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黄金分割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无私无我 替圣行道——导师

[复制链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21
发表于 2011-2-21 21:09:08 |只看该作者
十二  沙沟太爷的老路
哲合忍耶英勇的历史前人已经谱写得足够绚烂了,十三太爷走的是道祖太爷的路,这两辈光阴,哲合忍耶几乎以身演绎了忠勇、仁义、大无畏、牺牲等壮美的历史篇章,中华民族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深深植入哲合忍耶的血液中,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释放。

前人的这些抗争已经足够了,没有人还能以胜利者的姿态践踏信仰,蔑视哲合忍耶。他们追求的和平早已向他们招手,沙沟太爷时光,哲合忍耶已经可以自由地信仰,有了自由的哲合忍耶,无须继续前人抗争的道路,他们渴望静静地享受这难得的自由。

陇南转坊时,由盐关至成县的途中,正逢当地人赶集,街道非常拥挤,汽车很难挪动。于时,导师让司机绕道走了以前的老路。当赶集的盐关老人大呼“马善人回来了!”的时候,他们除了惊讶之外,一定没有明白其中的深理奥义,他们不明白,街道的拥堵只是一个因由(赛百布),为的是重走老路。当初沙沟太爷到盐关也是走的这条老路,如今导师也走了这条老路,这是真主在暗示当代导师走的是沙沟太爷的老路,即行和平、平安的教门!

他的光阴,确实地坚守着和平、平安的原则。

因他郎拱北年久失修,他郎的多斯达尼于一九七九年底征得兰州六爷的同意和经济支持后决定重修拱北,一些坏人趁机挑拨,并带人拆毁了重新修好的拱北,毒打了马祖寿阿訇等他郎的多斯达尼,手段十分残忍。在极端的凌辱下,他郎的多斯达尼没有还手,甚至没有还口,他们坚守着导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拱北脚下不流血”的口唤,避免了事态的扩大。

导师常说:“行和平、平安的教门,不要违法乱纪,国法大于教法,穆斯林爱国如同鸟爱窝。”行平安教门需要遵纪守法,更需忍耐宽容,面对挑唆闹事者,需要超越常人的忍耐来担待,面对流言蜚语,需要大度的心胸来包容。导师受到的考验是任何人想象不到的,对他的诽谤前所未有,一些心中有病之人到处散播谣言,将各种罪错强加在他的身上。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发过耐夫厮(脾气自性),他总是淡然一笑,轻声地说:“他们不知道,不和他们计较。”他的心坚如磐石,任何诽谤不能改变他坚守真理的心,也不能改变他始终坚守行平安教门的意念,他的前定是走沙沟太爷的道路,是爱国爱教的路。

也是这条老路,走出了如今哲合忍耶的欣欣向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11
发表于 2011-2-21 21:08:39 |只看该作者
十一  他乡遇故人
你可曾想到,成长于云南的导师还能在西北陇南之行中巧遇故人?这本身就是富有奥妙的事情,大能的真主时刻显现着他的能为。

告别了病重的六爷,导师受邀到一教亲家干尔麦里,干完尔麦里,导师就讲起一九五二年曾经来过兰州,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当时,杨热伊斯奉四太爷的口唤到云南昆明,将年幼的导师带到了兰州,与他慈爱的父亲——四太爷老人家见了面。兰州的天气很冷,四太爷看着年幼的孩子,心中燃起了阵阵疼爱之情,他带着孩子来到兰州百货公司,要给他买一双鞋子。导师描述说:“当时的售货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带着一顶军帽。”

尔麦里开始后才赶到的吴琳老人听到这里,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想起来了,1952年四太爷确实带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买过鞋子,因为他就是那个售货员。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是雄姿英发的豪杰了。

望着导师,吴琳老人仿佛看到了四太爷的影子,他们身上有太多相同的地方,他们说话声音很像,走路的样子都很像。导师称呼他吴叔,他是历史的见证者,当年买鞋子只是一个因由,真正的目的便是留一个见证历史的人物。毫无疑问,那个时候的吴琳老人也深深领会到了其中的奥妙。

同样是沙沟太爷的格言,在《光烈密言诗》中,沙沟太爷写道:“口外云南早安置,渡陇寻根会教亲。分久必合乃天意,传扬圣道须尽心。”短短四句,已经讲述了当代导师四十九年的故事,从成长于云南到陇南行接替教权,也许沙沟太爷对此期盼已久,他的格言多处预示了陇南之行,足以见得它的深远意义。

当猜疑声渐起之时,在“他乡”遇到这位故人,无疑是对那股声音有力的回应。所谓故人,其实不过是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然而,这一面却异常重要,它见证了一个事实:当代导师是四太爷亲自扶持的真实的导师。

《陇南行》——答谢众教亲
出生入死三十载,只祈主道圣教兴。
今宵再温登陇南,面目全非山河旧。

爷付重托泪满襟,三十八年若眼前。
童稚无知笑爷哭,不识喜主爱圣心。

一席颂念泪横流,更有伤心断肠人。
千里路上逢相识,呼爷叫叔倍思亲。

人生自古谁无死,且把吾生做牛马。
四十九岁事无成,再奠先祖鲜笑颜。

功名利禄无须求,当仆做奴亦心甘。
千里冰雪访众亲,已把残生殉教门。

分久必合恐天意,犬吠魔號何所惧。
一时千金人难遇,率众归真返天园!

一九九零年正月十七日

如果说会见六爷、十爷是略显秘密的事情,那么陇南的转坊则成了公开的探访。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四太爷留下了这么全美的继承人。或许,一些多斯达尼在品读《沙沟诗草》的时候也曾疑惑过,对格言里的暗示也曾思考过。不过,只有那些预言都一一实现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光阴还没有结束!

告别了十爷,导师开始了在陇南的转坊。

在盐关,导师组织了一批会武术的青年,传授了十三太爷传下的化龙拳。化龙拳是以十三太爷马化龙的名字命名的拳术,是十三太爷的绝学,同时也是哲合忍耶的看家拳,是一套极为高深的武功。能够使出化龙拳的人,他和十三太爷一定有很深的渊源,如果不是上辈指定的传人,他又怎么会继承了化龙拳呢?

到了成县、徽县,很多多斯达尼都来沾吉,一时拥挤不堪。在徽县,导师住进了沙沟太爷曾经住过的房子里。后来,到了永宁镇清真寺,在这里有一幅沙沟太爷百年前留下的经字画,上书“我的哈比卜啊!”。“哈比卜”是当今导师的字号,沙沟太爷有先见之明,知道导师会来,提笔留念。据管寺说:文革运动时所有的经字画都被烧了,真主的看守,只有这幅被藏在房檐上得以保存。于时,导师也写了一幅字画,上书“我们的毛拉啊!”并赋诗一首,加盖印章:

今日南来时,爷走联尚存,不由心惨伤。爷唤吾吾呼爷,楚目舒心归天园。
庚子年正月初一日

导师来到永宁时,永宁的很多老人都说:“马善人又回来了!”他们所说的“马善人”便是沙沟太爷,这足以证明当今导师和沙沟太爷长得非常像。他们对马善人念念不忘。当年,沙沟太爷名震华夏,乐善好施,深受各族群众钦佩爱戴,遂有“马善人”一说。“马善人”其实没有回来,是马善人的后人回来了。当代导师同样是一位“马善人”!之后,导师还到了两当县,后返回天水,告别了病危的六爷。

导师每到一个地方,首先便是敬道“赛俩目”,他总说:“爷叫我来看看大家,年长者是父老,平辈者是兄弟姐妹,比我们小者是儿女。”这等谦和!导师所到之处,都有热情的多斯达尼相迎。他赞主赞圣,以经典说话,他展现出来的学识是众多大阿訇无法企及的,他深有伊斯兰外学的知识,更有来自真主的真知。

陇南之行结束了,教权的传替在这次陇南之行中完成了。让人难过的是,这竟成了导师与六爷、十爷的诀别,之后不久,他们相继归主。

回到云南,为答谢众教亲,于一九九零年正月十七日,导师写下了饱含真情的《陇南行》长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01
发表于 2011-2-21 21:07:54 |只看该作者
十  南麟北走转乾坤
1. 四十九岁,对当代导师而言,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年,他完成了西北陇南之行,并正式接过了六爷和十爷的教权。

三分天下,得从汴梁太爷的光阴说起,核心人物是沙沟太爷。同治十年的大灾难中,十三太爷一家八门三百零八口人悲壮殉身。依照大清律法,未出幼的儿童送入大狱,到了法定的出幼年龄施行宫刑。日后尊称汴梁太爷的马进城和其弟马进西就属于当时未出幼的孩子。“十八鸟儿出云南”的沙沟太爷在稳住形势之后,试图解救他们兄弟,保住十三太爷的血脉。最终,解救汴梁太爷的计划失败了,心急如焚的沙沟太爷给了死命令,一定要救出汴梁太爷之弟。在沙沟太爷的不懈努力下,历尽艰难险阻才终于救出了马进西,抚育他成长,为他成家,让他彻底得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但一些无知的人以为沙沟太爷抢了十三太爷家的教权。在他们的鼓动下,前定中真主的安排,马进西另开了一支,称为哲合忍耶板桥支系。为了哲合忍耶的团结,顾大局的沙沟太爷默默忍受了,正如他所说的,唇亡齿必寒,两边是相依为命的。

奉沙沟太爷的命令管理张家川宣化岗教务的马元超(教内尊称北山三太爷),是沙沟太爷的三弟,也是他的“热伊斯”(导师的助理),在沙沟太爷的口唤下,暂开了北山支系。

四太爷接替了沙沟太爷之后,人称哲合忍耶沙沟支系。至此,哲合忍耶形成了沙沟、板桥以及北山三个支系,三足鼎立之势已成。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们期待着分久必合的结局,祈盼有能为合三为一的大人物出现,这个人到底是谁,他何时出现呢?

2. 1989年的冬天,兰州六爷马重雍(北山三太爷之子)病重住院,三次来信相邀,望当代导师能够前往见面。借着这个赛百布(因由),导师离开云南来到西北,与六爷见了面。导师的到来,让病重的六爷无比欣慰,他甚至流下了眼泪,他等待导师太久了。

六爷翻开《穆罕默思》,向导师讲了北山接辈真言,交待了其中隐藏的道统机密,并取出“教归云南天福”的亲笔手谕,上面盖有他的印章,亲手交给导师,了却了一桩心愿,卸下了一副担子。六爷说:“教归云南是先人的口唤,这说明沙沟和北山是一家。分,是真主的口唤,借着沙沟太爷的赛百面,一半交沙沟,一半交北山;合,教归云南,是沙沟太爷的口唤,也是真主的口唤。

六爷还让导师立个道堂做个纪念,立在哪里,则让他去问板桥十爷马腾霭。

3. 到了银川,导师与十爷马腾霭(板桥二爷马进西之子)见了面。早在一九八一年,十爷到北京开会,就在牛街清真寺见过导师,这是他们再次相会。十爷让导师大胆出来干教门,教归云南是真主的口唤。在一九八七年,十爷便派马国吉到昆明见导师并将二百二十坊交给了导师。此次会面,则是完全地卸担子,板桥一支的教权完全交到了导师手中。激动的十爷几乎落下了眼泪,将教门交到全美的导师手中,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十爷把道祖太爷的拜毡和礼拜穿的羊毛衫传给导师,这就是当年西府太太奉十三爷的口唤给给板桥二爷的两件传教宝物,十爷对导师的信任可见一斑。但是,导师没有要这些,他知道,传教不是凭东西,而是凭真主的口唤。

4. 十爷马腾霭还让导师在宁夏吴忠梨花桥立个道堂作纪念,名字就以导师的名字“玉柱”而命名为“玉柱道堂”。当导师在梨花桥道堂干第一尔麦里的时候,一位叫马明海的门人听到导师的念法和当年的四太爷一模一样时,顿时惊呆了。他回忆起了十三年前自己曾请四太爷干尔麦里,但四太爷没有去,只是告诉他,以后会有人代他去。二十三年过去了,导师的声音让他仿佛回到了过去,仿佛“打依尔”(赞念的圈子)里跪着赞念的正是四太爷。

这个道堂是在六爷马重雍、十爷马腾霭共同的口唤下建的。不可否认的是,六爷、十爷在“教归云南”的认识上是统一的,他们都遵从了真主的口唤。从此,沙沟、板桥和北山三支汇聚在一起,实现了“昔日三分今日合”的预言。

5. 一九五二年腊月十三,四太爷写下了《示儿宝训》,明确预言到:“汴梁后人太爷孙,肇起南土北震声。四十九岁光阴大,南麟北走转乾坤。十分天下三分得,梨花桥下定七分。”在另外的格言里,四太爷还写过:“四十九岁光阴大,云南来人事显明。”如今,读着这些格言,深感教门的真实和伟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圣传真道上。

沙沟太爷与十三太爷的十四女儿成亲。因此,当代导师身上同时具有十三太爷光阴和沙沟太爷的血统,是两海的汇聚;同时,沙沟太爷将四子(即四太爷)给他的妹妹十姑太太做儿子,十姑太太是汴梁太爷的未婚妻,因此说导师为“汴梁后人”。他的陇南之行,按着前辈太爷预定的道路,将长久分开的哲合忍耶重新聚合在一起,他的光阴将是团圆、和平的。导师的陇南之行,意味着哲合忍耶沙沟、板桥、北山三个支系的合一,意味着“扭转乾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91
发表于 2011-2-21 21:07:13 |只看该作者
九  鸟儿立碑
公元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二日,红嘴鸥自西伯利亚首迁昆明城区越冬。万余只红嘴鸥朝游翠湖,盘龙江暮宿滇池至今十冬。巴黎有鸽子,昆明有海鸥。政通则民祥,德修则鸟安。人鸥同乐,世界奇观,愿此佳景,永驻春城。——《都市周末》撰文

如今,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漫步在昆明翠湖公园,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翱翔其中,它们悠然自得,对来往的人群并无畏惧,甚至环绕游人飞翔。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已经将昆明当成了第二家乡,每年如期而至。每当红嘴鸥到来之时,昆明市民总是喜欢到翠湖公园,与这些可爱的鸟儿亲密接触,给他们喂食,可爱的红嘴鸥甚至飞到游人的手上啄食,场面非常壮况。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何从1985年开始,这些远道而来的红嘴鸥每年都光临昆明,没有失过约会。

红嘴鸥光临昆明这一奇观,背后有一个更让人称奇的故事:当代导师的事迹传到西北后,很多人心生猜疑,不愿意相信事实,听惯了“里七外八”之说的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认他的真实。他们认为,四太爷已经封印了,他之后再也没有导师。有人传话到昆明,说导师已经封印了,现在只有看门人才是四爷的继承人。导师没有争辩,而是告诉传话的人:“真正的导师,他的祈祷是受真主应答的。”于是,导师通过传话人与看门人约定,两人都向真主祈祷,叫天上的鸟儿飞落地上,谁的祈祷能受应答,真相就不辩自明了。

这是1985年发生的事。导师在昆明祈祷,祈求真主让天上的鸟儿落户昆明。这年的冬天,成千上万的红嘴鸥突然降临春城,成为了春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一年,红嘴鸥的到来在昆明掀起了一阵讨论的热潮,人们都在诧异,是什么使得远在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欣然到来?当然,人们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感叹于红嘴鸥降临的喜庆,在翠湖公园中,一块专为纪念红嘴鸥落户昆明的石碑立了起来,碑上刻有“翠湖戏鸥”字样,又誉为“翠湖嬉鸥”,并立传记录。如今,这块石碑依然立在公园里,接受着来往游人的欣赏。

另外要提的一点是,在导师作了祈祷后,除了昆明飞来了大批红嘴鸥外,当代导师最早显现的地方——墨江他郎,也飞来了无数的燕子,因此人们把墨江称为燕子城。

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如今漫步于翠湖公园,再次见到自由飞翔的红嘴鸥时,你是否会对它们倍加呵护,是否会感赞真主的伟大!

1985年昆明市政府为鸟儿立碑一事,沙沟太爷百年前早有预言:“爆竹无声真人现,鸟儿立碑是非明。”如预言所指:鸟儿降临,石碑立起之时,无须争辩而是非已明。时至之日,预言已经完全实现!

“爆竹无声真人现”同样是一句预言。“爆竹无声”预言的是1989年国家为了减轻空气污染颁布法令禁止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举措打破了中国人民长久的传统习惯。恰是这一年,四十九岁的导师以探望病重的兰州六爷马重雍为契机,出现在大西北,完成了陇南之行。六爷作出了“教归云南”的安排传替。兰州六爷马重雍和板桥十爷马腾霭作出的同样决定,实现了先辈“昔日三分今日合”的预言,谓之“真人现”。此为后话。

每年冬天飞回昆明的红嘴鸥,仿佛诉说着一个传奇,它们叽叽喳喳,在温暖的春城,继续着它们的使命。
碑文:一九八五——一九九四西伯利亚红嘴鸥入城十周年纪念碑
昆明日报都市周末·翠湖公园
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
昆明明成通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赞助
一九九五年六月冯国语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81
发表于 2011-2-21 21:05:54 |只看该作者
八  滇南火炽
黎明总是伴随着黑暗的消散而到来的。

文革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当时,信仰被压制,对回民实行“十不准”,强迫回民养猪,清真寺强制关闭。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渴望信仰自由的人们,心痛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在社会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没有人敢礼拜,没有人敢开清真寺,更没有人敢公开自己的信仰。时代呼唤一个人,呼唤一个能够冲破枷锁的人。

一九七二年的一天晚上,导师在梦中指点了受冤入狱的马祖寿阿訇,让他出狱后打开清真寺的大门,在“盖德勒夜”向真主祈祷教门的开放。一九七三年,马祖寿阿訇出狱,遵奉梦中导师的口唤,在“盖德勒夜”打开了他郎清真寺的大门,带领多斯达尼守了尊贵的“盖德勒夜”,做了好的嘟阿(祈祷)。当时全国第一个打开的清真寺就是他郎清真寺。从此,顶着各种压力开放寺门至今。

这年的农历七月廿七日和八月十五日,遵奉导师的口唤,他郎、盘溪的多斯达尼先后做了圣节。这两次圣节,犹如两个春雷,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信仰,引发了正教的复苏。

他郎人打开清真寺守“盖德勒夜”的消息引来了当时墨江林业局劲松清真寺的一伙沙甸青年前来参加,并参加了之后他郎清真寺举办的全国第一个圣节。沙甸客人感慨万千,他郎才是仅仅几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子,为了信仰,遵奉导师的口唤,就敢冒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打开被封锁的清真寺做圣节,而沙甸两千多户的大村子清真寺却仍旧紧紧关闭着。回到家乡的沙甸人,备受鼓舞,他们积极号召,偌大的沙甸也要象他郎一样大做圣节。

伊斯兰信仰是回回民族久远的传统,没有了伊斯兰,没有有了信仰,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在这样的无奈下,沙甸回民要求落实宗教政策,他们无功而返,大环境一成未变。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他们组织了一批代表,先后上访到昆明和北京,他们多么渴望得到一个自由信仰的环境。结果是让人悲痛的,他们没有赢得信仰自由,事情愈演愈烈。75年8月,“四人帮”以武力镇压,引发了震惊中外的“沙甸事件”。

在“沙甸事件”之前,当年的3月2日,导师被诬陷入狱,他不得不经受牢狱的考验,即便是身在监狱,他也没有丢下过一番拜,没有落下一天斋,狱中的三年十个月十九天,他天天不忘赞主赞圣,他以不可计数的副功拜来接续真主。

经过多方面调查,一九七九年党中央下发文件,撤销“以沙甸为中心的反革命开装叛乱”的结论,“沙甸事件”得以平反。随后,导师也得到了平反出狱。从此,全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全国清真寺相继开放。

黑暗过去了,黎明到来了。羸弱的教门,岌岌可危的信仰,在经历了一场坚忍不拔的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迎来了光明的前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欣喜地发现,真的有了自由的信仰。

沙沟太爷曾经写过“滇南火炽,势成燎原”的诗句,暗示了衰弱的教门将在滇南之地以星星之火,换来燎原之势。燎原之势是教门的兴盛,是伊斯兰真理的广泛传播,完成沙沟太爷遗愿的便是当代导师。由南而起,一生致力于宣扬伊斯兰,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他所付出的艰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几乎没有睡眠,抓紧一分一秒为主道奔忙,他的精神早已铭刻在多斯达尼的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71
发表于 2011-2-21 21:05:26 |只看该作者
七  贵人降临 祥兆频现
据传:一天,导师在道堂看经,忽然门外进来很多鸡,它们整整齐齐地排成两纵队,在院子里看望导师,领头的大公鸡叫时,其他的鸡也跟着叫,导师向它们点头示意,它们才有序地退出院子。

又一天中午,导师和李阿訇等人到洗马河水库游泳,无数条大鱼出现在他周围,围着他跳跃,水库管理员见状急忙抬网捉鱼,导师上岸后,鱼就不见了。

类似的祥兆,还有“百鸟来贺”、“蚂蚁来朝”等,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迎接贤德之人,这是他高品的明证。动物尚能识贵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对他一无所知。

思茅的九年,导师是以镇源县医院医生的身份存在的,大学毕业的导师,冥冥中的安排,分工来到了镇源,这里距道祖太爷的小儿子(教内尊称抱母井老祖)的殉道之处仅有十里路。当年,四太爷曾让国瑞师傅到抱母井(云南镇源县抱母井镇)守十年的拱北,他只守了一年便离开了,正好导师分配到镇源,工作了九年,也守了九年的拱北,完成了四太爷的心愿。

思茅的九年,导师的身份渐渐公开了,越来越多的多斯达尼听到了他的故事,他们闻讯赶来,寻找到了真实的导师,从此成为了有引路人的幸福者。导师白天工作,在学术上他是同事们的导师;晚上宣扬伊斯兰,他是多斯达尼们的导师。

九年后,守足了十年拱北的导师就因工作调动离开了镇源,离开了思茅。

可以说,当代导师的开始比前几辈导师都要艰难,他就如同回到中国的道祖太爷一般,两手空空,前人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基业,他需要自己挣得基业,并亲自将零散的材料购置齐全,才能建起宽亮的房子。

他只身一人,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他没有选择,他的前定便是白手起家。前人的重托压在身上,他心急如焚,提笔疾书,写下了《新兴论》,他忧愤的心情和远大的志向都表露无遗。如他文中所写:“视九州坍塌,心如焚!山东良志,遍地是,非人力弱也。唯忘梁园而忘归也。因利弊而相斗矣。……圣教之昌,唯人心之向,非武功之所凑。……人心之背,虽武功强暴也必怠,曰:亡矣!……故新兴之诀在于人心朝向,若为之四:以善待人;以学问教人;在孤寡困难者上费用;在寻求感应上费用,则人心定矣。……道无不兴之理,此人事尽也,听天命可也。”

年轻的导师,他的心为九州坍塌心急如焚,他真实地看到了教门的分裂和争斗,那种“本是同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刺痛隐隐发作,他明白:教门的复兴在于人心同向,在于人和,在于以亲情待人,则一切穆民亲如兄弟,以德报怨,则敌对者也能亲密如友。

以亲情待人,是导师一直奉行不违的原则;以德报怨,是他宽容的体现。当诽谤诋毁之声肆意泛滥的时候,年轻的导师已经开始了默默地承受,他为那些造谣之人求恕饶,为他们的无知而心痛,就好象穆圣(愿主福安之)看到死了的犹太人后伤心落泪一般,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得到纯洁的信仰。

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以德报怨,他已经成功了,任何事情不能使他沮丧,任何困难不能使他后退。在巨大的诋毁声中还能报以微笑,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的人,还需要更多地去描写吗?仅此一点,已经足以证明他的品级了。

九年的思茅,留下他太多的印记,烙在多斯达尼的心中。他们讲述他的故事,已经不能让那些画面一一重现,只是当你遇到当年与导师相遇、相处过的人,你听他们诉说着当年的点滴,仿佛这些故事都不曾结束过的时候,你便会明白,有些故事从来就不曾结束,有些回忆从来就不曾淡忘,它们新鲜如初。

离开这个驻足了九年的地方,心情沉重的导师,挥泪作别,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惜别》。

此次作别,不知何时才能复返,烦乱的心绪拥堵在心中,使命尚在肩上,前路漫漫,导师挑起这副重担,不管走到哪里,总有一天要回来,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的希望,给了人太多的念想。

这次惜别不是真正的离开,而是为了更好的返回。

《惜别》
他郎一去万重山,千里寒沧几时还。
心意未了挥泪别,辅士豪杰负江山。
任重道远尔独担,皓首悲逝有返还。
四野飞霜现红日,地利天时聚一堂。

《新兴论》
成事在主,做事由人。真真实实之道统,清清白白之教源,胡不新兴?

视九州坍塌,心如焚!山东良志,遍地是,非人少力弱也。唯忘梁园而忘归矣!因利敝而相斗矣!令其成仁取义,戛戛乎难矣!前辈父老意念,新兴眼欲望穿矣!纵然有逆徒卖身求荣,窃祖坟拱北,焚《古兰》以害忠良,唯今多矣!故必丢之面而无可惜之畏也!

既然兴废存亡,非人之所能为,故正邪分矣。可取之正者,则志同光阴者辈出,志捷径者日众。舍生死节者,已感动义愤尽其忠心矣。殊不知,死者虽荣,生者艰且难矣。奈何?百年振声,长白还矣,更无需念“苏勒”者存焉?

故新兴之道在于光阴。即得光阴,天命至也。应死守五功,代有传人,苦教儿孙而为之,人和人心向也。圣教之昌,唯人心之向,非武功之所凑。
视人心向背而为之,则人心坚如石,视死如归、昌也。人心之背,虽武功强暴也必怠,曰:亡矣!背未亡者亦衰也,离死不远也。既得天命人和,久久之人增而力胜,地利至也,若至百年,主欲喜矣,即逢天时矣,道不胡昌?

故新兴之诀在于人心朝向,若为之四:以善待人;以学问教人;在孤寡困难者上费用;在寻求感应上费用;则人心定矣。能知化,则守且行矣。能劝化,则以济人矣。再加以身力行为公、为民、能舍生死节,则感动义愤而尽忠心矣。再加之不战不败。则实力增矣。另穿台思必哈,则门人纯也。道无不兴之理,此人事尽也,听天命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61
发表于 2011-2-21 21:04:51 |只看该作者
六  新兴街上贤德来
如果说导师在他郎开始明显担负使命,那么思茅便是他充分施展抱负之地,思茅对于他的意义,好比麦地那之于穆圣(愿主福安之)一般,迁都麦地那十年,伊斯兰得以保全并不断壮大,思茅的九年,是教门由逆境之中逐渐复苏的九年。

他的思茅之行,早在民国四年沙沟太爷便明示了。那年,沙沟太爷到思茅上坟。当时的思茅还属于满清政府管理。府台大人得知名震华夏的沙沟太爷到来,盛情相邀,并请沙沟太爷题诗留念。太爷便写了一首充满预言的诗赋,其中有两句写道:此后人称复兴镇,新兴街上贤德来。这两句诗预言了当代导师——贤德之人到新兴街一事。复兴镇和新兴街是思茅市的两个地名,复兴镇在民国四年的时候叫思茅镇,几经易名,1956年改称复兴镇,直到1968才改掉复兴镇一名,现称思茅镇;新兴街也是几经易名后改称新兴街至今。

遵循着沙沟太爷预定好的路子,离开他郎的导师,来到了思茅,相识了新兴街的李增福阿訇。那天的《穆罕默思》是“奥斯曼”换,这一换的开头便是“艾台依吐”。“艾台依吐”意为“我来了”。在哲合忍耶历史上,“艾台依吐”是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十三太爷为赎十万回民死罪,以一家八门三百零八口人举意殉道,做了古尔邦的羊,临走之时,他说:“当《穆罕默思》念到‘艾台依吐’的时候我就来了。”十年过去了,当时的人们都忘记了这句话,直到一天,一位门人带回了全国悬挂示众十年的十三太爷的头颅金面,那一天的《穆罕默思》正是“艾台依吐”。

“奥斯曼”一换,里面显了导师的经名“舍目斯”(太阳)。导师在这样一个日子来到思茅,多么富有奥义啊!这是导师在宣告:我来了,新的光阴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51
发表于 2011-2-21 21:04:25 |只看该作者
五  贵人初显
1. 四太爷在《手谕八句》中写过:“日比日月明,教以教道兴。日月相并行,天柱立中原。圣教增光辉,光阴更显明,谁知其中意,贵人此中寻。”手谕巧妙地指点了当代导师的名字以及他所在之地。“日比”为“昆”,“日月”为“明”,“昆明”二字已明;“天柱”指点了导师的名字——玉柱。在昆明,年幼的导师一步步成长,与同龄人一同上学,一同玩耍。

二十四岁之前,几乎没有人认识他的真实身份,他远离众人的视野,在校园里平静地学习。与他朝夕相伴的同窗,对于身旁的贵人浑然不知,他们只知道,这是个了不起的人。两个同学曾经试图抱起他,却怎么也抱不动。然后,六个同学一起来,同样没有抱起导师。他们暗暗称奇,心中无比佩服,却不明究竟。因为前定的时刻尚未到来,他真实身份的显露,前定中是在他郎。

2. 一九六三年冬月初八,年轻的导师第一次到他郎参加尔麦里,这是他人生的重要经历,因为这次他郎之行,意味着他身份显露的时候到了。同时,意味着属于他的光阴正式开始了。

多斯达尼(教众)按照惯例在初七的晨礼后宰牛,初八干尔麦里,这一次却出了意外,初七那天晨礼后牛突然跑了,一直到傍晚才找回。因此,只能初八晨礼后宰,初九干尔麦里。当时交通不便利,导师行程上耽误了,初八那天没有赶到他郎,直到初九早上才赶到。他来到他郎,第一次踏上这里的土地,仿佛这是他的故乡,他似乎洞彻关于他郎的一切,没有任何犹豫地径直走到了清真寺。

尔麦里结束后,等待入席。墨江县长约定好出席尔麦里,因此给他出上席等着他的到来。然而,那一天他却迟迟没有来,他病了,故取消了这次行程。空着的上席,没有人愿意轻易上座,多斯达尼互相推让了很久。这时,年轻的导师赶到了,多斯达尼就邀请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入了上席,然后才依次入了席。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画面。为了他的出现,大能的真主安排了两次巧妙的等待:一是牛跑推迟尔麦里的日子等他到来,二是上席专为他空着,等着他入席。当时的多斯达尼并没有多想,他们并不知道这两次等待的因由,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这位年轻的导师。此时的他,只是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3. 事情还没有结束。尔麦里结束后,他郎清真寺教长马祖寿阿訇邀请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家里做客,并以汤圆招待。当汤圆抬上来时,这位年轻的客人另外要了一个小碗,从众多汤圆中挑出了一些放到小碗中,告诉马祖寿阿訇:“这碗没下台思米(台思米,即念:奉普慈独慈的真主之名)的我吃,那碗下了台思米的你吃。”这一席话让马祖寿阿訇异常震惊,他急忙跑进厨房,责问做汤圆的师母为何不下台思米,事情果然被外面的客人说中!原来师母和一起做汤圆的妇女顾着聊天,后面下的汤圆忘记下台思米了。

明白了事情的始末,一股钦佩之情在马祖寿阿訇心中油然而生,这是复显了当年道祖太爷所显示过的同样一个奇迹啊!他仔细端详着这位年轻的客人,越看越觉得他身上具有一种不平凡的气质,此时的他,同样不知道这位导师的真实身份。

附:云南墨江县他郎清真寺教长马祖寿阿訇生前留下的《告哲海令耶同胞书》:
1、本人马祖寿,经名穆罕默德·阿布杜·马立克,今年77岁。本人1950年奉四爷的口唤到中国云南墨江他郎回回村任教至今。
2、奉四爷老人家的口唤,于1963年扶持云南老人家“舍目斯·伊斯兰”马玉柱。云南老人家是我们哲海令耶教门的第八辈老人家指定的接班人,是真实的替位者。
3、凡居哲海令耶坊寺阿訇、管事,我哲海令耶之人的根本是:听口唤、遵口唤、行口唤、奉口唤,希望哲海令耶同胞谨遵此口唤。我年事已高,要了我的担子,凡是不听、不奉之人,两世于我无责任,也无权问我。特此声明

他郎哲海令耶口唤掌教 马祖寿
于2002年,正月初二了《穆罕默思》晚谨书

如果说前面这些都是铺垫的话,那么第二天晨礼后发生的事情则掀起了一个高潮,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晨礼后,马祖寿阿訇陪同作为客人的导师一起到他郎老祖的拱北上坟,念完苏勒(《古兰经》节文)后,导师起了一个动人的旋律:
恭喜惟独其本性在真主一边的人!
恭喜惟独其绿翠发荣于教门花园中的人!
恭喜惟独其功干全被主领承的人!
恭喜惟独其财力全用在主的钦差上的人!
如果狮子在林中遇到他,它低头听命,他的乐趣增多了。

4. 他念的是《穆罕默思》中的“瓦罕”,他的诵念声悠扬极了,他由心而发的赞念声携带着特有的调子,时高时低,这时的四周显得更加寂静。白玉山老人听到这个动听的声音,急忙跑了过去,他看到这位在他郎拱北坟前念着“瓦罕”的年轻人时,有了如释重负之感。是啊!二十年的等待,为的就是这个声音!

当导师念完“瓦罕”,白玉山老人跟着导师做了嘟阿(祈祷),他激动地向年轻的导师道了“赛俩目”,泣不成声地说:“我等了你二十年啊!”二十年前,当他向四太爷询问接位之人时,四太爷告诉他,将来接位之人就是来他郎上祖坟,念完苏勒后念“瓦罕”的那个人,四太爷嘱咐他要保守机密。

那个时候,他一定幸福极了。二十年了,他无怨无悔地守护,等的就是这个声音。如今,所有的苦楚和艰辛都随着这个声音的响起烟消云散了。这只是年轻导师初步的显露,除了他们三人,人们对他仍然一无所知,导师让他们保守机密,还不是真正明扬的时候。不管怎么说,这次他郎之行已经成为了他的起点。在这里,他已经准备好了扬帆远航。

据传,导师到他郎上坟的头一年,一群白鹭突然飞临拱北坟,在此嬉戏鸣叫。再也没有更贴切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切。导师的他郎之行,是大能之主伟大的显现,真主喜悦了的人,将被提拔到一个高度,大能主的能为便在他的身上显现。

准确地说,哲合忍耶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史从此才拉开了序幕,沙沟太爷预定了的好时光将随着他的显露渐渐出出现,前辈们奋不顾身传下来的圣教将交给这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他的担子不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41
发表于 2011-2-21 21:03:00 |只看该作者
四  四太爷的铁风箱
苦等了四十九年,沙沟太爷“金梁换玉柱”的“玉柱”终于降生了。这个孩子,承载了前辈人太多的托付,他将如何承受这一切呢?他会在慈父身边一天天长大,继而接过父亲未完成的使命,继续奋斗下去吗?他的一生,将是一帆风顺的吧?

以上的设想都成了奢望。这个孩子,在八个月的时候不得不离开慈爱的父母,长久地与他们分离,他的童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他需要承受常人没有的思念之苦,他默默地等待着,多么渴望投入慈父的怀抱,尽享人世间美好的亲情。

七、八年的等待,他已由一个尚未断乳的婴儿渐渐长大,多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一场团聚。1947年,四太爷来到昆明,寻访爱子,在马富堂、马祖寿、林松山三人的陪同下,在今昆明市胜利堂附近找到他,激动的四太爷抱起他,在他稚嫩的脸上吻了又吻。这么多年的分离,他们忍受了多少思念的折磨。

四太爷深感欣慰,他清楚地知道,在他以后的光阴将属于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汇聚了各种明证,他的品德如金石般高贵,他的言行如宝玉一般珍贵,他平生的心愿得了。回到住处后,写下了《乾佑主人手谕》,明示了当代导师为接替之人。

道祖太爷之后,无知者脱离了正道,骄傲自大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否认平凉太爷;平凉太爷之后,又有人脱离了船厂太爷、灵州太爷、十三太爷;十三太爷之后,无数的迷误者否定了汴梁太爷;然后,否定沙沟太爷,否定四太爷,否定当代导师。

这是真主的前定,每一辈导师之后,都会有一些人因为无知、自大、骄傲、虚伪而被真主抛弃,成为没有放牧人的羊群。

民四三十六年(1948年),四太爷来到云南大回村,做了三件事:
1、干了大了的尔麦里;
2、作了简单的讲话,给大家作了交待:“在我归真后,上边(编者:指西北)再无贤者,我的后人就是教门的看守者,将来教门会乱。道祖一包袱来了,我一包袱打上包带走了。”然后把晨礼赞词的“俩印”改成了“印俩”。事后,和大回村马启德的奶奶、母亲作了交待;和白玉山老人作了交待;和昆明的马彪国阿訇、李成芝阿訇、西乡马善贤之父、盘溪马培尧阿訇之父等人作了交待。后来,这些人都先后跟上了教门。
3、尔麦里过后,阿訇们问四太爷:“您老人家百年后,我们咋办?”面对门人关于将来接替之人的追问,四太爷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仔细地打量了每一个人,说:“没有了。”于是,一些阿訇们散去了,他们心满意足地以为自己成功了,其实他们从此成了没有引导者之人,成为了迷误者。面对留下的二十多人,四太爷对他们说:“你们照《古兰经》办,经上说有就有,经上说无就无。”一些阿訇又走了,最后剩下八个阿訇:马东庆、马彪国、马灿廷、李成芝、马祖寿、马双鼎、马开先、林松山。马彪国阿訇等人哭着求爷,四太爷说:“你们哭什么?现在还小呢,玩着玩具呢,以后他自己会来的。”就这样,四太爷像铁风箱挑拣种子一样,将不饱满的种子筛除了,留下了能够发芽长大的饱满籽种。

“王多一顶木有主,金梁换来战昆阳。”四太爷所作的《密言八句》诗中,通过拆字法,点出了“玉柱”二字,暗示了将来教门的继承人名字正是叫“玉柱”!事实上,取名《密言八句》,已经明示了一点:谁能解开这首格言,谁便懂得了其中的机密!

《乾佑主人手谕》
谢赫·阿布杜·扎米尔

主将降大难矣,故生济世英雄。道有传人,必有众贤辅弼。为日不必面向南矣,会晤不远,无怠荒矣。
吾命付于主,唯愿后人贤。今体吾心济吾道之时艰,劝吾众忍让和睦无讼者得之矣;守吾教道王法家规,与教下共忧同患,守吾言,遵吾行,口心身行皆净者得之矣;遵真经,颂真言,率众归真,立德,立功,立言,兴教宏道,泽流后裔者得之矣;随之吾愿,代之吾兴,继之吾道,绍绪吾门者得之矣。
吾道传贤不传子之规行矣。视其福才双全,扶道避难,负重忍辱,晚成。吾栖心于子作长城砥柱矣。昔余嗟伤,巨任付谁?
哀众之无依,忧继之无人,今得之子,喜若得之玉,平生了矣。故安名玉柱,盖立德如金,立言如玉,立功如柱,三者必备于此子也。感应明证必汇于此子也。今吾之觌子,若泰山之将颓,南山之再起,螟目矣。
祈主禳福,居栖太上,归为圣裔天福。

郭南浦录于民国三十六年六月初一
坡兜马沐手重录取于正月十三

白话译文:
真主给人类降灾难时必同时给人类派谴济世的英雄豪杰。圣道的这个传人,必有大量的贤德之人辅佐他,(访得此子)以后再不必面南而担忧了,重逢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
我的生命已经托付于真主,唯一心愿是希望后人是贤德之人。现在的时光替圣行道是非常艰难的,只有这样的跟随者才算做到了替圣行道,即:能对人忍让,与人和睦,不沾染官司诉讼的跟随者;遵守圣传真道的教法家规,与多斯达尼同甘共苦,遵口唤,仿圣行,意、念、言、行都洁净的跟随者;遵真经,诵真言,率众归真,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能够兴盛教门,弘扬真道且苦教儿孙的跟随者;追随我的志愿,去兴盛宏衍圣传真道,继承发扬圣传真道,弘扬宣扬伊斯兰的跟随者。
圣传真道传贤不传子的规矩已经实行了很久了,看我这个儿子,他德才兼备,能够兴盛圣道,躲避灾难,能够负重忍辱,到了晚年他最终会成功的。我把所有(教门)的心愿都寄托在他上,视他为长城的砥柱。之前我曾担心忧虑,把这个艰巨的任务托付给谁呢?
可怜众多斯达尼没有依靠,忧愁圣传真道后继无人,现在真主赐予我这个儿子,我高兴得如同得到宝玉一般,我平生的心愿和担心总算了结了。因此,我给此子取名为玉柱,立德如金,立言如玉,立功如柱,这三者将在他身上兼备,一切的感应明证都必将汇聚于他。我现在看着他,就好象泰山将要倒塌,而南山再次崛起一般,我可以瞑目了。
求主恩赐让他得永居天堂,归于圣裔的品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1
发表于 2011-2-21 21:02:05 |只看该作者
三  金梁换玉柱
岁不我已且将金梁换玉柱
主随吾愿再化人欲顺天心

也许是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也许是对和平极度的渴望,前辈导师们早早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这一辈让人心羡的光阴。你难道不渴望吗?如果经历过苦难,你一定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一定小心翼翼地呵护。

逝者如斯,当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刻在脸上,晚年的沙沟太爷发出了“陇山既老一世雄,滇池何生百代英”的感慨,他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身为一世英雄,如今已然老迈,他期盼着滇池之地的英豪快快出现,这个英豪将“肇起南土北震声”,功成于北方苍茫之地,那将是多么振奋人心之事。

1890年农历六月初一日,晚年的沙沟太爷喜添一子,平生夙愿得了,欣慰之余提写了这幅饱含机密的对联:“岁不我已且将金梁换玉柱,主随吾愿再化人欲顺天心。”横联是《穆罕默思》中一段阿拉伯诗文,意思是:“恭喜绿翠唯独发荣于教门花园中的那个人。”

沙沟太爷所得之子,为第四子,即日后名震遐迩的四太爷阿布杜·扎米尔。四太爷,也称本光阴太爷,官名马震武,字金梁,号乾佑,联中的“金梁”指的就是四太爷。

一代英豪沙沟太爷,慨叹光阴似箭,岁不我已。此时的他,已经欣喜地等到了全美的接替之人,他心中的重担终于可以卸下了。接替的口唤(命令),表面上看是上一辈导师的口唤,内里则是真主的口唤,这是非常关键的。继承不是以血统,而是以明证和感应,“传贤不传子,子贤也可传”,真正的导师上是有明证和感应的。

沙沟太爷意味深枨的对联,一时点破了两位导师,预言了此后的光阴,在他的使命完成之后,接替之人是四太爷,往后则唤为“玉柱”之人。玉柱何人?写就此联之时,当代导师马玉柱尚未降生,他降生在沙沟太爷提写了此联,即四太爷降生后的四十九年之后。沙沟太爷早早地就暗示了他的光阴。

四太爷晚年在西吉花园梁拱北道堂干了最后一个尔麦里,第一次挂出一副盖有沙沟太爷印章的字画,上书“我的谢赫啊!”。沙沟太爷一般不留印章,只有特殊的、暗含机密的字画才会加盖印章。四太爷身边有一位大阿訇,人称二马阿訇,据说有外哩的品级,能够参透很多机理奥妙。二马阿訇一看到这幅字画,就感觉到了它的份量和价值,他意识到,四太爷是在指点下一辈的导师。尔麦里结束后,二马阿訇苦苦追问四太爷:“人在哪里?”四太爷微笑着说:“这个二马阿訇啊!人还小呢,以后他会来的。”

真主前定的奥妙早已显现于高品之人。“他造化了天和地的那个主难道不能造化像他们那样的人吗?不然,他是善造化的,是全知的。”(《古兰经》36章81节),这是《古兰经·雅欣章》节文。“善造化的”音为“罕俩格”,四太爷的字号是阿布杜·罕俩格(善造化主的仆人);而“全知的”,音为“尔里米”,当代导师的字号是哈比卜·尔里米(全知主的爱臣)。伟大的《古兰经》包罗万象,真主的前定和大能早已包含其中,两辈导师的字号紧紧连在一起,说明当代导师与四太爷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紧接着的两位导师。

也许还应该提一提《麦达依哈》。《麦达依哈》一共是十六换,每一换对应一辈导师的光阴。通常每换之间都有一个“拉维”(传述)相隔,暗指前后两辈导师的光阴,唯独十五换《哈比卜》与十六换《飞哈比》之间没有“拉维”(传述),其中的机密正是隐藏了《哈比卜》与《飞哈比》不是两个光阴,而正是同一个光阴!正好也暗合了格言里面的“三马同槽梦先兆!”同槽,同朝也。

有了上面的基础,再来体味沙沟太爷联中的“换”字,便觉出更深刻的意味了。可以说,沙沟太爷对当代导师的期盼已经到了一个极致,以至于遍览《沙沟诗草》的时候,随处可见带有预言性的格言,而这些预言性的格言,几乎针对的都是当代导师。

也许,即使对于沙沟太爷,当代导师的光阴都是令其羡慕的,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光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5-19 11:09 , Processed in 0.04308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