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14)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4-10-9 10:41: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先贤刘智
  清代史料
           “典型在望 ”碑
典型在望  岁次丁未公修重刊 净觉寺刘德坤拜撰。(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吾道枢纽 ”碑
吾道枢纽   岁次辛丑夏仲  江宁金澎寿撰书。(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先贤介廉刘公之墓 ”碑
先贤介廉刘公之墓  同治庚午九年杏月京汪(江?)仝人重修   光绪丁未三十三年正月重修   净觉寺后学刘德坤拜撰。(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先贤介廉刘公之墓”碑
重修刘介廉先生墓碑铭   先生讳智,字介廉,晚自号一斋。上元刘氏,世习天方之学。父汉英先生,有文行,尝喟然叹曰:“天方经典,析理甚精,惜未有汉译,俾广其传于东土也。”时先生方总角受书,窃闻绪论,已默识之。年十五,笃志于劬学,于经史百家之籍,靡不研究,凡八年。乃进而读天方经典,又六年。将从事于翻译,忽复不敢自信,则又进而读释藏经三年,道经一年,又进而读西洋书百三十七种。由是怡然涣解,乃操笔著述。且译且诵,朝作夕思,屏弃人事,举凡当世声色利禄之途,视之若浮云之过太空,而飘飘之入吾耳也。久之,又以为未足,复裹粮负笈,历齐、鲁、燕、赵,走京师,与朝士贤大夫游,相与讨论学术。折而至湘楚,入秦陇,访求遗经宿学。南下武林,上会稽,寻峋嵝碑。再登天童及大嵩珠山,观沧海,而学识益大进。雍正庚子,应衮州太守马公之招。谒孔林,心忾然有所感,遂辞而归。盖至是而涉猎之富,登览之远,足以尊所闻而副所志矣!方其求天方经典原本也,得《至圣实录》全帙于河南朱仙镇赛底,得吴氏藏经数十册于京师某氏,皆西文旁行。自元代入中国藏于秘府,至明季流寇之乱始流传人间。其书多言天算舆地之学,为世所罕观。既又得《人镜》《格致全经》诸书于秦中,于是本教中故籍雅记集略皆备矣!先生自少至老所著书数百卷,其先行刊行者曰《天方典礼》二十卷、《天方性理》五卷、既又著《五功释义》一卷、《字母解义》一卷。晚年始著《至圣实录年谱》一书。转博采天方群籍,胪列至圣生平事迹,颇仿紫阳纲目之例,年经事纬,凡涉于政教、刑法、礼乐、阴阳、五行、风俗、疆域、人物,辑录无遗,盖数十年心力之所萃,垂老而成之者也。先生晚归金陵,居清凉山扫叶楼十余年,闭户覃思。一时名公贤士无不知金陵刘居士者。乾隆中,天子开四库,采访天下古今遗书,而《天方典礼》遂得收入存目中。提要称其:习儒书,援经义,文颇雅赡。呜呼,信矣!先生墓在聚宝门外,粤匪之乱,全家歼焉。谱牒无征,其世自汉英先生以上殆不可考。先生生平岁月亦不能详。以行辈计之,自康熙中叶,迄乾隆初年,享寿盖五、六十岁。有远孙德坤,今为金陵净觉寺掌教,能善承先志,继介廉先生之学于不朽云。光绪丙午,乡人士集资葺先生墓,凡为圹若干丈,华表二,石坊一,碑一,而属鼎为文以志之。乃即其荦荦可记者著于碑,俾知吾教中大贤邱垄之所在,又欲使后之人有所考镜观感焉。铭曰:峨峨钟山,孕毓灵奇 。穆穆先生, 实降于兹。遗编榛莽, 廓而清之。回教西来,历年逾千。 非释非道, 末流涣焉。西称哲学, 我宗儒经。非是不美,乃坠晦瞑。 手振坠绪, 爰发其光。明教阐理, 厥声琅琅。 坯上既夷,坊表谁正。 既封既树, 桑梓是敬。告我后人, 式此卓行。宣统二年,岁在庚戌二月朔乙亥越十六日庚寅建   花翎二品衔署理湖北盐法武昌道军机处存记湖北补用道上元金鼎撰 武进李正华书 江西补用知县金嗣芬篆额   上元侯仁继刻石(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道学先觉”碑  
道学先觉  先贤一斋刘老夫子懿行 陇右后学马元章(马元)超拜撰 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十月初十日立 建造人梁得思。(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民国史料
           “学贯天人 ”碑
学贯天人  先贤介廉刘公千古 刘公之于学也,出乎天天入乎人人,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苦心孤诣著述等身,其有功于世也至钜。润苍读公之书慨然想见其为人矣,一再谒墓,辄低徊不忍去,爰泐数言以志钦仰, 文字之功拙不暇计也。 原籍江南上元寄藉粤西桂林后学白润苍拜撰并书   中华民国四年岁次乙卯端阳后一日立目而建立匠人刘□(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当代资料
            “重修刘智墓记”碑
重修刘智墓记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江苏上元人,回族,清初伊斯兰教学者,译著颇丰,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礼[理]》、《天方至圣实录》。刘公生于康熙初年,卒于乾隆初年,葬于南京南郊茅家巷墓地,现存清末建石墓门两道、碑刻五方,民初一方。解放后,一九五七年、一九八二年人民政府两次拨款重修,其墓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八二年七月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谨记(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刘智墓园重建碑记”碑
    刘智墓园重建碑记  刘智墓园居南京市雨花台南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园以墓冢为中心,以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为基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现存墓冢、碑坊、石柱、照壁及碑刻等,规制完整。
      刘智(约1660——1730年),字介廉,号一斋,清上元(今南京)人,为清初回族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著作家。其终身研阅经史百家之籍,览读西洋书百余种,呕心沥血,潜心著书立说达40余年,遂创具中国特色之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学者誉之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集大成者,广大穆斯林尊崇为“先贤”。刘智一生著书数百卷,《天方典礼》被收入乾隆时编纂之《四库全书》。
多年来,刘智墓得省市文物、宗教部门和雨花台区委、区政府悉心保护,曾数次拨专款维修。1999年,宁南新区开发建设之初,规划道路主动北移30米,迁移了墓冢周边民坟数百座,方为今日之墓园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刘智墓园建设乃政府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实施的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之工程。自2001年初,雨花台区组织挖方平坡,修复墓冢、照壁、神道,建铁栅栏围墙、园地绿化、美化。到2001年8月竣工。其间得省文化厅、市文物局、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伊斯兰教协会等多方关心支持。愿刘智墓园永为民族团结之见证,居民尊贤养心之佳所。
南京市雨花台区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立  二00一年八月(2006年抄于南京刘智先贤墓园)

··南京伊斯兰教学者刘智
    杨为仁
    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区与临近之江宁县境有着不少后代名人墓地,著名的如南唐二陵、郑和墓等。位于花神庙南北中村毛家巷的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的墓地,每年除有大批本市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前往致敬外,远在我国西北甘、宁、青、新的穆斯林也千里迢迢前来拜谒并视为毕生之幸。其故安在?
    刘智(约1664~1739年)字介廉,号一斋。其父刘三杰,字汉英,是南京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和学者。刘智在童年时即跟从汉英先生学习了汉文、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并在其父的思想影响下,牢固地树立了为译述以及阐扬伊斯兰教教义而献身的信念。刘智从十五岁起,几乎花了二十年的光阴避居清凉山,潜心自学。广泛研读了我国经、史、子、集和杂家著作,特别是宋明理学;深入钻研了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著作。为此虽已历时十四个寒暑,但刘智并不满足,复又花了四年时间涉猎佛教、道教、基督教的经典,嗣后两次外出游学,走遍了半个中国。毕生译著数百卷,刊印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天方典礼》二十卷(这是一部包括伊斯兰教教义、历史、礼仪和婚、 丧、饮食、生活起居等礼俗的著作),《天方性理》五卷(这是一部□□□□□□阐述伊斯兰教关于宇宙起源、天人关系、性理关系的著作),《天方至圣实录》二十卷(这是一部编年体的穆罕默德传记)。刘智的著作被中国伊斯兰教界视为“汉克搭布”(汉文经典),在我国穆斯林中流传极广。“刘筛海”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筛海,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是学者和有德行的长者的意思。这里是对刘智的尊称)。在我国伊斯兰教的某些教派中,刘智的学说更受重视。甘肃省“哲合林耶”教派创始人马明心就立下了“介廉开花我结果”的誓言。“西道堂”教派创始人马启西将刘智奉为教主,积极宣讲刘智著作。他的口号是:“介廉种子,官川开花,我要结果。”(略)。
    一些清朝政府的官员和文人、学者,正是通过阅读刘智著作,加深了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在刘氏著作的序文中,有的官员说:“……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可与中国圣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异端曲说可同语者矣!”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刘智的《天方典礼》被收存目。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被俄、英、日、法等国译成各该国文出版。《天方性理》也由云南著名伊斯兰教学者马复初译成阿拉伯文,广泛刊行于阿拉伯和东南亚伊斯兰教国家。
    像刘智这样一位驰名中外的伊斯兰教学者,他的墓地却十分朴素。刘智墓墓门朝西,门柱刻有“刘介廉坟墓”。进入墓道,绿树成荫,迎面耸立华表二,上端为“典型在望”四个大字的石坊。(坊阴刻有“吾道枢纽”)使人一望而知介廉公的坟墓即在眼前,一种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再东行至密林深处,路尽,有巨树一株,状如华盖,树北即为刘智的坟墓。南京解放后已将该墓从原先的土坟改建为长方形的水泥墓。墓南镶嵌有“先贤介廉刘公之墓”的碑石。墓北一米许,有新建的水泥弧形大照壁巍然屹立。照壁正中为金光闪闪的“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之墓”的隶书大字,异常醒目。照壁中镶嵌石碑四方:自东而西依次为1906年金鼎先生撰“重修刘介廉墓碑铭”,1903年甘肃马元章、马元超(中国伊斯兰教哲合林耶教派教主)所立的“道学先觉”碑,1915年广西桂林白润昌[苍]所立的“学贯天人”碑,1982年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所立的“重修刘智墓记”。在照壁正中及左右两侧的上端还有三方阴刻贴金的阿拉伯文经文。抗日战争前在刘智墓东尚有我国西北著名伊斯兰教人士(当时任蒙藏委员会主席)马福祥于1931年所建牌坊一座,内中镶有马氏所撰颂扬刘智的碑文。碑阴刻有刘智所著“五更月偈”全文,惜于南京沦陷后被毁,今不存。我们从现存的几方碑文不难看出刘智学说在国内影响之广。刘墓南端为一新建水泥弧形坐凳,可供憩息之用;若面南远眺,江南秀色尽收眼底。现刘智墓已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刘智墓地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        
一,现石坊近门一面石刻为“吾道枢纽”。阴面石刻为“典型在望”。查民国二十五年九月出版的《突厥》第三卷第九期《介绍一位沟通回汉文化的大师刘介廉先生》一文所载“……墓外石坊……坊额书有‘典型在望’四字”。两相核对,显有未合,而且从道上考虑,当人们参拜刘墓后并阅读了有关刘智事迹的碑文,在回归的小径中,看到石坊上“吾道枢纽”四字当会由衷地引为同感。而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帘上的却是“典型在望”,岂非令人费解。估计这是重修时误置,建议负责刘智墓的保护单位能研究一下,及早改正。
二,墓周围拥立有数十个穆斯林坟。这种情况在汉族名人墓地是不存在的。伊斯兰教对“筛海”是非常崇敬的,认为死后能葬在“筛海”墓旁也是贵重的。国内其他地方如扬州普哈丁墓,广州的宛葛思墓均有此情景。(政协南京市建邺区委员会编《雨花文史〈第一集〉》  1987年4月第1版)


漠泥沟道祖和古太爷
    清代史料
         ·古太爷手迹汉文碑述
师居河湟,俗姓马氏,生於大明崇祯丙子年六月廿九日,性本真诚,自孩有志,天资颖悟。一日弃俗苦行四川,受穆爸爸之教,别师捷天方国数年,密得真令之点,名曰"先天正理",仍回居漠泥沟,赤身不语者数年,如痴如愚,心印真诠,凡思机会后栈水草山石洞山,闭门数月出步大庄,秘间草房内绝粒食四月。身如枯木,似生耶死耶惟一人明而已有,房主於救出期沟,二日精神倍加。之后,有西宁、河州,众善信修丹楼,师博四方,坐十有二年。道德高隆,声名远播四方,善信来朝,再有天方国显出真讳,即诸贤士来朝,伊等见面,默悟师得真讳,驿演扬洪,教传后辈,盖有年唉!将教规拖审徒张清传。
一月厌世登真,大清康熙戊寅年十二月之望日归真
沐恩徒弟古清源等慕师之德之仁,无真干所知,累书其大概刻砖于墓,大清乾隆己巳年八月重建。
(一九七七年古历九月九日从墓中出土的砖碑)(漠泥沟拱北管委会印制《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漠泥沟拱北历史和现状简介》[内部资料 ]一九九六年元月五日印)

·阿文砖碑汉文说明
人类须知:这个拱北是中国的一位卧力,名叫哈祖勒提·沙海·奴龙拉嘿(供地赛、如乎乎)。诞生于崇祯丙子年斋月廿九日,于盖得勒晚间相遇明师,哈祖勒提、当代的知识分子、清廉的阿勒夫、筛黑·华哲·阿卜董拉希(热哈麦通拉嘿、阿来嘿、外艾素哈毕嘿力阿林耶).既而奉师命前去满克,为教门而遍游各地;后来又奉师命,赤身赤脚,独自返回中国。意即(咈拿、素苦勒)后来在(白尕、锁哈五)的麦勒特白上,选择了遮羞、避入山谷,修心养性,后来出步大庄,在村主的关照下,进入静房,绝粒食四月,身似枯木,在此阶段达到了(卡米力、目坎米力)的品级。
当时的穆斯林为他建筑了丹楼(静房)正在功课当中,忽然他的(归落的伊斯目)显在了天房上,满克的一些卧力为探望与拜访他,而从满克出于中国,默悟师,得真讳。可是师祖却未离门坎十二年,后来,师祖把口唤审托给了弟子,合力咈、盖麦润地尼·依卜尼·阿布董热哈玛尼(供地赛、如乎乎)张清传。
师祖复命归真,享年六十三,墓于望日(十二月十五日)
师祖遗言:未见我的面者,他在今世信实了我的那个人,后世的日子,我的搭救为他必定了。
阿曼那,外算得格拿,主曰:"引南洒而特、阿其耶同,俩勒白非哈"。
人类须知:这个拱北的建筑者是懦弱的弟子、乃知门地尼(热哈麦同拉嘿,阿来嘿)古清源,他侍奉了师祖五年,他用中文记录在了此砖里边。           
(注:一九七七年古历九月九日从墓中出土的阿文砖碑)
(漠泥沟拱北管委会印制《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漠泥沟拱北历史和现状简介》[内部资料 ]一九九六年元月五日印)

·重建碑文
拱北庭大庄,善男信女,起念善心,重修礼拜寺,功成浩大,众姓竭力捐出钱粮,缘收后,功成已结,下余的钱粮、众姓虔原余给拱北净一庭。
万姓沾恩不浅唉,
大清道光庚子年六月吉日
愿主:马者麻力
马                 
(注:一九七七年古历九月九日从墓中出土的砖碑)
(漠泥沟拱北管委会印制《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漠泥沟拱北历史和现状简介》[内部资料 ]一九九六年元月五日印)


当代资料
            ·莫尼沟拱北
  林作栋
莫尼沟拱北,修建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临夏县莫尼沟乡大庄村北山。
春夏季节,进入这里,远望,山峦起伏,多姿多态,近看,草木蓊郁,百花争妍,庄稼丰茂,水清清,牛肥马壮,拱北附近,树木成荫,泉水长流。时有禽飞,耳闻鸟鸣,环境之美,引人入胜。
这里的穆民曰:莫尼沟拱北,历史悠久,遐迩闻名,信教的回、东乡、撒拉族人,甘、青、宁、新、陕、川皆有,大家爱国爱教,团结进步。
(一)        历史由来
莫尼沟拱北的墓主,教众称莫尼沟太爷;道号哈祖勒提·沙海·奴戎拉黑。据其大弟子古清源亲手撰写的砖碑记载:"师居河湟,俗姓马氏,生于大明崇祯丙子年六月二十九日,赋性真诚,自孩有志,颖悟异常。一日弃俗,苦行四川阆中蟠龙山,受我噶迪忍耶道统执掌大印者至圣二十九辈后裔筛海华哲阿卜董拉希之教,得明师授业解惑;继之别师去天方默底那故国,为教门遍历满克各地,并密得真论之点,名曰《天方正理》,回国后仍到莫尼沟,隐藏大庄村北山之间苦行修干。他经学渊博,道行高深,深悟天人之奥,明参造化之机;静修丹楼之内,真谛显于天方之国。故震撼满克贤士多人来中国相遇,默悟师,得真谛。师祖不愧为我噶迪忍耶门宦索非派的一位隐藏的外力。"
传说,哈祖勒提·沙海·奴戎拉黑,在世静修其间,有许多神化奇迹:
与虎为伴:他在南山老虎洞坐静时,与虎为伴,依虎体取暖,曾有一打猎人跟虎踪来打虎,他对猎人说,你不要打虎,干别的事去。
翻过饭罐:有一农家女孩给他送去一沙泥罐撒饭,他吃完后舔饭罐子。舔了又舔翻过罐子再舔,惊走了送饭的女孩。此后,他将罐子送回,放在锅台上,世人闻之惊奇,称他是"翻罐子阿爷"。
使虎牧羊:他生活俭朴,素日穿着一件褐衫,故乡众又称"褐衫阿爷"。给农户牧羊期间,他早上赶羊上山,晚上送回各家,可是人们整天不见他牧羊的面,只见一只老虎围着羊群放牧。
同日三家场上赶碌碡:农忙季节,他帮助贫苦农家干活,有一日,三户农家碾场时都有他赶碌碡。
哈祖勒提·沙海·奴戎拉黑的神化奇迹传到河湟地区,穆斯林惊叹不已,很多人纷纷来朝拜[应为“朝谒”]求祈。
哈祖勒提·沙海·奴戎拉黑,生前仅收留培育了两位弟子,一位是古清源,一位是张清传。他绎演扬宏,教传后辈。清康熙戊寅年腊月十五日,归真于丹楼,享年六十三岁。
(二)拱北沿革
哈祖勒提·沙海·奴戎拉黑,生前声誉高洁,赢得世人崇高的尊敬,他在老虎洞静修时,当地穆民把他请出来,为他在知名人士马矿务的祖先赠地基地上建筑了丹楼,以供起居修干。他归真后,各地信徒又集资修建墓庐,以为纪念。(略)。众信徒同心协力,大兴土木,于清乾隆已巳八月,建成典雅华丽的墓亭、诵经殿、楼房、客厅等共两院。这些砖雕木刻,造型雄壮典雅的古建筑物,不幸在1929年的兵燹战乱中被焚毁。后在清道光年间,大庄村穆民修建清真寺,工程巨大,众教民捐献的钱粮也多,支出修寺费用外,将剩余部分转赠莫尼沟拱北,众信徒,共襄义举,献工献料,进行拱北--"净一庭"的修建,由于人财物充足,于清道光庚子年六月重建竣工。前清进士马福祥书赠"永垂不朽"匾额一块,悬挂于诵经堂内。从此,拱北香烟不断,绵延流长。1958年,反宗教特权运动中,当时守护拱北的出家人马二歌(东乡人)、马阿不都(枹罕人)被法办入狱,后因病保外,先后去世。小满拉马麻尼怕法办,跳河自尽。拱北的另一守护者张宋的给,也被法办,后释放回家务农。"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一座修建完整的拱北,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口号下,又被拆毁,只剩下乱石碎砖垒成的先贤坟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步落实,莫尼沟拱北,经管委会申请,州、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批准落实了拱北原址,管委会主要成员喇国仁等,精心设计,众教友同心同德,当家人汪生芳全面安排,筹集资金,购备材料,1983年4月,拱北重建工程动工,当时,临夏大拱北的当家人杨世俊亲临现场指导,并资助砖一万块和羊只面粉等生活用品,支持重建工程。在大拱北的当家人马世安、马世禄、马世义、马全芳等现场破土动工。河沿头拱北的主持人祁锦堂,发动教下,多次捐资送粮。拱北的重建工程,在有组织,有领导,有设计,群策群力之下,于1990年6月竣工,一座合乎伊斯兰教风格的古典建筑仍屹立莫尼沟乡大庄村北山。
重建的拱北,占地三亩多,建筑有两院:
西院:六角亭一座,工艺精巧,头顶铜宝瓶、砖雕阁帽、脊寿、鸽子头、花脊、廊檐飞椽、描檩花嵌、彩斗六方、檐角飞翅 、砖雕葡萄绸子、莲台座子,其余五面,有阿文及名花装饰堂心,镶嵌秀丽。墓亭两侧的对联是"天人无二,妙理包罗千秋;性命合一,灵光普照万古"。它映衬着墓庐古迹;礼拜寺三间,栋梁加彩墩,宽敞明亮;上房客厅三间,幽雅舒适;出插梁的南对厅四间,结构独特;两面开门的西过厅三间,砖雕木刻花卉多样,别具一格;东楼两层四间,砖木结构,瓷砖贴面,坚实严谨;东北角瓦房四间(暂为伙房);三插手砖木结构大门一座,内砌照壁,雕刻花卉,肃穆庄严。大门两边的对联是:"道学入门心作境,心海有路身拈笔"。门前两旁,有石狮一对,形似护卫,姿态威武。
东院:北面瓦房六间,暂为出家人住房。南面瓦房六间,现为保管室。东面瓦房四间,现为净水室。
拱北的总建筑物,共耗资八十三万三千元。
拱北北侧,辟有墓地一块,为历代当家人安葬之所,称之为"树海达依"。
(二)        活动内容                                                               
莫尼沟拱北,遵循伊斯兰教之例规,每日举行五时礼拜,七日聚礼主麻,一年两个尔德节举行会礼;在先贤生亡忌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腊月十五日),举行大型纪念活动,赞圣、恭诵古兰经,届期,甘、青、宁、新、陕、川等地教徒前来朝向瞻仰者,此去彼来,难以数计。
(四)道统延续
创始人先贤哈祖勒提·沙海·奴戎拉黑,生而有异,长受业于圣裔二十九辈噶迪忍耶门宦先太祖师华哲阿布董拉希门下,与大拱北祁静一师祖同光阴,教众称他是"一位隐藏的外力"。他生前收留培育了古清源、张清传两位弟子。古清源太爷,继先贤之后执掌教门,他收有七位弟子,先后归真,均葬于拱北墓亭两侧,后世延续守护拱北者,有马二哥、马阿不都、马麻尼、张宋的给(现仍在拱北)。
民族宗教正常活动得到恢复后,拱北管委会成员喇国仁等,共同协商一致,请示政府主管部门同意,聘请了东乡县石峡口拱北出家人汪生芳出任莫尼沟拱北的当家人,主持教门,管理拱北,他收有弟子二人,他勤学苦修,决心继承先贤不断地香烟。
(五)拱北清规
现任当家人汪生芳,年富力强,经学渊博,掌教以来,一直遵循大拱北先辈太爷们制订的清规,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团结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牢记把正常的宗教活动置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之内,清心寡欲,克已复礼,引导满拉学习经学与哲理,学习文化知识与时事政策,要求他们不仅要做一个合格的宗教职业者,而且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公民。他言传身教,使满拉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拱北内外环境,勤打扫,勤整理,经常保持着整洁。造林季节,他与满拉一起植树绿化,现已栽植白杨树500多株,榆树500多株,松树300株,还有杏树等,同时,保育了原有的6棵核桃树。
(六)出家人的生活来源
拱北上的出家人,历代都在宅旁土地上勤苦耕耘,自食其果,自恢复活动场所,他们既无地耕,又无其他条件,年复一年,依靠先贤纪期举行祷会活动时教众捐赠的海的牙维持生活。
附:莫尼沟拱北外貌、墓庐、老虎洞照片。
注:莫尼沟拱北的情况,为其管委会及主要成员喇国仁、汪生芳、大拱北当家人杨世俊(州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当地部分穆民所提供。   1996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夏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临夏县文史资料〈第四辑〉》公元1998年7月印)

·古家拱北历史简介
古家拱北是古清源、张清传两位先贤的墓庐所在地,原址位于临夏西郊红水河旁,原有面积为十八亩,即今红园动物园所在地。
古清源、张清传是莫泥沟先贤的两位受业弟子;古清源是外乡人,生前遵师命来河州城西红水河旁觅僻静之地,修心养性,苦干而麦力,成就了功课,他亡于清乾隆年间古历三月二十三日,享年八十一岁。他生前收有七位弟子,先后去世,均葬于古家拱北墓亭两侧。
张清传是本地人,生前与古清源同侍先贤漠泥沟太爷,虔诚教门,忠贞不贰,侍奉先贤数年如一日,备极勤谨。先贤归真后,他们二人亲做善事,沐浴包裹,安葬先贤,并遵遗言,张清传离乡到宁夏固原地方干而麦力,传播嘎迪忍耶教门。因为他以慈善为怀,德高望重,去世后,当地穆斯林给他修建了墓庐、房舍,称之为"爸爸坟",清代固原地区发生兵灾变乱,"爸爸坟"受到践踏,当地官府采取保护措施,派人看守,并制做了一面保护旗,插在拱北门上,号召众人保护。后张清传家族闻讯,搬骨还乡,与古清源同葬一处,一墓两穴;实践了先贤漠泥沟太爷临终遗言,他师兄弟二人,百年后相遇在墓穴之中。
古清源太爷逝世后,众穆民因感其德泽,修建墓亭并后继人看守住宿的房舍庭院,以供后人举行宗教活动之需。墓庐庭堂,颇具规模。不幸在民国十七年惨遭国民军炮火轰击,全部焚毁。战乱平息后,众信徒又重建了拱北,庭院依旧。当时由大拱北派人看管,到一九三一年以后由张清传太爷的家族看守。到五八年反封建特权运动中,被迫回家务农;十年动乱中重建的拱北庭院又拆毁。原地基红园占用。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策方针,重放光芒,改革开放,国家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泽及万民,正常的宗教活动得以按期举行,众穆民心情舒畅,衷心维护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在国家兴盛万众欢庆的大好形势下,漠泥沟拱北管委会成员喇国仁等向省、州、市主管部门多次提出申诉,要求落实古家拱北的原址,以便重建。到一九九O年经州市政府研究,原址既被红园占用,决定在前面文化局院内空地另划给拱北2.5亩地,准许另建拱北。遵照政府的决定,管委会成员们立即筹划,甘、青两省信徒们虔诚资助。重建工程开始,大拱北百岁老人杨世俊当家人,送来牛羊面粉等支持修建,台子拱北当家人马世忠,城角老拱北当家人穆世森对工地设备方面大力支持,马世忠教长不辞劳苦,带病亲临工地指导。大拱北年大出家人马世禄、马全芳、马灵芳等每日来工地指导,还有大拱北门宦系统二十一个拱北在精神物质方面不断支援,终于将以墓亭、诵经殿为主体的古家拱北重建完成。满足了群众在纪念日期举行宗教活动的需要。
墓亭和诵经殿的建造结构,整体砖木构成,画栋雕梁,廊檐飞椽,描岭花嵌加彩斗,木砖雕塑工艺,花绘多样,姿态悬昂,具有伊斯兰古典建筑的风格特点。墓亭门前上悬"守一保元"匾文一付,两侧对联是"性海清涵万里天,命浪光照千江月"。
古张两位先贤的墓庐,--古家拱北仍屹立于众拱北之群;此次重建共耗资十八万多元,历时三年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圣教之清真,嘎迪忍耶道统之奥秘,具显于两贤尸骨从红园动物园的原址搬迁於重建新址的过程中。
一九九O年二月,天寒地冻,朔风凛冽,管委会成员同众信徒耐着严寒,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人马克廉,王文智亲临现场指导下,掘开原址坟墓,从东西二穴中搬出古张二位先贤尸骨,完整如初,从新包裹,迁葬于新划重建的墓庐中,仍是一墓两穴,西穴古清源东穴张清传。安葬完毕时又证实了他们的先师漠泥沟太爷遗嘱,他们兄弟二人在百年后又相遇了。古太爷的七位贤弟子的尸骨也从园内原址,完整地搬出,迁葬于新建古家拱北墓亭西侧。
噫!哲人其萎,瞻仰有方,从此,香烟最威,各地穆斯林前来朝向者络绎於途,每逢古历三月二十三日、十二月十七日,古张二位太爷纪念日期,更加肃穆隆重,群情激昂;在满足了宗教活动的需要时,异口同声,共道社会主义好。
拱北建成后,因无出家人,无人主持教务活动,经管委会负责人喇国仁、马应寿、米万云、祁哈三、马哈给研究商定,于一九九四年八月在大拱北召开的全省教友代表座谈会上把古家拱北教务、事务、房屋财产列举清单上缴现金壹万零捌佰元,木材叁立方米,面粉肆佰斤,移交给大拱北当家人杨世俊老太爷掌管。(漠泥沟拱北管委会印制《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漠泥沟拱北历史和现状简介》[内部资料 ]一九九六年元月五日印)









阿帕克霍加
       ··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
             《喀什市文史资料》
阿帕克霍加墓座落在喀什市区东北郊5公里处的乃则尔巴格乡艾孜热特村。该墓始建于公元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即所谓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人的后裔)之陵墓。因墓主为伊斯兰教依善宗在喀什的"白山派"(亦称"伊西克亚"或"白帽派")首领阿帕克霍加而得名。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此墓,还葬有清朝乾隆皇帝的"香妃",因此在新疆的汉族群众中又称其为"香妃墓"。
    阿帕克霍加墓是一个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占地约30亩(合2万平方米)。陵园正门朝南,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园,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教经堂、主墓室(拱伯孜)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正门之前地势开阔平坦,四周古杨参天,荫翳蔽日。平场东侧是陵园管理处,设有来宾接待厅;西侧是一个蓄满清水占地约半亩的水池,这是伊斯兰宗教建筑旁必不可少的设置。正门不大,却十分华丽。门楼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以蓝底白花琉璃砖。跨进门楼,与门楼西墙紧连的是一座小型清真寺,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后有祈祷室,供附近教徒日常做礼拜之用。陵园内西部用栅墙围隔的院落里,则又有一个大型礼拜寺(维吾尔族群众又称其为"加满",即供节日盛典做礼拜的清真寺),每逢星期五(即伊斯兰教居玛日)和宗教节日,喀什市及附近各县的穆斯林们便云集于此,在朝拜[应为“朝谒”]阿帕克霍加墓之前,先在此进行大视模礼拜仪式。陵园内正北有一穹窿顶的庞大建筑物--教经堂,是当年阿帕克霍加与其父讲经习典之所,经堂园顶中空,自成一组,在造型上又为主墓室起着陪衬作用。
    作为陵园主体建筑的主墓室座北朝南座落在陵园东部,维吾尔语称之为"拱伯孜"(即圆顶中空的建筑),建筑高度艺术,造型精美壮观,不愧为整个建筑群之冠:其四周呈长方形,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四周各立一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塔楼底大顶细,底圆直径达3.5米左右;游人可沿内部螺旋形砖梯登上建筑物顶部;四个塔楼顶上又各有一座精雕细琢的圆筒形“召唤楼",楼顶又各有一铁柱高擎着的一弯新月。主墓室通高26米多,四周墙壁自下至上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饰,有的还配有阿拉伯文古代警句。墓顶中央是个半球形巨大穹窿,圆拱直径达17米,其顶部亦有一筒形小楼和一弯新月。这四楼一拱和五弯月牙参错怀抱,不仅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意态和谐,而且气势也格外峻拔庄严。
    墓门朝南,墓室内高敞明亮。正中离地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坟包,以伊斯兰教墓券特有格式砌就,一律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光洁可鉴。按其传统,高大者为男坟,小巧者为女坟。根据本地普遍传说,这里埋葬着阿帕克霍加家族的五代七十二人,现在实际只有五十八个坟包。
    墓室内该家族的第一个埋藏者,其实是古代中亚撒玛尔罕一带著名的伊斯兰教依善宗大师玛赫吐木·艾扎木的孙子--伊斯兰教依善宗大大学者、传教士阿吉·买合买提·玉素甫霍加("霍加",即"圣人后裔"之谓,汉文史料亦译作"和卓")。玉素甫霍加十七世纪初来到喀什噶尔传播依善宗教义,娶喀什祖莱罕·毕克木为妻。后迁居哈密,因不能展已所学不得已又返回喀什。此后,由于坚持不懈的宗教活动,宗教学识渊博的玉素甫霍加在喀什噶尔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和相当的群众基础,成为喀什噶尔的宗教首领,为此遭到叶尔羌汗国(首府在今莎车,喀什噶尔为汗国陪都)官方教派依善宗伊沙克·瓦力家族的敌视。1640年,玉素甫霍加病死,其子依达也提拉接手其父在喀什噶尔的教权,将其父隆重地安葬在今阿帕克霍加墓址。
    依达也提拉生于哈密而长于喀什噶尔,自小受父熏陶而精通伊斯兰教依善教义。(略)。
1678年依达也提拉在北疆准噶尔蒙古汗国的支持下夺取了叶尔羌汗国的政权,在喀什噶尔与叶尔羌建立了天山以南第一个政教合一的"霍加政权",他自为国王。从此依达也提拉接受准噶尔汗国为他命名的"阿帕克霍加"(即圣人后裔之首领)的封号,同时又自称"艾孜热特赛依提"(即圣裔贵胄)。1695年阿帕克霍加死,被葬于其父墓旁。玉素甫霍加原先那座尚属简朴的墓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历经上百年才达到今日这种宏大壮丽的形制。此墓本当以玉素甫霍加之名命名,只因阿帕克霍加在当时宗教界的地位及担任过世俗政权统治者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反而使阿帕克霍加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比其父更高声望,因此该墓才冠以阿帕克霍加之名而流传至今。
    (略)。阿帕克霍加墓作为今新疆最大的"圣人"(应称“贤人”——编注)麻扎在穆斯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广泛团结新疆维吾尔民众,笼络伊斯兰宗教上层人士,1760年清乾隆皇帝曾专下谕旨对阿帕克霍加墓的管理作出规定:"喀什噶尔所有从前旧和卓木(即霍加)等坟墓,可派人看守,禁止樵污秽,其应行修缮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矜恤之仁。”(见《清高宗实录》)解放前,陵墓曾遭当地旧政权官吏的严重破坏,原墓前乾隆钦赐的匾额和墓顶上纯金镀就的月牙(约重50两)均被窃去,整个陵墓也残破不堪。
为了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解放后政府曾多次拨款对阿帕克霍加墓加以维护和整修,使这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群焕然一新,成为喀什噶尔一大游览胜地。 (喀什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喀什市文史资料第<6辑>》  1991年9月出版)










大理保老师祖
民国史料
··先贤保老师祖墓碑序
先贤姓保氏,讳善、邑禀生。其先翁于前清康熙时从吴藩军至滇,喜苍洱之秀,遂家焉。
先贤生而聪颖,性恬淡,好读书,念时人之失学,乃建帐授徒为己任。壮习天方经典,深得旨趣,顿悟大道。乃入山潜行,久之天机晓畅,学贯天人。以济世之心切,复游尘环,足迹遍天下。相传过洞庭,降伏孽龙,居乡里役神遣电,灵异奇迹不可胜纪。如所遗祈雨大纛、铜牌等物是其最著者也。年九旬复住清碧溪黑龙潭,结庐静养,胸次悠然,活泼忘机。至乾隆四十三年归真,时人悼之,葬于玉局峰祖茔之侧。余生也晚,于先贤之芳行遗迹,仅就父老相传略举数端,勒诸贞珉,藉以流传后世。使不从而表彰之,与蔓草荒烟囗而俱寂,良可憾之!是为序。
昆明后学马仲良敬书并立石
大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冬月上浣 谷旦。
(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版2001年7月第1版)




   当代资料
··保老师祖及羊肝色石碾事迹简介
保老师祖姓保名善字真人,乃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对阿文和波斯文造诣很深。一生修身养性虔诚于伊斯兰主道事业。清乾隆年间,不辞辛劳,长途跋涉,经四川徒步来到云南大理。他看到大理山清水秀,风景幽美,人民忠厚纯朴,以为此乃设学传教之佳所,于是决心留住西门清真古寺内,设学传教,为苍洱地区悉心培养人才。师祖深得我回民爱戴和敬仰,故无论老幼皆尊呼师祖老爸爸。当时,他在省内外均享有盛名。世代先辈曾有许多关于师祖的传说:师祖常到苍山顶黑龙潭坐静,能降龙伏虎,曾把大黑龙牵回清真寺内,拴在树上,有见之人,是一条黑牛。师祖也常到清碧溪在石洞内坐静,洞内有石床一张,至今犹存。师祖还有遣神之功,一夜之间便使神从甘肃把民间用来碾粮食的重达数百斤的羊肝色石碾搬到古寺大殿台阶前面,至今仍摆着供人观赏。寺外有“一步两眼井”,有“石枷”一个,现已不复存在。西门古寺尽管年代久远,但礼拜堂内很少有灰尘,蜘蛛不结网,飞鸟不栖宿。
其后,师祖又在苍山玉局峰之麓办学,有校舍数十间,建有礼拜堂,学生较多,系来自省内外各地。因年代久远,遗址已成废墟,建国前夕,尚可辨认,今则不复存留矣。
师祖归真年代不详,安葬于玉局峰之麓礼拜堂之东边,即有名的师祖坟。由于经过多次动乱,坟石已被人盗走,但每年开斋节日,不少阿訇、学者、回民老幼仍常到师祖坟瞻仰颂经悼念,至今不绝。
以上是根据马开泰老五梭(时年已八十有三岁)以及其他教亲提供的资料,由教胞马治国整理而成。
大理西东北门清真寺管理委员会  
承教胞马兰珍捐资刻石      一九九一年斋月 立
(舒春 贺苑著《保老师祖及两通碑文》,载甘肃临夏《民族报晚刊》2002年12 月23日)


··保老师祖及两通碑文
        舒春   贺苑
清朝初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政通人和,河州伊斯兰教界人才济济,奠定了河州的中国伊斯兰教中心地位。很多河州的伊斯兰教大师走向全国各地,倡道扬善,留下了美名。在这众多伊斯兰大师中,有一位宗教大师近300年来为云南回族人民所仰慕,却为其家乡河州人民所知之不多,他就是被誉为“保老师祖老巴巴”的保善。
保善(1689——1778),字真人,河州人。通晓阿语、汉语、波斯语典籍,曾入仕途,为邑禀生,后静心伊斯兰教,“乃入山潜行,久之天机晓畅,学贯天人。”“以济世之心切,复游尘环,足迹遍天下”“灵异奇迹不可胜纪。”功德昭然,世人仰慕。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归真,葬于云南大理玉局峰(苍山十九峰之一)。
后人于民国十四年和1991年先后在大理西门清真寺(又称大理西东北门清真寺)立碑,记述了先贤保善的懿行。现辑录两碑文于后,供有志于研究地方史者参考。
第一通碑碑文:先贤保老师祖墓碑序(略)
第二通碑碑文:保老师祖及羊肝色石碾事迹简介(略)
(甘肃临夏《民族报晚刊》2002年12 月23日)


··保善
保善(1689-1778年)民间尊称为“保老师祖老巴巴”,不呼其名。“先贤生而聪颖,性恬淡,好读书。”年青时曾入仕途,为“邑廪生”。嗣因“念时人之失学”,遂隐居精研教义,“以建帐授徒为己任,壮习天方经典,深得旨趣,顿悟大道,乃入山潜行”。他在许多地方开过阿文“大学”,门徒遍布三迤,德行皆为世人所尊仰,他的教学法和对教法的判断,皆为各地教长所师崇,至今尚奉为圭臬。八十多岁时,隐居于大理清碧溪,结庐而居,谢绝尘事,专攻斋拜功课。“至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归真,时人悼之,葬于玉局峰(苍山十九峰之一)祖茔之侧”。 (见《大理回族与伊斯兰教》载云南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一)》 1985年8月第1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19 11:16 , Processed in 0.0396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