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72|回复: 0

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3)广州宛葛斯巴巴《2》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4-9-30 11:14:56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资料
··广州伊斯兰古迹二题
  马明达
    (略)
一、在北宋已有记载   
  现在怀圣寺的光塔,古称“怀圣塔”或“番塔”,宋元以来多被认为始建于唐代,而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在南宋,其中以岳珂、方信儒两家的著作言之最详,也是当代学者征引最多的。所以,如果必以文献记载为依据来断其始建年代的话,那么光塔在南宋即已存在是没有问题的,而至今没有人提出南宋以前光塔已经存在的文献根据。
  实际上,光塔在北宋时就已矗立在蕃坊,成为广州一大胜景,也是广州这座海港城市的象征。北宋诗人郭祥正有《同颖叔修撰登蕃塔》五言古诗一首,详细地记述了蕃塔形胜和它的功用,诗载《郭祥正集》①卷二十:
宝塔疑神运,擎天此柱雄;势分吴越半,影插斗牛中。
    拔地无层限,登霄有路通;三城依作镇,一海自横空。
礼佛诸蕃异,焚香与汉同;祝尧齐北极,望舶请南风。
瑞气凝仙露,灵光散玉虹。铎音争响亮,春色正冲融。
视笔添清逸,凭栏说困蒙。更当高万丈,吾欲跨冥鸿。
  郭样正,字功父,太平州当涂人(今安徽当涂)。少有诗名,梅尧臣曾叹为“天才”。熙宁间以进士知武岗县,又任保信军节度判官。曾上书神宗,请求“天下大计专听王安石处画,有异议者,虽大臣亦当屏黜。”后来王安石却“耻为小臣所荐,因极口陈其无行。”郭样正听到后大为沮丧,便以殿中丞致仕。晚年隐居端州(今广东高要)青山。本传见《宋史》卷四四○《文苑六》。
  与郭祥正同登蕃塔的“颖叔”,即蒋之奇。蒋之奇,字颖叔,常州宜兴人。《宋史》卷三四三有传。据本传,蒋之奇于宋哲宗元佑初年任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其间曾平定了广东“妖人”岑探的动乱,政绩突出,后升任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这些经历在郭祥正的《青山集》中均有记述。郭、蒋二人关系很好,郭集中与蒋之奇的诗文赠与唱答之作甚多。
   据孔凡礼《郭祥正事迹编年》②,蒋之奇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十二月出知广州府,郭则于元示右三年正月到广州,二月间离广州赴任端州知州。郭、蒋二人游览蕃塔的时间应在元佑三年正二月间的某一天。有趣的是,郭在另一首题为《广州越王台呈蒋帅待制》的七古中,不仅再一次提到蕃塔,而且还曾提到蕃坊和蕃客们的一些情况,为研究北宋广州海外贸易和蕃坊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诗较长,我们不妨节引如下:
番禺城北越王台,登临下瞰何壮哉。
三城连环铁为瓮,睥睨百世无倾摧。
蕃坊翠塔卓椽笔,欲蘸河汉濡烟煤。
沧溟忽见飓风作,雪山崩倒随惊雷。
  有时一碧渟万里,洗濯日月光明开。
屯门钲铙杂大鼓,舶船接尾天南回。
斛量珠玑若市米,担束犀象如肩柴。
据《舆地纪胜》,越王台在广州城北的悟性寺,"登台顾瞻,越中诸山不召而自至。"③登上越王台,广州形胜一览无余,而最显眼的就是蕃塔。"蕃坊翠塔卓椽笔,欲蘸河汉濡烟煤"一句,点明了蕃塔与蕃坊的关系,形容蕃塔状似一支如椽大笔,直指天穹,像是要饱蘸河汉的墨汁。这是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珠玑似米,犀象如柴,极言当时广州外贸的繁盛。"翠塔"二字可以理解为一般的描写,但也使人联想到当时光塔外观很可能被装饰成绿色,因为这正是伊斯兰教徒所崇尚的色彩。诗的后半段中有这样的句子:
邦人每逢二月二,熙熙载酒倾城来。
元戎广宴命宾客,始时海若收风霾。
群心愈喜如和气,百伎尽入呈优徘。
乐声珊珊送妙舞,春色盎盎浮樽□。
鬼奴金盘献羊炙,蔷薇瓶水倾诸怀。
二月二日,即民俗中所谓“龙抬头”的日子,在宋代并不是一个正式的传统节日,故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一类书中均未见记载。在广州,二月二似乎是特别受到官方重视的节日,活动的中心是地方行政首脑亲自出面宴请宾客,参加活动的有当地官民,也有侨居广州的蕃客,整个活动充满中外文化交融的气氛。所谓“群心愈喜如和气,百伎尽入呈优徘” 以及乐声珊珊、春色盎盎,都是描写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我们从“百伎”、“妙舞”等词语中可以感知节日中的异国情调。最末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金盘献羊炙”的“鬼奴”无疑是指侨居当地的蕃客,而宴会上充溢着阿拉伯蔷薇水④的香味,使宴会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气息更趋浓郁。北宋时广州的蕃客主要是大食商人,对此,关履权先生在《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一书中有详细的考述,我们不必再做引论了。至于广州二月二有蕃客参加的民俗活动,则是以往考宋史者未及论述的史事,值得我们注意并继续追索。
如上所述,郭、蒋登塔是在元示右三年的正二月间,时间上比岳珂、方信孺对蕃塔的记载早了约略半个世纪。可见方信儒说蕃塔“始于唐时”不是信口之词,应有一定根据,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文献证据,还需要不断探索。(略)
① 孔凡和点校.郭祥正集[M].安徽:黄山书社,1995.
②郭祥正集[M],附录一.
  ③《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州·景物下·古迹》.
④蔷薇水,宋代从阿拉伯输入的一种高级香料,广州有仿造者。南宋初人蔡曾说:"蔷薇水……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得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以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蔷薇水,犹奴尔。"〔《铁围山丛谈》卷五。〕
  (《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回教坟场
《广州市文物志》
回教坟场 回教坟场坐落流花桥外桂花岗兰圃之西,门前立有《保护回族坟场碑》,原名“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第五号)”,是广东省长廖仲恺于1924年7月23日公告保护广州回族公共墓地,并派员勘定界址的布告刻石。1986年在碑上建有碑亭一座,以资保护。另有当年勘定墓地界址的碑刻一方,嵌镶于清真先贤古墓的敞口厅内。 (《广州市文物志》编委会编《广州市文物志》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0年2月第1版)

··怀圣寺
  《广州市文物志》
怀圣寺 怀圣寺又称光塔寺,在光塔路,地处古阿拉伯商人聚居的"蕃坊"。寺名“怀圣”,是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至圣”穆罕默德之意。相传为阿拉伯默德那国传教士阿布·宛葛素于唐初创建,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元至正三年(1343年)曾毁于火,至正十年重建,明成化四年  (1468年)及以后经多次重修。
怀圣寺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入寺需经过由甬道相连的3门。头门门额用阿拉伯文书“清真寺”,二门门额书“怀圣寺”,三门门额书“教宗西域”。三门后面为看月楼。楼后是近代重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绿琉璃瓦的礼拜殿。殿后为收藏各种版本《古兰经》等的藏经阁,及1988年重建的供教徒做礼拜前沐浴的水房。礼拜殿的东西侧各建一相对四方亭。看月楼两旁有廊庑相接,其东廊有碑刻10余件。寺内西南角,矗立着著名的光塔。
光塔,原称怀圣塔,也是怀念“至圣”之意。有人认为,由于塔的外表光滑,故称光塔;或谓因常在塔顶高声呼唤教徒来作礼拜仪式,阿拉伯的呼唤词音译为“邦卡”,“邦”与“光”一音之转,故称光塔。又由于是“番人”(古代称外国人)所建,俗称番塔。古代每年5、6月间,阿拉伯海船乘季风到广州,教徒常登塔以祈风讯。
塔的后门上方的阿拉伯文碑记及看月楼正面的石额,均云怀圣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 (627年)。
光塔为伊斯兰教塔,圆柱形,青砖砌筑,外表以蚬壳灰批荡。高36.3、塔底底直径7·5米,向上渐有收分。南北小拱门内各有一砖砌梯级,设在塔心柱与塔壁间,双梯盘旋而上,互不相交。南梯158级,北梯154级。塔壁上开着长方形小孔以采光,梯内光线隐约而具神秘的宗教气氛。顶部建一平台,平台中央再立一圆柱形小塔,小门内也有螺旋梯级,登14级后便无路可通"塔顶旧有金鸡,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飓风所堕。送京贮内库,并以铜易之。后复为飓风所堕。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易以铜葫芦。清康熙八年(1669年)又堕于飓风。1934年重修时,改成火焰形尖顶。但塔迄未有被火毁的记载,应属唐塔。其建筑形式,迄今在国内尚属孤例。
看月楼,重檐歇山顶,面宽5.98、进深4.88米,下层四壁为红砂岩石墙,厚0.77米,四面又各有一拱门。楼虽不大,但极精致。它位于中轴线上,既可分隔内外空间,两旁又连接廊庑。斗栱角料用插栱,下檐平身科用两攒,出4跳无后尾。上檐斗栱出3跳,上施天花。内部通风采光均佳。据门额所题,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礼拜殿两侧之四方对亭,从梁梁结构与雕刻看,应为明成化年间所建,清初及以后重修。
1962年7月公布怀圣寺光塔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寺现为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广州市文物志》编委会编《广州市文物志》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0年2月1版)

           ··先贤古墓
《广州市志》
先贤古墓 相传是唐初来华传教的阿拉伯大贤赛义德艾比·宛葛素的陵墓,古称“回回坟”,又称“大人坟”。它是历史悠久、名闻中外的广州伊斯兰教名胜古迹。广州穆斯林逢伊斯兰教节日,或为先人扫墓,必先到古墓参谒、诵经。国内外穆斯林来穗,亦大多到古墓参谒、祈祷。该墓被不少中外穆斯林奉为伊斯兰教的“小圣地”。虔诚的教徒把前来参谒作为一次“小朝觐”。
该墓是一座陵园式的建筑,坐落在大北路桂花岗今兰圃西侧,四周高墙环绕,分内外两重。外陵中央有宽敞六角亭和莲池、花圃,东西分建礼拜殿、大客堂、水房、茶舍,靠北一堵红色高大牌坊,顶上刻有“高风仰止”四个大字。通过牌坊进入内陵,有石板墓道,通向宛葛素墓室。墓道两旁,布列着几十位历代中外穆斯林名人的坟墓。其间古木参天,郁郁苍苍。
墓室上圆下方,顶上有“拱北”,是阿拉伯式圆拱顶建筑,状似悬钟,人在室内诵经,回响移时方止,故有“响坟”之称。墓室中央,一座披着绣幔的阿拉伯式长方形古墓,就是宛葛素墓。
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一月二十七日,穆斯林集中在古墓举行宛葛素忌辰的纪念活动,俗称“做大人忌”。
此墓曾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道光二十五年(1849)和民国23年(1934)、建国后1955年和1964年先后重修。
1955年,市政府曾拨给专款进行维修。1965年,国务院陈毅副总理曾亲临古墓视察,在现场作如下指示:“先贤古墓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圣地,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应该好好保护,管好。”
1985年,省人民政府重申先贤古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伊协拨款对古墓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整修,把陵园前的南北墓道贯通,开通北门接连环市西路,并在北门内增设停车场。墓道南口,竖起从桂花岗移来的石牌坊,上刻如下对联:“远涉重洋,莅临东土,先哲毕生传圣教;阐扬经训,理通西域,穆民万世仰高风。”并在墓道两旁植树绿化。
古墓存有历代大量碑碣,以及中外穆斯林奉送的楹联、匾额、经典文物。古墓也是阿拉伯书法、雕刻荟萃之地,牌坊、碑碣,到处可见。
四十位坟 先贤古墓陵园外东北,原平排着40穴土坟,旁边附有一穴小土坟,建有围墙,向称“四十位坟”。据传是宛葛素随员40人之墓。
据清嘉庆七年重立的墓碑记载:“墨底纳国四十位先贤奉至圣穆罕默德差遣,赍送天经,协同苏哈白斡葛思传教入中国。始于唐贞观年间,时到班次聚礼,偶遇强人尽弑。其强骇然,自尽同归,竟为舍希德仙游(即为圣教牺牲--编者注),埋葬凑成四十一位先贤舍希德之墓。”原有石碑,年久字朦,今照原碑刊勒。墓葬年代,已不可考。1959年,因市政建设需要,该坟迁移。当发掘时,平排的四十穴坟,未有发现遗骨,旁边的小坟,则发现红石椁和遗骨,头颅骨特大,随葬有上刻“皇宗通宝”的小铜钱多枚。另发现一块清嘉庆七年刻立的墓碑。该坟已移葬入先贤古墓陵园内宛葛素墓室左侧,并将原墓碑竖立墓前。
孖窑 在先贤古墓墓道南口对面,原有一座方形圆顶的小墓室,形状与宛葛素墓室略同。室内有两穴古坟,相传是宛葛素两位哈里发(门生)之墓,俗称“孖窑”。60年代扩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时,孖窑已迁葬到先贤古墓陵园内。当迁葬发掘时,发现不少刻有文字的宋元时代古砖,有两具遗骨,牙齿尚存,肢体异常长大,生前显系阿拉伯人。由迁葬经办人将迁葬等有关情况,写在瓦片上,连同遗骨、古砖一并放入墓穴,供后人查考。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 第四节 古墓和坟场  一、古墓》广州出版社出版 1999年第1版)


   民间故事
··宛尕斯的故事
    一天晚上,唐王梦见金殿的大梁塌下来,眼看就要砸到他头上,只见一个人右手一托,就把大梁顶了上去。这人身穿绿袍,头裹白布,肩上有一条羊肚子毛巾,左手提着一把汤瓶,深眼窝,高鼻梁,脸黑黑的,个子也不小。
    第二天,文武百官参朝,唐王讲起梦里的事,叫大家圆梦呢。徐茂公先生站出来说:“这人不是我们中原人,是西域人,叫回回。身穿绿袍,头缠白布,是他们作礼拜的衣裳;毛巾、汤瓶是他们净身的东西。唐家的江山就要叫回回保哩。”唐王说:“那就请几个回回来。”徐茂公说:“可能请不来,干脆换几个回来。”唐王就问:“拿啥换呢?”徐先生说:“人换人。”唐王说:“行,就照这么办!”
    徐茂公先生选了六十个唐朝小伙子,换了六十个回回,为头的,就是盖斯、外斯、宛尕斯。一路上,水土不服,多半都无常了。盖斯爸爸在新疆星星峡无常了,外斯爸爸在酒泉回回堡无常了,宛尕斯爸爸领着剩下的二十个人在古尔邦节到了长安。
    宛尕斯爸爸到长安,唐王亲自出宫门迎接,以兄弟相称。还下了一道圣旨,上面说,宛尕斯进出宫门,任何人也不能拦挡;宛尕斯爸爸和唐王平起平坐,任何人也不能干涉。唐王还命敬德将军监修了几座清真寺,给宛尕斯爸爸作礼拜。
    宛尕斯爸爸住在长安,日子一长,想家了,随宛尕斯爸爸来的阿訇、满拉子也嚷嚷回家。宛尕斯爸爸整日愁眉不展,唐王就命下人打了一把金壶赐给宛尕斯爸爸,叫他净身洗脸。这把金壶,叫“唐瓶”。以后世世代代的回回,家家都有一把黄铜作的“汤瓶”,其实就是唐瓶。它和金子一个色,金黄金黄的,又干净,又耐用。自从唐王赐唐瓶以后,宛尕斯爸爸再也不想回西域了。
    又过了一些日子,唐王想:宛尕斯爸爸领来的回回,都是单身独户的,没有带家小,以后都无常了,唐家江山没有回回保,这可是个大事情。就设大会,给回回纳夫人,由着回回挑,看中那个纳那个。从此以后,回回就在中原定居下来了。至今,在回民中间,还有“回民大大,汉民娘娘”的说法呢!
                                 
  流传地区:宁夏西吉、海原、固原
    口    述:  马元清(回)、拜文海 (回)
搜集整理:贺吉德(回)   (李树江 王正伟编《回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李树江 王正伟编《回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国外史料
··《世界史纲》
[英]赫·秀·韦尔斯
628年,比景教徒早七年,还有更值得注意的一个使 节也来到了太宗的朝廷。这是一批阿拉伯人,他们从阿拉伯半岛麦地那城港口延布乘商船出发,由海道来到了广州。(附带有意思的事,是知道这时有这样一些商船已从事于东西之间的贸易。)这些阿拉伯人我们已经说过,是由自称为“上帝的使者[应为“钦差”]”穆罕默德派遣的,他们带给太宗的信大概与同一年送给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和忒西丰的卡瓦德的召唤是相同的。
但是中国皇帝既没有象赫拉克利乌斯那样对那封信置之不理,也没有照弑亲者卡瓦德那样侮辱送信的人,他很好地接待了他们,表示对他们的神学观点很感兴趣,据说,还帮助他们为广州的阿拉伯商人建立了一座清真寺,这寺直到今天还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英]赫·秀·韦尔斯著 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第二十九章·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衰落期间亚洲的历史·中国的汉朝和唐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10月第1版)

唐以前关于阿拉伯(条枝)、
安息帝国(波斯帝国)的史料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开始传播以前(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唐代以前)1000年间,阿拉伯地区被称为条枝(条支),伊拉克、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地区大部分时间中是安息帝国(后波斯帝国)的一部分,巴格达为波斯帝国的首都。而麦加人主要依靠往返上述阿拉伯地区和南部的也门从事贸易。所以,了解唐以前中国与阿拉伯(条枝)、安息帝国(波斯帝国)交往的史料对理解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有很大帮助。——编注

··《史记》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罙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於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馀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馀,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条枝西入,天马内向。葱岭无尘,盐池息浪。旷哉绝域,往往亭障。(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及宛西小国驩潜、大益,宛东姑师、扜罙、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天子大悦。(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汉书》
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略)。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有大马爵。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临妫水,商贾车船行旁国。书草,旁行为书记。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安息东则大月氏。(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

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罽宾,北与扑挑,西与犁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乌戈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子。俗重妄杀。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以金银饰杖。绝远,汉使希至。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掺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上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后汉书》
(建初)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

复西南马行百馀日至条支。
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瓮。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馀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焉。
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
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异物焉。(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

《三国志》
自是以西,大宛、安息、条支、乌弋。乌弋一名排特,此四国次在西,本国也,无增损。前世谬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强於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谬以为从条支西行二百馀日,近日所入,今从大秦西,近日所入。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陈寿《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虏备凶彻,鸟殪江岷,权若涸鱼,干腊矫鳞,肃慎纳贡,越裳效珍,条支绝域,侍子内宾。(陈寿《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魏书》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户十余万,河经其城中南流。(……)
神龟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 (魏收《魏书·列传 第九十 西域》)

先是,朝廷遣使者韩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献 驯象及珍物。经于阗,于阗中于王秋仁辄留之,假言虑有寇不达。羊皮言状,显祖 怒,又遣羊皮奉诏责让之,自后每使朝献。 (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九十》)

太安元年(……)冬十月,波斯、疏勒国并遣使朝贡。庚午,以辽西公常英为太宰,进爵为王。 (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五 高宗纪》)

和平二年(……)八月戊辰,波斯国遣使朝献。 (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五 高宗纪》)

(皇兴二年)夏四月辛丑,以南郡公李惠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关右诸军事、雍州刺史,进爵为王。高丽、库莫奚、契丹、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叱六手、悉万丹、阿大何、羽真侯、于阗、波斯国各遣使朝献。(北齐·魏收《 魏书·帝纪第六 显祖纪》)
(天安元年三月)辛亥,帝幸道坛,亲受符箓;曲赦京师.高丽,波斯,于阗,阿袭诸国遣使朝献. (北齐·魏收《 魏书·帝纪第六 显祖纪》)

承明元年春二月,蠕蠕、高丽、库莫奚、波斯诸国并遣使朝贡。(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

(正始四年冬十月)辛未,嚈哒、波斯、渴槃陀、渴文提不那杖忸杖提等诸国,并遣使朝献。(魏收《魏书·帝纪第八 世宗纪》)

(熙平二年)夏四月甲午,高丽、波斯、疏勒、嚈哒诸国并遣使朝献。(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九 肃宗纪》

(神龟元年闰七月)丁未,波斯、疏勒、乌苌、龟兹诸国并遣使朝献。(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九 肃宗纪》

(正光二年闰五月)丁巳,居密、波斯国并遣使朝贡。(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九 肃宗纪》

(三年)秋七月壬子,波斯、不汉、龟兹诸国遣使朝贡。(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九 肃宗纪》


瓷澄当官而行,无所回避。又奏垦田授受之制八条,甚有纲贯,大便于时。前来尚书文簿,诸曹须,则出借。时公车署以理冤事重,奏请真案。澄执奏以尚书政本,特宜远慎,故凡所奏事,阁道通之,盖以秘要之切,防其宣露。宁有古制所重,今反轻之,内犹设禁,外更宽也?宜缮写事意,以付公车。诏从之。西域嚈哒、波斯诸国各因公使,并遗澄骏马一匹。(北齐·魏收《 魏书·列传第七中 》)
*《魏书》,纪传体北朝北魏史。 ——编注

《梁书》
波斯国,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因为国号。国有城,周回三十二里,城高四丈,皆有楼观,城内屋宇数百千间,城外佛寺二三百所。西去城十五里有土山,山非过高,其势连接甚远,中有鹫鸟啖羊,土人极以为患。国中有优钵昙花,鲜华可爱。出龙驹马。咸池生珊瑚树,长一二尺。亦有琥珀、马脑、真珠、玫?回等,国内不以为珍。市买用金银。婚姻法:下聘讫,女婿将数十人迎妇,婿著金线锦袍、师子锦袴,戴天冠,妇亦如之。妇兄弟便来捉手付度,夫妇之礼,于兹永毕。国东与滑国,西及南俱与婆罗门国,北与泛忄栗国接。中大通二年,遣使献佛牙。 (唐·姚思廉《梁书·海南诸国 东夷 西北诸戎 》)
*《梁书》,唐·姚思廉撰。纪传体南朝梁代史。——编注

《北史》  
   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户十余万,河经其城中南流。(……)
   神龟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恭帝二年,其王又遣使献方物。
隋炀帝时,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使随昱贡方物。( 唐·李延寿《北史·列传 第八十五 西域》)

安吐根,安息胡人,曾祖入魏,家于酒泉。吐根魏末充使蠕蠕,因留塞北。天平初,蠕蠕主使至晋阳,吐根密启本蕃情状,神武得为之备。蠕蠕果遣兵入掠,无获而反。神武以其忠款,厚加赏赉。其后与蠕蠕和亲,结成婚媾,皆吐根为行人也。吐根性和善,颇有计策,频使入朝,为神武亲待。在其本蕃,为人所谮,奔投神武。文襄嗣事,以为假节、凉州刺史、率义侯,稍迁仪同三司,食永昌郡干。皇建中,加开府。齐亡年,卒。(唐·李延寿《北史 >> 列传第八十 》)
*《北史 >>,唐李延寿著,记载从北魏到隋朝的历史,纪传体,无表志。——编注



               《隋书》
    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其王字库萨和。都城方十余里。胜兵二万余人,乘象而战。国无死刑,或断手刖足,没家财,或剃去其须,或系排于项,以为标异。人年三岁已上,出口钱四文。妻其姊妹。人死者,弃尸于山,持服一月。(……)突厥不能至其国,亦羁縻之。波斯每遣使贡献。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东去瓜州万一千七百里。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唐·魏征等著《隋书·卷八十三 列传四十八 西域》)
                      

  唐代关于大食、波斯人在华史料
      ··《册府元龟》等记大食国(节录)
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
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六月,大石国①盐莫念并遣使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
①《旧唐书》卷四,永徽六年六月大食国遣使朝贡。故知大石即大食也。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五月,大食国、吐火罗国各遣使献马及方物。(《册府元龟》卷九七○)
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五月,大食国遣使献方物。(《册府元龟》卷九七○)
永徽六年六月,大食国遣使朝贡。(《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
至德二载九月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旧唐书 》卷一0《肃宗本纪》)
乾元元年九月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旧唐书 》卷一0《肃宗本纪》)
大历四年正月乙未,黑衣大食使朝贡。(《旧唐书 》卷一一《代宗本纪》)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三月,大食请献师子。姚王寿上疏,以为:“师子专食肉,远道传致,肉既难得,极为劳费。陛下鹰犬不蓄,渔猎悉停,岂容菲薄于身而厚给于兽!”乃却之。 (《资治通鉴 · 卷二0五》)
长安三年(公元七0三)三月,大食国遣使献良马①。(《册府元龟》卷九七○)
①(此见《旧唐书》)
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十二月,大食、新罗、林邑、狮子国遣使献方物①。(《册府元龟》卷九七○)   
①(此见《旧唐书》)
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七月,大食国黑密牟尼苏利漫遣使上表,献金线织袍、宝装玉、洒池瓶各一①。(一云开元初进名宝钿带等方物。(《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①此见《唐书》。亦见《册府》卷九七四,惟增“授其使员外中郎将,放还蕃。”二句)
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六月,大食国、吐火罗国、康国、南天竺国遣使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三月,大食遣使献马及龙脑香。.(《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正月,大食遣其将苏黎等十三人并来贺正日,献方物。
三月,大食国遣使苏黎满①等十三人献方物。(又云献马及毛锦)(《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①《新唐书》谓在开元十四年,苏黎满即Suleiman之译音。
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三月辛亥,大食首领提卑多等八人来朝并授郎将,放还蕃。(《册府元龟》卷九七五)
开元十七年(公元七二九)九月,大食国遣使来朝,且献方物。(《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十二月,大食国王遣首领摩思览达干等来朝。(《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癸丑,大食王遣首领摩思览达干等七人来朝,并授果毅,各赐绢二十匹,放还蕃。(《册府元龟》卷九七五)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十二月丙申,大食首领和萨来朝,授左金吾卫将军,赐紫袍金钿带,放还蕃。(《册府元龟》卷九七五)
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七月。大食国遣使献马及宝。(《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五月。大食合么国遣使来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六载(公元七四七)五月,大食国王遣使献豹六。(《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十一载(公元七五二)十二月,黑衣大食谢多诃密遣使来朝。(《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三月,黑衣大食遣使献方物。四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七月辛亥,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来朝,并授中郎将,赐紫袍、金带鱼袋,放还蕃。(《册府无龟》卷九七五)
十二月,黑衣遣使献马三十匹。(《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四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七月,黑衣遣使贡献。(《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七月,黑衣大食遣大酋望二十五人来朝。(《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肃宗至德初(公元七五六)大食国遣使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五月壬申朔,回纥使多乙亥阿波八十人、黑衣大食酋长闹文等六人,并朝见。至閤门争长。通事舍人乃分左右。从东西门并入。文涉施黑衣大食使来朝见。(《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十二月,黑衣跋陁国使付谢多还蕃,宴赐有差。(《册府元龟》卷九七六)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0)十二月,宴白衣①使婆谒使等十八人于延英殿会。(《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①白衣大食(即乌梅雅朝)是时已久灭,而此处言其有使者或者其遗臣欤?
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五月戊申,黑衣大食遣使朝贡。十二月,黑衣大食遣使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二)
大历四年(公元七六九)正月,黑衣大食遣使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二)
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十二月,大食遣使朝贡。(《册府元龟》卷九七二)
大历九年(公元七七四)七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册府元龟》卷九七二)
德宗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正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册府元龟》  卷九七二)
贞元十四年(公元七九八)九月丁卯,以黑衣大食使含嵯、乌鸡、莎比三人并为中郎将,放还蕃。(《册府元龟》卷九七六)(转引自张星火良编注 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三编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第二章唐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中华书局出版 2003年6月第1版)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杜甫
太常楼船声嗷嘈,问兵刮寇趋下牢。
牧出令奔飞百艘,猛蛟突兽纷腾逃。
白帝寒城驻锦袍,玄冬示我胡国刀。
壮士短衣头虎毛,凭轩拔鞘天为高。
翻风转日木怒号,冰翼雪澹伤哀猱。
镌错碧罂鸊鹈膏,铓锷已莹虚秋涛。
 鬼物撇捩辞坑壕,苍水使者扪赤绦。
龙伯国人罢钓鳌,芮公回首颜色劳。
分阃救世用贤豪,赵公玉立高歌起。
揽环结佩相终始,万岁持之护天子。
得君乱丝与君理,蜀江如线如针水。
荆岑弹丸心未已,贼臣恶子休干纪。
魑魅魍魉徒为耳,妖腰乱领敢欣喜。
用之不高亦不庳,不似长剑须天倚。
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丹青宛转麒麟里,光芒六合无泥滓。
(《全唐诗》 卷二百二十二)

··解闷  杜甫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太平广记》汇集的部分唐代资料
·水珠 大安国寺,睿宗为相王时旧邸也。即尊位,乃建道场焉。王尝施一宝珠,令镇常住库。云,值亿万。寺僧纳之柜中,殊不为贵也。开元十年,寺僧造功德,开柜阅宝物,将货之。见函封曰:“此珠值亿万。”僧共开之,状如片石,赤色。夜则微光,光高数寸。寺僧议曰:“此凡物耳,何得值亿万也?试卖之。”于是市中令一僧监卖,且试其酬值。居数日,贵人或有问者。及观之,则曰:“此凡石耳,瓦砾不殊,何妄索直?”借嗤笑而去。僧亦耻之。十日后或有问者,知其夜光,或酬值数千。价益重矣。月余有西域胡人阅寺求宝,见珠大喜。偕顶戴于首。胡人,贵者也。使译问曰:“珠价值几何?”僧曰:“一亿万。”胡人抚弄迟回而去。明日又至,译谓僧曰:“珠价诚值亿万。然胡客久。今有四千万,求市可乎?”僧喜,与之谒寺主。寺主许诺。明日纳钱四千万贯,市之而去。 仍谓僧曰:“有亏珠价诚多,不贻贵也。”僧问胡从何而来?而此珠复何能也。胡人曰:“吾大食国人也。王贞观初通好,来贡此珠。后吾国常念之。募有得之者,当授相位。求之七八十岁,今幸得之。此水珠也,每军行休时掘地二尺,埋珠于其中,水泉立出,可给数千人,故军行常不乏水。自亡珠后,行军每苦渴乏。”僧不信。胡人命掘土藏珠。有顷,泉涌,其色清冷,流泛而出。僧取饮之,方悟灵异。胡人乃持珠去,不知所之。(出《纪闻》)(《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宝三·水珠》)
*《纪闻》——唐代传奇小说集。撰者唐代牛肃,约生于武后时,卒于代宗朝。事迹不详。此书所载皆开元、乾元间徵应及怪异事。——编注

*《集异记》,宋朝李日方著,成书于978年。——编注

··《旧唐书》


·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大业中,有波斯胡人牧驼于俱纷摩地那之山,忽有狮子人语谓之曰:“此山西有三穴,穴中大有兵器,汝可取之。穴中并有黑石白文,读之便作王位。”胡人依言,果见穴中有石及槊刃甚多,上有文,教其反叛。于是纠合亡命,渡恆曷水,劫夺商旅,其众渐盛,遂割据波斯西境,自立为王。波斯、拂菻各遣兵讨之,皆为所败。
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敢密莫末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其国男儿色黑多须,鼻大而长,似婆罗门;妇人白皙。亦有文字。出驼马,大于诸国。兵刃劲利。其俗勇于战斗,好事天神。土多沙石,不堪耕种,唯食驼马等肉。俱纷摩地那山在国之西南,邻于大海,其王移穴中黑石置之于国。又尝遣人乘船,将衣粮入海,经八年而未及西岸。海中见一方石,石上有树,干赤叶青,树上总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脚,头著树枝,其使摘取一枝,小儿便死,收在大食王宫。又有女国,在其西北,相去三月行。主詈?龙朔初,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又将兵南侵婆罗门,吞并诸胡国,胜兵四十余万。长安中,遣使献良马。景云二年,又献方物。开元初,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寻又遣使朝献,自云在本国惟拜天神,虽见王亦无致拜之法。所司屡诘责之,其使遂请依汉法致拜。其时西域康国、石国之类,皆臣属之。其境东西万里,东与突骑施相接焉。一云隋开皇中,大食族中有孤列种代为酋长,孤列种中又有两姓:一号盆泥奚深,一号盆泥末换。其奚深后有摩诃末者,勇健多智,众立之为主,东西征伐,开地三千里,兼克夏腊,一名钐城(钐音所鉴反)。摩诃末后十四代, 至末换。末换杀其兄伊疾而自立,复残忍,其下怨之。有呼罗珊木鹿人并波悉林举义兵,应者悉令着黑衣。旬月间众盈数万。鼓行而西,生擒末换,杀之。遂求得奚深种阿蒲罗拔,立之。末换已前谓之白衣大食,自阿蒲罗拔后改为黑衣大食。阿蒲罗拔卒,立其弟阿蒲恭拂。至德初遣使朝贡。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宝应、大历中频遣使来。恭拂卒,子迷地立。迷地卒,子卒栖立,卒栖卒,弟诃论立。贞元中,与吐蕃为勍敌。蕃军太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十四年,诏以黑衣大食使含嵯、焉鸡、沙北三人并为中郎将,各放还蕃。  (后晋·刘日句等《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3-19 12:33 , Processed in 0.0352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