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申请 登录
真境绿翠网 返回首页

史鉴的个人空间 http://nabiway.org/?56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东乡族族源中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节录)

已有 655 次阅读2015-1-27 10:58 | 伊斯兰教, 阿拉伯, 军旅生活, 东乡族, 年轻人

东乡族族源中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节录)

马志勇

东乡县哈木则岭有一个著名的大礼拜寺,有著名的西域传教人哈木则的拱北。

哈木则岭是东乡历史地理中仅有的以人名命名的山岭,由此可见哈木则在东乡人中的威信与地位。其支系遍及东乡、临洮、康乐、广河、积石山各县,哈木则家庭是东乡族形成中的重要一支。可是,东乡族没有文字,没有记载,只有通过口头传承自己的历史,有些门宦中有一些“消经文”的零星记录,也是片言只语,语焉不详。

哈木则来到东乡的时候,刚刚30岁,是一个英俊魁梧的年轻人,对人热情,乐于助人,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教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的到来,受到了当地原来从中亚大跨度迁徙而来并在这里已经生活一个世纪的中亚撒尔塔人的欢迎。撒尔塔人来到这里,在漫长的军旅生活中,宗教已经相当衰弱,甚至在当时有许多地方虽然修起了清真寺,但是请不到阿訇,致使清真寺经常关闭。富有学识的哈木则在这里传播伊斯兰教,过正常的宗教生活,教满拉,习礼拜,这是这里的撒尔塔人非常急切的需要。他来龙家岭的第二年,就把龙家山东沟的清真小寺搬到龙家山头上。砍伐山木、筹建瓦窑、鸠工备料,在山头上修起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清真寺,大礼拜寺成了西北最早的清真寺之一。高高耸立的唤礼塔上邦克声传得很远,周围十多里外的人们听到声音,都来做礼拜。宽敞的礼拜大殿能容纳很多人,不仅能满足平时礼拜,而且做‘主麻’、尔德节聚礼也完全可以。哈木则传授的宗教是正统的逊尼派,老格底木,受到东乡人民的广泛拥戴。东乡各地有什么宗教活动,都请他去主持;东乡人民需要念经,都请他去念;连东乡人民去世了,都希望在他持教的哈木则岭埋葬,结果在哈木则岭上埋满了人,层层叠叠,数不胜数,后来实在埋不下了,哈木则出了个主意,只要能看见龙家山,什么地方都可以埋,这样做减轻了丧葬压力,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哈木则不仅充当依麻目,领礼拜,还创办了经堂教育,教满拉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学习宗教知识,同时依据《古兰经》处理各种纠纷矛盾,断讼理事,成立了哈的司,依据《古兰经》法,解决争端,处理事务,被群众称为哈的大师,威望日高。元至正十年(1350年)被元统治者任为“宁河工甲匠达鲁花赤”。因为在龙家岭和阿娄池梁上设立了许多工匠组织,如托木池(铁匠,今坪庄乡)、阿拉苏池(皮匠,今坪庄乡)、坎迟池(麻匠,今免古池乡)、免古池(银匠,今免古池乡)、伊哈池(碗匠,今锁南镇)、阿娄池(背斗匠,今锁南镇)、毛毛(毛毛匠,今锁南镇)。韩则岭上的巴苏池,就是工甲匠达鲁花赤的驻地,“巴苏”是突厥语,意为“镇守官”,就是蒙古语的“达鲁花赤”。所有工匠地名村落都以巴苏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分布。这里有个地名叫达老瓦池(达鲁花赤的语音),也旁证了此事。

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将邓愈收复河州,哈木则随着河州一大批元朝官员降明。第二年,明帝朱元璋封了一批土司,在《秦边纪略》一书河州(卫)中记载,“卫西番二十四族,皆辖于苏、韩、哈、王四土司”,其中哈土司是指的哈木则。并且赐“肃静、回避”牌和“万岁”匾(原保存于大礼拜寺,1958年修南阳渠时被毁)。有土司,就有土司衙门,土司衙门统管兵、刑、民、财各政,清康熙年间王全臣在《土司衙门条议》中说:“伊等各有衙门,各设刑具,虎据一方。”有皇帝颁发“肃静、回避”牌,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已将大礼拜寺从山头上搬到离水源很近的坪庄沟。

在这里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镇守临夏的州官,得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头痛病,每天发作五次,发作起来,头痛难忍。请了无数郎中,药灸无效。随后请了一个算命先生,他说:“在东乡的一个山头上,每天高喊五次,每喊一次,你便头痛一次”。州官下令详查。果然,在大礼拜寺高高的宣礼塔上嘹亮的宣礼声音很大,传得很远,致使远在河州的州官头痛难忍。于是他下令拆除该寺,又恐引起众怒,最后下令将其拉到河州立寺。山顶上的大礼拜寺被拆除后,将木料拉往河州,当拉到坪庄沟时,发现“明担”(即大梁)上湿漉漉的,怎么拉也拉不动了。于是请示州官:“明担在坪庄沟里淌眼泪,不管多少人怎么拉也拉不动,怎么办?”州官回答:“既如此,就建在当地山沟里算了!”于是,大礼拜寺在坪庄沟里修成了并传到现在。大礼拜寺名称未变,“万岁”匾挂在“木纳拉”上,“肃静、回避”牌置于两旁。这时,大礼拜寺又叫寺头,意为总寺,管领着许多小寺,可以派放阿訇,宗教上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时还没有教派门宦之分,统称为老格底目派。

1375年(明洪武八年),哈木则分出五个房头,他将自己的五个孩子分散到各地建寺传教,扩大宗教影响。老大名叫高俩里,到了今高山乡的洒勒村,老二在韩则岭,老三到今龙泉乡的那塄沟,老四到唐汪和达板交界的洪济桥,发展到洮河以东部分地区,老五到临洮县马衔山吊庄。其后代现发展为2万多人,成为东乡族形成中的重要部分。

1400年(明建文二年),哈木则90岁,走完了人生的旅途,东乡族人民为纪念他,将龙家山岭改为哈木则岭,随后修了拱北。由于历史的原因,拱北多次被毁,迭毁迭修。康熙二十年(1689年)大拱北主持人祁静一为哈木则拱北题匾“万寿亭”。道光二十四年、同治六年、民国20年、1983年进行了四次翻修和重建。

现在,哈木则的后裔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有些支系,如四五房头在临洮县和马衔山一带的一部分由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受到不可抗拒的政治压力,放弃了伊斯兰教演变为汉族。居住在东乡、广河、康乐、和政一带的哈木则后裔都信仰伊斯兰教,其后裔中,信仰伊斯兰教各种教派门宦的都有,如伊赫瓦尼、胡非耶、嘎得林耶、库不忍耶、哲赫忍耶等。居住在哈木则岭的后裔主要是[胡非]耶中的白庄门宦和嘎得林耶门宦。原因是哈木则去世200年后,东乡地区传入伊斯兰教苏非学派,苏非学派中的嘎得林耶第一辈教主祁静一来到东乡传教,传播了嘎得林耶学理,为“哈木则拱北”题了“万寿亭”匾,并配以“普渡众生神光千秋垂泽,传播真教圣德万古流芳”的对联。现在的哈木则拱北仍由嘎得林耶门徒执掌,教众有1000多人。又过了100多年,东乡北庄的马葆真又创立胡非耶学派中的北庄门宦。北庄门宦中出了不少宗教领袖、民族英雄、大小官员。住在哈木则岭的巴苏池中出过北庄门宦的纳依布马成彪(字文山),也出过不少英杰人物。哈木则岭的百姓们大部分群众参加了北庄门宦,在北庄门宦杰出人物的带领下,群众多次参加了反清斗争,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和抗击日本入侵的战斗。

另外一个在东乡族族源中有影响的是库不忍耶门宦。库不忍耶门宦是大约在明末传播东乡地区的门宦,也叫张门门宦。始祖为波斯者俩尼(现伊朗境内)人穆罕引吉尼,相传他三出中原,第三次来中国时,定居在东乡县大湾头村,子孙繁衍,至今传有11辈,子孙和教徒主要分布在东乡北岭、唐汪、达板、高山、免古池、那勒寺、坪庄、百和等乡,另外还分布在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积石山县、临夏县等地。现有子孙约2000人。

其他波斯人有峡口的罕乃非耶和北岭乡池那拉和茸吉尼;阿拉伯人有柳树乡坡头村的比俩里,免古池乡大树村的哲里木,达板乡葡萄山的比俩里,锁南镇木也里村的者麻来依力、车家湾沙沟门安巴斯、那勒寺塘坝村丰热曼、北岭乡马巷村的格班德、达板乡拱北滩村的安卡石、达板乡陈家村的伊麻目、果园乡奴拉忙村的五苏麻尼,大树乡米家村的五苏麻乃、米化巴巴,大树乡黄家村的万尕等。有的是出家人,没有结婚,但大部分都结婚生子,子孙繁衍,成为了东乡族族源之一。

如沙沟门拱北的墓主人赛义德·伊卜尼·安巴斯巴巴,相传为从阿拉伯满它里夫村来的传教士,是穆圣七房伯父之后代,40凡格勒之一。他随身带来阿拉伯早期手抄本《古兰经》三套及舍者勒等瑰宝,现由其后人10户连环保存。他的后代多居于广河县、康乐县,因他生有九个儿子,分九户居住,因此,凡叫某某九家家族的都是其后裔。现约有800多户,有4000多人。拱北由其后代马文华、马强寿、马扁头管理。

又如高山乡卜塄沟拱北的墓主人赛义德·阿里阿塔,是阿拉伯阿帕肯耶人。明中叶来东乡云游,最后定居卜塄沟村,繁衍子孙,现有后人950多户,约5000多人。集中居住在东乡县卜塄沟、阿吉芒、赤项工、考勒、八石沟,广河县的徐穆家、黄赵家一带,临夏县北塬、刘仲家、果园山,积石山县前阳山等地。

还如大树乡下红泉拱北的墓主人赛义德·米勒巴巴,系阿拉伯人,据传为四大索哈伯欧麦勒的后代。其后代繁衍生息,现约有600多户,约3000多人,居住在大树乡上下米家村。(见马志勇《东乡族族源》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9月第1版)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入住申请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5-5 04:35 , Processed in 0.0270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