year.“ IPS.
Boston Globe. January 25, 1999. “Victims of Bias in Indonesia.”
Chauvel, Richard. 1990. Nationalists, Soldiers and Separatists: the Ambonese Islands from Colonialism to Revolt, 1880-1950. Leiden: KITLV Press.
CNN. February 2. 1999. “Churches Call for End to Religious Strife in Indonesia.”
Compass, 10 Oct, 1996. “Muslims Offer Olive Branch to Indonesian Christians”
Compass, March 15, 1999. “Christian Leaders Fear Retaliation In Indonesia.”
Coppel, Charles A.1980. “The China and the Ethnic Chinese in Indonesia.” Indonesia : Australian Perspectives. Canberra :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Vol. 3 Indone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Editors : James J. Fox [et al.]
Ellen, Roy F. "Social Theory, Ethnograph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al Islam."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Leiden: Brill. 1983. pp.50-91.
Fealy, Greg. 1999. “Chapter One: Wahab Chasbullah, Tradi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ahdlatul Ulama.” Nahdlatul Ulama, Traditional Islam and Modernity in Indonesia. Edited by Greg Fealy and Greg Barton. Published by Monash Asia Institute.
Fox, James J. 1987. “Southeast Religions: Insular Cultures.“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m.
Gatra Magazine, January 30, 1999. “Temperamental Village Tough Guy.” Number 11/V
Gifford, Rob. February 24, 1999. “Analysis: Indonesia's Religious Tensions.” BBC
Head, Jonathan. February 27, 1999. “Religious Strife in Ambon.” BBC.
Johns, Anthony. H. 1987. “Islam and Cultural Pluralism.” Islam in Asia: Religion, Politics, and Society. ed, John L. Esposito. pp.202-29
Kato, Hisanori. 1999. "Islamic Conversations: Islam is More Important Today Than Ever Before. Four Leading Individuals State Their Case". Inside Indonesian. No. 57. Pp. 22-23.
Kim, Hyung-jun. 1998. “Unto You Your Religion and Unto Me My Religion: Muslim - Christian Relations in a Javanese Village.” Sojourn. Vol. 13, No. 1, pp 62-85.
Lowensteyn, Peter. 1999. “Political Activism in a Traditional and Colonial Society: Indonesia between 1908 and 1928.” Internet Edit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2. “Indonesia.” Internet Edition.
Marsden, George M. 1987. “Evangelical and Fundamental Christianity.”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m.
Nakamura, Mitsuo. 1980. "The Reformist Ideology of Muhammadiyah." Indonesia: Australian Perspectives / editors : James J. Fox [et al.]. Canberra :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Vol. 3 Indonesia: the Making of a Culture.
Neill, Stephen C. 1987. “Christianity in Asia.”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m.
Noer, Deliar. 1980. "Islam as a Political Force in Indonesia." Indonesia : Australian Perspectives / editors : James J. Fox [et al.]. Canberra: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Vol. 3 Indonesia: the Making of a Nation. pp. 633-48.
Noer, Deliar. 1983. “Contemporary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Islam.”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Leiden: Brill. p.183-215.
Noer, Deliar. 1985. “The Development and Nature of the Modernist Movement in Indonesia.” Readings on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Patai, Raphael. 1987. “Folk Islam.”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m.
Peacock, James L. 1978. Purifying the Faith : the Muhammadijah Movement in Indonesian Islam. Calif. Benjamin/Cummings Pub Co.
Reuters. 10 Oct, 1996. “Economic Pressures in Indonesia Church Attacks.”
Reuters. January 30, 1997. “Thousands in Anti-Christian Riot in Indonesia: Churches, Businesses, Homes Ransacked.”
Reuters. MAR 22, 1999. “Muslim Leader Blames Suharto for Violence by Followers.”
Scott, Peter Dale. 1985.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verthrow of Sukarno, 1965-1967.” Internet Edition.
Setiabudi, Natan. 1999. The Unification of the GKI (The Indonesia Christian Church) 1926-1997: Process and Meaning. Internet Edition.
Shaw, Rosalind & Stewart, Charles. 1994. “Problematizing Syncretism” in Syncretism / Anti-Syncretism : The Politics of Religious Synthesis. Eds. C. Stewart and R. Shaw, pp.1-26.
Shihab, Alwi. 1995. The Muhammadiyah Movement and Its Controversy with Christian Mission In Indonesia. PhD.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Shubert, Atika. March 11, 1999. “Indonesia's Hellish 'Heaven' Nation Imperiled as Religious War Divides Muslims and Christians.” The Washington Post.
Stackhouse, Max L. 1987. “Missionary Activity.”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m.
Straits Times (The). NOV 24, 1998. “7 More Bodies Found in Jakarta.”
Sullivan, Rohan. November 23, 1998. “Fear Rampant in Indonesia.” Associated Press.
Thoenes, Sander. February 10, 1999. “Indonesia's Chinese Try to Avoid Being Targets.” Special to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999. “Human Rights Report, Indonesia.”
Vreeland, Nena. 1975. Area Handbook for Indonesia (3d ed.) Washington: For sale by the Supt. of Docs. U.S. Govt. Print.
Wahid, Abdurrahman. 1999. “Foreword.” Nahdlatul Ulama, Traditional Islam and Modernity in Indonesia. Edited by Greg Fealy and Greg Barton. Published by Monash Asia Institute.
Willis, Avery T. 1977. Indonesian Revival : Why Two Millions Came to Christ. Calif.: William Carey Library.
Williams, Louise. 1999. “Ambon, an Isolated Island of Bitterness.” Herald.
脚注

注1.
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有上过爪哇宗教的课程,但是这篇文章乃是我参加「东南亚伊斯兰读书会」的成果,多谢林长宽、江日新、与蔡源林三位教授的指导,也多谢萧新煌教授给我们的鼓励。
注2.
当然因为神学的不同,基督教与伊斯兰这两个信仰同一个上帝(阿拉)的宗教自古就有冲突,伊斯兰古兰经还明文教导说:「耶稣基督不过是阿拉的使徒之一,阿拉是独一的真神,讲三位一体就是亵渎阿拉(女人篇第四章171节,An-Nisa [Women] 4:171)。」但是这篇文章希望从社会文化面来谈。
注3.
这篇文章的资料收集到1999年三月初为止,但是一直到四月,印尼还不断有宗教冲突发生。
注4.
关于这一点,萧新煌(1997: 7)也曾指出:「要认识东南亚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对马来族(巫族)与回教[伊斯兰]的了解是一个最基础和最必要的切入点」。
注5.
也有一些伊斯兰是从印度传入的。
注6.
这时候许多东爪哇人只好跑到仍未被伊斯兰化的巴里岛去继续信奉印度教。
注7.
这里有大量的矿藏、石油与林木。
注8.
这些神灵平常附在自然物体里中、人类的身体里、地方圣人的坟墓里。
注9.
这种和谐的状态(slamet)就是、安全、健康、繁荣,并且免于天灾、冲突、或恶灵缠身(Vreeland 1975: 205)。
注10.
致使有些百姓也把贵族派当成欧化派或殖民者的同路人(Lowensteyn 1999)。
注11.
另外有些就是信仰基督教的少数民族,比如安汶的基督徒就是典型的例子。
注12.
例如挂名派常有盛大的仪式庆典,但是敬虔派则避免(Vreeland 1975: 204)。
注13.
因此有学者认为教士的最重要的两个机制是「经学学校」和「朝圣」(Ellen 1983: 60)。
注14.
不同的是,这些教士比较强调阿拉伯文的符咒和护身符。
注15.
Muhammadiyah的原本意思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跟随者」(the followers of Muhammad),我认为把他翻译为「先知使徒会」很符合原文的意义。
注16.
但是又不用发源地开罗那一套传统教育方式(Noer 1985: 121)。
注17.
此会曾得到荷兰政府的补助,但是大部分来自敬虔派的中产阶级、小生意人和烟草商人等的资助(Ellen 1983: 84 )。
注18.
他们也自己训练传教士(Noer 1980: 640; 1985: 121)。
注19.
但是有一位著名的伊斯兰研究学者(Nurcholish Madjid)批评这个组织鼓励用罗马拼音撰写阿拉伯文,使得印尼人越来越不会书写阿拉伯文。使得印尼与其它伊斯兰世界距离越来越远(Aqsha [et al.] 1995: 222)。
注20.
有一位研究先知使徒会的著名学者(Peacock 1978: 86)参加他们组织的训练营,有一位讲员公开宣称他们改革派的革命对抗穆斯林传统教士可与新教革命对抗当时大公教会的宰制相比拟。
注21.
瓦哈伯在他家自己经营的经学学校(pesantren)出生。他的父亲是个富有的教士兼贸易商(Fealy 1999),他家有很多人当教士,他总共在七所经学学校受过教育,而且这些老师都是当时最出名的教士。他在这些年认识很多日后的伙伴,包括席安苏理(Bisri Syansuri),后来成为他的妹夫(或姊夫?)并且继承他的「教士复兴会」(Fealy 1999)。
注22.
「穆斯林咨询会」是个在苏卡诺时期十分活跃的政党。
注23.
此时也有部分基督徒和华人加入独立运动(Willis 1977: 68)
注24.
有位学者把安汶独立事件写成一本书(Chauvel 1990),说明安汶人在殖民时期如何当军人及公务员效忠荷兰政府,但是在印尼独立后招受穆斯林怨恨。安汶的例子是殖民主义剥削和分化的明显案例,这本书令人读得很心酸。
注25.
其实他们也可以去登记为佛教或其它宗教的信徒,但是佛教为华人的传统宗教之一,华人尽量不要把他们的特征显露出来,加上印尼华人有信仰基督教的部分传统,他们就去登记比较国际化的基督教,以减少他们的华人特征(Thoenes, February 10, 1999)。
注26.
例如1989年教士复兴会在约各雅家答举行大会,苏哈托总统主持开幕,数名部长及军头皆与会(Aqsha [et al.] 1995: 232)。
注27.
该会从七零年代末期开始,也不直接涉入政治,每次开大会,就有政府高官与重要军事领袖参加(Nakamura 1980: 282; Aqsha [et al.] 1995: 215)。
注28.
这两个穆斯林组织仍然不允许双重会籍(Aqsha [et al.] 1995: 216)。
注29.
拉伊斯1944年出生,拥有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被认为是重振该组织现代形象的人物。他的论文是有关「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的研究(Aqsha [et al.] 1995: 215)。
注30.
长时间以来部落信仰(animists)多不是官方认可的宗教信仰,所以信徒人数急速滑落(Aqsha [et al.] 1995: 466)。
注31.
先知使徒会的领袖拉伊斯是反基督教重要人物(Kato 1999: 22-23)。
注32.
对于基督徒在民宅做礼拜的事,基督教认为申请教会的执照很困难,所以有些只好在家里非法做礼拜(AP, October 29, 1998)。
注33.
哈比比曾任二十年的科技部长。
注34.
「基要派」这个名字常常被媒体用来描述使用武力的宗教团体,但是这个词在基督教内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许多教会宣称他们就是「福音派」、「基要派」,或「福音基要派」。
注35.
当然「先知使徒会」并不是激烈的基要派,我们看到还有些人(例如星月党)主张印尼应该采用伊斯兰法禁酒废娼(Kato 1999)。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5-18 07:47 , Processed in 0.0365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