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念十三太爷归真141周年

[复制链接]

15

主题

3

听众

8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3-2-21 11:32: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今年3月22日(农历正月十三)是十三太爷马化龙归主的忌日。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记住历史,教育后人,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光阴!


    十九世纪的后半叶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清朝政府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地方政权的腐败使“官逼民反”导致的民族仇杀爆发于全国。“同治元年(甲子年闰八月)因为细故,陕甘两省回民不料被汉人计算了。三百汉人打一个回民。他们立了一个团练,招兵聚将,见回民就杀。杀了之后报官。由二月,汉人团练就开始杀害回民,直到四月。同州府境内有十三个清真寺,这十三坊被迫一齐动手来自卫,与在渭南、临潼、高陵、三原、泾阳之汉人战。安拉襄助教门,领兵元帅都是阿訇。战争蔓延到八百里秦川,东至潼关,西至凤翔,南至南山,北至北山。西安城南城西共有六十四坊,五月十四日夜间,汉人动了手,城附近的回民无辜被杀。所逃出的人,共有三千。一人名孙义宝,领了出来,其余的回回杀完了。在渭河北渭城湾,回回扎了大营盘。渭河浸河两岸的回回都打胜仗。那三千人知感主,也通属渭城湾大营盘。张大人心中不愤,因为汉人死得多,于是他行文书到北京,说回回反了。皇上大怒,发下大兵,饬胜宫保大人统率,由吉林出了十万兵开到陕西去,在咸阳渭城湾打了一个大仗。大元帅没有成功:总共打十天仗,把胜宫保的兵马杀完了。于是他回京去听圣旨,皇上的安抚令下来了,但是他坚持出兵要狠吓一吓回兵,等害怕了才好安抚。皇上说:“一切兵马全被杀了,胜宫保应该死罪。”于是六部里的大人们恼怒了,他们招到了四省兵,选推左大人、雷大人、陶大人统率。兵马到了陕西,陶大人一看就把同州府□□□凤翔府□□□住扎营盘。出队打仗,战场就在大荔。在头上十三家有三千人马,回回领队的是于六阿訇,时年八十岁了。八百里内的回回到一处打仗。
    闻汉人有八尊铜炮,炮弹大,九斤重,阵阵射人。后来回兵分离,退到甘省地方金积堡。
    四年,官兵到了,聚了起来。到了六月十四日,马队埋藏起来,离开营盘有十里路。后来马队出来,回回大败。有一阿訇名叫赫明堂,回回人把他救出来,这阿訇有学问有道德。出阵时老阿林照常念,求主襄助;又念阿叶提:“你们一齐抓着真主的绳索。”我穆民无能,我们托靠主。我们一面保守教门一面打仗,一总是真主襄助,是凭一切学者的祈祷。到了九年,京里派出左大人到陕西安抚回民别反了,回民都是良善之人,有家有业。左宫保安抚了陕西,大家得了平安。有一位叫白彦虎,是六十四方的头领。一切的男女老幼都跟他到外国俄罗斯去。到甘肃来的有七省兵马: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太原省、陕西。打仗十年才作买卖,作庄稼。”这是庞士谦阿訇旧译,被白寿彝收入他的《回民起义》中的陕西穆斯林义军学者用阿文记录下唯一幸存的“回乱”史记。
        白彦虎的陕西穆斯林义军败退入甘肃已无路可走,只好进入宁夏,休整于金鸡堡。从此宁夏就成为西北穆斯林抗清运动的中心,也是朝廷重兵镇压的中心。
        同治九年,十三太爷决心以自己及八大家族作为挽救中国伊斯兰教族幸存的“古尔帮”,他做了三样安排:一是给一部分满拉(学生)每人五十串铜钱,要他们在周围汉族村庄娶妻生息;二是让白彦虎带领陕西唯一幸存的穆斯林义军脱离出朝廷重兵的包围区--宁夏,并密令清军将领中他的一位跟随者崔伟(张家川上磨人)明追暗送白彦虎北上;三是密令张川南八营的穆斯林义军将领李德仓率部投降,回到张家川接应未来的光阴。
        
        同治十年的正月十三,太爷与他八大家族的308个人被官家剔了肉,割了头。太爷的头在各省悬挂示众,整整十年,最后退回了兰州城,河州的广河,有个没胡子阿訇买通了狱头,把他的头割下,换出了太爷的头。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9

主题

3

听众

6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21
发表于 2013-2-21 23:32:28 |只看该作者
当时的情况是:
陕西回民已反,河州回民已反,处于这两个地区之间的马化龙、哲合忍耶,不得不反。
如果马化龙不造反,而是堵住陕西回民向西撤离的去路,然后从容看杀(可以美其名曰“保持中立”,既不帮清廷,也不帮陕回),那么,陕回可能出不了陕西地面,就已经被残酷镇压、消灭殆尽了
————————————
引中穆网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3

听众

6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31
发表于 2013-2-21 23:36:24 |只看该作者
清代回族反清斗争领袖马化龙在招降后被残忍杀害,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人为原因

   清朝同治年间,由金积堡人马化龙(教内尊称十三太爷)领导的宁夏回族反清斗争,自1862年爆发,在历时十年后,被清政府残酷镇压。马化龙为了保全教民及,被迫走进清营,后被凌迟处死。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局面,对起义的领导者采取宽大处理不乏先例。但清政府为何最终挥起屠刀,杀害马化龙及其家族、教众千余口人,这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首先,与清政府对回族和伊斯兰教政策的转变有关。清政府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政策是一个由宽容利用到残酷镇压的过程。由于清统治者对回族采取的是一种民族歧视、压迫的政策,因此,清廷各级官员常常利用民族矛盾,制造回汉和教派纠纷,暗中挑拨,旨在造成两伤局面,从而坐收渔利,尤其是纵容侵犯回族群众利益,待到回族群众起来反抗,清廷又对起义者残酷屠杀。马化龙反清斗争也正是在满清政府歧视压制回族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爆发的。同治元年(1862年)8月,盐茶厅(今海原县)同知屈升之在回汉族人民已经缴纳捐输之后,又勒令再捐银钱,激起平远所(今同心县预旺镇)的回民反抗。而时任陕甘总督杨岳斌怀疑是马化龙主谋发起的,就威胁警告马化龙。马化龙感觉到了清朝政府对他的怀疑,要想自守中立是不可能的,于是揭竿而起,从而揭开宁灵地区回民反清斗争的序幕。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唐朝爱回如珍宝,大清对我如夷敌。”说明了清统治者对待回族的政策,这种政策对每一位清政府官员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镇压马化龙反清斗争的刘松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松山在攻克马五寨后,召集受抚回民军人员训话,出言不逊,对回民有污辱言词,惹起公愤,被回民军击毙。在这样一种民族仇杀的社会大环境下,注定了马化龙反清斗争失败后的悲剧命运。

    其次,马化龙的个人实力令清政府恐惧担心。据史料记载:“马化龙者,世居灵州金积堡,富甲一乡,有智计谋,纳捐为武职,远近回民皆悦服焉。”马化龙很重视回汉民族关系,采取“安辑地方,保卫汉民”的政策,倡导回汉人民的团结。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还捐银在金积兴修汉渠水坝,亲赴唐渠监修水利。同治二年,马化龙率军攻占灵州后,委任马殿魁为知州,命令马殿魁“少杀人,重农事,爱百姓”。当时,西北年年兵荒,饥民很多,逃荒的汉民听说马化龙团结汉族、严禁出现回汉矛盾,就纷纷来投奔就食,马化龙除发放“食饭”救济灾民以外,还派人组织他们入山采集发菜出售,补贴生活费用。后来,回民起义军中,有不少汉民参加。在反清斗争爆发以后,当时马化龙以总大阿訇、大教主和“统理宁郡西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总戎”的身份,坐镇金积堡,委官颁印,全面指挥宁夏各地回民军与清军的斗争。马化龙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伊斯兰教众中都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其势力日益壮大,这种情况着实令清统治者担心,一旦马化龙实力壮大后将无法控制。因此,这种担心导致了对马化龙的不信任,当同治五年初,马化龙大胜之后,主动把宁夏府城、灵州城和道、府、州大印一起退还官方,并向清军捐纳银粮,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朝清”,以示忠于清廷,永不再反时,清统治者对马化龙仍然持怀疑和敌视态度。在宁夏府城回民以主动缴械献城后,清军都统都兴阿率队入城后对部下作了屠城动员,对宁夏城内的无辜百姓“不分汉回,尽力诛洗,大肆焚掠,城中户庐灰烬,火光烛天”,这次“杀降”,使“百姓猝遭焚掠,城内精华蹂躏净尽,万家皆成焦土”。这种残忍的屠杀也使马化龙明白了,朝廷的招抚不过是骗局,因为当时清朝“大军方萃力攻平凉,势难兼顾,姑许投诚,以事羁縻”,完全是权宜之计。果然,就在宁夏抚局办成之后月余,清廷就把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大将左宗棠调到西北担任陕甘总督、督办甘肃军务、钦差大臣,策划对西北回族人民进行大规模军事镇压。当时左宗棠看出了“关陇诸回视金积为向背”,颇知金积堡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也深知马化龙的重要性。

    再次,清军统帅左宗棠一贯采取“先抚后杀”的政策镇压反清斗争。对于马化龙反清斗争,清政府内部也出现了不同观点。宁夏将军穆图善在马化龙的问题上力主招抚,而左宗棠一意主剿,他们之间矛盾尖锐,甚至互相攻讦。另据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资料:左宗棠进攻金积堡,马化龙请求投降,左宗棠坚决不许,当时连清政府内部也认为“滥杀激变”,但左宗棠坚持自己“痛剿以服其心”的主张。左宗棠为什么坚持自己“痛剿”的主张呢?因为左宗棠了解到,宁夏回民素听马化龙之命,地方公事及征收钱粮都由马化龙主持,甚至文武各官的薪粮也都由马化龙发给,这是清朝统治者绝不允许的。左宗棠曾深有顾虑地说:“如果失掉这个机会不予除掉的话,恐怕今日之马化龙就会成为异日之李元昊,那就不可收拾了”。在左宗棠给儿子的信里也有“不宜少留根荄,重为异日之忧”,在给他人的信里左宗棠称:“金积事了,较之东南诸役,尚似信心”。这就是左宗棠所谓“先抚后剿”,平生杀人最快意的一次。了解左宗棠的人都知道,左宗棠在其一生镇压各地反清斗争的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先抚后剿”的策略。在进攻金积最后阶段,马化龙请求召抚,左宗棠开始不许,在遭到起义者的英勇抵抗后,左宗棠只好允许马化龙受招,当马化龙招回各地回军到金积堡缴械就抚后,左宗棠纵兵开始了屠杀。镇压了马化龙反清斗争后,左宗棠又在甘肃、青海用同样的办法,镇压了当地的反清斗争。

    第四,马化龙的教派是当时的新教,这为统治者所不许。马化龙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教派的教主,而哲赫忍耶教派在清乾隆年间被定为新教。清政府对哲赫忍耶新教是极端仇视的,因为在清初,沉重的封建负担和剥削,造成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公元1781年,甘肃回民马明心(教内尊称道祖太爷)创立的哲赫忍耶教派,就有着反封建剥削的性质。在诵经时,仅收取很少的费用,比老教在诵经时要交羊只、布匹等,费用大大减少,符合最底层群众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回民中贫苦群众的拥护,教众发展很快。但却得到了老教地主的仇视,老教是统治阶级所默许的教派,因此新老两派互相产生了矛盾。而这种矛盾最后被清政府利用,清政府假借扶持经济富有的老教,打击贫苦农民追随的新教,挑拨新老教的关系,操纵老教和新教互斗。最后不堪压迫的新教教众发动了起义,但被清政府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残酷镇压,对参加起义的新教徒全部斩尽杀绝。清政府这种残酷的“洗灭新教”政策,导致了清代新教的多次起义反清斗争。历次反清斗争没有改变清政府对新教的态度,反而使清政府对回族的压迫更加严厉,对新教采取了“自是永禁回民不得立新教”的政策,也造成了清政府与新教更加对立的局面。同时,清政府对回族人民又增加了许多禁例,如只准信老教,不许改信从新教。而在清政府的这种民族压迫政策下,尤其是在残酷镇压了苏四十三和田五起义之后,马化龙所统领的新教再次起义。清政府对回族的态度虽然相比清初有所转变,但清统治阶级上层仍然是主剿,自然是不会宽容的。因此在马化龙起义被杀之后,左宗棠出了一个布告,宣布杀害马化龙的理由并下令永远禁绝新教。

    第五、马化龙被残酷镇压的人为原因。刘松山是左宗棠的得力干将,他的死一方面促使了左宗棠要杀马化龙为其报仇。另一方面,为了给刘松山报仇,左宗棠破格提拔使用了刘松山的侄儿刘锦棠,以杀叔父之仇唆使刘锦棠为清军挽回败局。同时,刘锦棠胜利后也可以顺理成章地为刘松山报仇,事情的发展也符合左宗棠的思路。刘锦棠打金积堡的时候,马化龙恐回民伤亡太多,所以一人出来投降。刘锦棠为了给其叔父刘松山报仇,使用了奸计,于是把金积堡北城墙挖开,说里面藏有枪数百支,说马化龙投降不诚,呈报左宗棠核办。左宗棠派陈臬台去调查,陈臬台受刘锦棠贿银十万两,所以回来呈报左宗棠说:“马化龙为人不好,人民都恨他。”(白寿彝《回民起义》)刘锦棠杀马化龙,刳心以祭刘松山,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刘松山报仇。清军统率左宗棠也有杀马化龙之意,他认为“马化龙稔恶三世,谋逆巳久,纵有后效,不蔽前辜。若宽贷其一死,必滋后患”。 因此决意要杀害他,但又怕落个杀降之名,“诛之适堕其术中”,他一方面为杀害马化龙寻找借口和时机,而刘锦棠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机会,杀马化龙不但顺理成章,而且又掩人耳目。

    最后,清统治者希望借杀马化龙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由于清政府对各少数民族采取了歧视和压制的政策,这种政策导致了清代反清起义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回族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因此马化龙被清政府杀害后,一方面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另一方面清政府希望以此能够稳定清朝的统治。所以在杀害马化龙以后,清政府将马化龙的头颅在全国示众长达十年之久,以图起到震慑各族人民反抗的作用。综上所述,清代回族反清斗争领袖马化龙在招降后被残忍杀害,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人为原因。
——————————————————————
引自凯迪网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6 01:30 , Processed in 0.0378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