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卧哩感应] 玉门吾艾斯巴巴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4-10-20 17:23: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玉门吾艾斯巴巴
明代史料
··《西域土地人物略》
佚名
嘉峪关西八十里为大草滩(其北广而多草)。滩西四十里为回回墓 (以地有回回三大冢,故名。迤北为钵和寺,寺西五十里为柴城儿)。墓西二十里为扇马城(中有二水北流)。 ( 陈高华编《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8月第1版)

··《西域行程记》
陈诚
(明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八日,晴。早起向西行,南北皆山。约行七十里,地名回回墓,有水草处安营。 (陈高华编《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8月第1版,杨建新编注《古西行纪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6月第1版)

··《哈密分壤》
    郭绅
自肃州城西七十里至嘉峪关,嘉峪关西七十里至大草滩,番达千户哈剌那孩等住牧,自此分一路。由此而西,西有大钵和寺都指挥佥阿他儿等族,又有柴城儿、帖木儿等族住牧。大草滩西七十里,至回回墓 ,指挥哈六等族住牧。十里至一骟马城,指挥总失加等族住牧。(陈高华编《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8月第1版)

··《进哈密事宜疏·吐鲁番夷情》
      桂萼
    自摆牙郎(即)为国之后,回回遂与吐鲁番合谋,战(占?)据哈密城,畏兀、哈剌灰二种,俱逃来肃州(略)。罕东、赤斤等卫番达,各住居沙州、瓜州、苦谷、扇马城、回回墓等地方,前时甚富庶,赖为中国藩篱。(陈高华编《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8月第1版)

··《明史》
   张廷玉等
明初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沙州诸卫,给之金牌,令岁以马易茶,谓之差发。沙州、赤斤隶肃州,余悉隶西宁。时甘州西南尽皆番族,受边臣羁络,惟北面防寇。后诸卫尽亡,亦不剌据青海,土鲁番复据哈密,逼处关外。诸卫迁徙之众又环列甘肃肘腋,犷悍难驯。于是河西外防大寇,内防诸番,兵事日亟。
  赤斤蒙古卫。出嘉峪关西行二十里曰大草滩,又三十里曰黑山儿,又七十里曰回回墓,墓西四十里曰骟马城,并设墩台,置卒。城西八十里即赤斤蒙古。汉敦煌郡地,晋属晋昌郡,唐属瓜州,元如之,属沙州路。
洪武十三年,都督濮英西讨,次白城,获蒙古平章忽都帖木儿。进至赤斤站,获豳王亦怜真及其部曲千四百人,金印一。师还,复为蒙古部人所据。
永乐二年九月,有塔力尼者,自称丞相苦术子。率所部男妇五百余人,自哈剌脱之地来归。诏设赤斤蒙古所,以塔力尼为千户,赐诰印、彩币、袭衣。(见张廷玉等《明史·列传第二百十八 西域二西番诸卫(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番族诸卫) 》)

·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二十五年兼贡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各二匹及镔铁刀剑、甲胄诸物。而其国中回回又自驱马抵凉州互市。帝不许,令赴京鬻之。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是居甘肃者尚多,诏守臣悉遣之,于是归撒马儿罕者千二百余人。(张廷玉等《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  西域四》)


清代史料
··《秦边纪略》
   梁份
··扇马城,在肃州西,嘉峪关外。回回墓在其东,赤金城在其西,固西域之大道,番族所居也。自弃三卫,城遂倾颓,乃筑墩台,嘉峪分兵候望焉,明制也。有二水贯城西流,夷人往来必宿于此。今乌斯藏之爪牙据为营窟矣。扇马城①,俗称扇马营,在肃西二百三十里,嘉峪关西一百六十里。城东四十里有回回三②大冢。赤金卫在西八十里,旧为番族牙兰部所居。自土鲁番乱,牙兰部内附,安插于金塔寺,为筑城置戍,守嘹(“口”字边改为“目”字边)③于扇马城。今达赖喇嘛部落王建儿、绰力④兔合首气于此住牧焉。
   [校勘]
①灰、古本脱“扇马城”
    ②半、关本误“三”为“堡”,据四、灰、古、今本改
    ③四本误“嘹” (“口”字边改为“目”字边)为“参”,灰本误为“燎”。
    ④灰本脱“部落”,四本误“力”为“刀”。
( [清]梁份著 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四·肃州卫·肃州近疆》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5月第1版)

··嘉峪关至赤金路程
     嘉峪关外西二十里大草滩。三十里黑山几,七十里回回墓。四十里扇马城。三十里三颗树。五十里至赤金城。
    或由大草滩北而西经大钵和寺,七十里亦至回回墓。( [清]梁份著 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六》 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5月第1版)

··《万里行程记》
   祁韵士
余以乙丑(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编注)二月二十八日自京师启行,阅时六月,至七月十七日始抵伊江。……由双井西行,五十里至惠回堡。自此而西,回民比屋皆是,逆旅投宿,必询明始可卸装,否则一切未便也。(《西征续录》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杨建新编注《古西行纪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第1版)


··《东归日记》
方士淦
道光戊子(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编注)三月十五日未时,自伊犁惠远城起身。(略)(五月十三日)住惠回堡,有城,树木好。(《西征续录》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杨建新编注《古西行纪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第1版)

··《荷戈纪程》
林则徐  
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编注)七月初六日壬子,晴。巳亥出西安城。(略)(九月初八日)又二十里惠回堡,有堡城,乃乾隆年间官建,驻千总一员,兵一百名。此处有林木、水泉,颇为关外所罕。(《西征续录》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杨建新编注《古西行纪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第1版)

··《莎车行记》
倭仁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编注)正月二十日,挈眷赴叶尔羌帮办之任。……(四月十四日)(略)惠回堡宿,(五十里入玉门界)。(《西征续录》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杨建新编注《古西行纪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第1版)


··《西征续录》
方希孟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编注)(三月)(初一日)又四十五里至惠回堡,番人沿南山而居,皆羌种,革履韦鞲(左边为韦字边),背枪挟弓矢弹飞鸟无不 中。堡内外皆回民,行台在西坡上,宽敞整洁。(《西征续录》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抚新日记》
袁大化
宣统三年(1911年——编注)(四月)(初九日)八里惠回堡,居民廿余家,黄草白沙中忽见绿树数行。堡南二里有惠泉,流经村中,清澈甘美,灌田三十里,耕作百余户。(《西征续录》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西行日记》
冯焌光
    光绪丁丑(即光绪三年,1877年——编注)(九月)二十六日戊寅,晴。巳刻考轩至,遂偕行入玉门界。途中时见猛兽,狼尤多。三十里红山子。二十里惠回堡,人家二十余户。(杨建新编注《古西行纪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6月第1版)
                 

民国史料
··《新疆游记》
谢晓钟
(1917年)二月十二日晴,上午六时发惠回驿。仍行戈壁培土娄起伏。盘旋登降。御者呼为九沟十八坡。( 谢晓钟 《新疆游记·甘肃道里及政治》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第1版)

··西域先贤无爱氏师之墓
先贤与盖师挽尕师三位奉穆圣命报明唐皇来华盖师至猩猩峡归[真]
东鲁兖部寄籍淮安江苏补用知县崴贡生王青选敬献
中华民国四年仲春月立
(以上碑文,于2004年抄录于吾艾斯拱北内现存石碑)

··永志不忘
今奉公西来劝告汉回各族亲善。至肃州,闻嘉峪关外惠回堡有先贤无爱思之墓。闻讯后,于阳历五月三日,与马旅长子庄、秦参谋长省三乘汽车来游,查戡清晰。前有清真寺并回教坟地一处,现已平去矣。余询问当地住户,回人马云者言:“此地现在萧砚田手”。即与萧交涉买回,奈伊分文不取,使伊甥张锡岐及马云之甥马致善二人于六月八日将契约交来。约上系光绪八年经玉门县官卖给程姓者钱五仟文整。余将约收交肃州清真寺管业,嘱寺内立碑道谢萧姓。先贤于我国有功,政府通令全国军民人等保护古迹。故立此碑,永志不忘云耳!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回部全权总代表  李公谨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立
(以上碑文,于2004年抄录于吾艾斯拱北内现存石碑)


  当代资料
··吾艾斯墓
《甘肃古迹名胜辞典》
吾艾斯墓 位于玉门市清泉乡中沟村一队,地处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明代即称之为回回墓,清时称惠回堡。(略)盖斯、吾艾斯和宛葛士3位使臣赴中国传教,因长途跋涉,生活艰辛,水土不服,盖斯病逝于猩猩峡(今安西境)吾艾斯病逝于惠回堡,葬于此。原墓地有大殿、长廊等古建筑,毁于清同治兵燹。民国期间重建,为直筒式圆顶琉璃瓦建筑,占地约1300平方米。现存石碑,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回部总代表李公谨所立。现有阿拉伯式建筑、突兀雄浑,是由省内外信仰伊斯兰教群众自愿捐资新建,占地800平方米。每年圣纪,瞻仰者络绎不绝。1989年玉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再增面积2000平方米.(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甘肃古迹名胜辞典》 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年5月第1版)。

··惠回堡吾艾斯墓 (节录)
  赵蔚祖       
沿河西走廊,顺古丝绸之路,西出天下雄关嘉峪 关,在玉门市清泉乡中沟村(旧称惠回堡,解放初更名新民堡),座落着一处阿拉伯式建筑——阿拉伯著名传教士、伊斯兰先贤吾艾斯墓(旧称惠回堡古墓、回回墓,亦称拱北)。
    吾艾斯墓总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前院为绿化区,面积1500平方米,院内苹果、梨、杏、杨,枝繁叶茂,植花种草,风景秀丽。中院有主体建筑阿拉伯拱顶墓室,顶高15米,面积20平方米,前殿面积50平方米。西有礼拜殿,面积50平方米,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造型美观,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后院为住宿地,设有接待室、宿舍等,面积200平方米。墓前,甘新公路似一条巨龙横卧东西。墓旁,一股股甘泉由石缝中涓涓淌出,汇聚成一条小溪。四周,田连阡陌,溢金流彩。举目远眺,祁连雪峰银光闪闪。
    吾艾斯墓在历史上几经沧桑,曾屡建屡焚,解放前夕仅存一座土冢古墓。1985年,东乡县建筑公司耗资3.8万元,修筑了阿拉伯式拱顶墓室。1986年,玉门穆斯林自筹1.5万元,修建了墓室前殿。市政府投资5000元,修建了接待室。1990年,市政府投资8700元,购买拱北四周3亩土地,修建了围墙。1991年,兰州、临夏、广河等地穆斯林集资2.2万元,新修了礼拜殿。多方资助,几兴土木,吾艾斯墓尚有如今规模。
惠回堡,是肃州(今酒泉)至敦煌的十八马站之一,曾住有数十户回民。除拱北外,还有一座清真寺,一处回族公墓。一些途经此地的中外穆斯林及游客,亦来拱北瞻仰,自明清以来,慕名前来的达官显贵留下的墨迹有些至今犹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李公谨、军政部长白崇禧、骑五军军长马呈祥、三十六师师长马仲英等在此也都留有足迹。拱北现存碑记:“民国二十六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回部总代表李公谨执言:先贤于我国有功,政府通令全国军民人等保护古迹,故悬[立]此碑永志不忘云耳。”
解放前,吾艾斯墓由周克礼、马进仁等3户临夏回民义务看守。1958年,周克礼、马进仁等3户回民迁居新疆伊犁。1962年,有位东乡族老人(女)出于善念,悄悄的看守过一段时间。“文革”期间,拱北曾遭到破坏,一些碑、匾失踪。1970年夏季,新疆哈密“肃州坊”清真寺和“陕西坊”清真寺出于虔诚的信仰,派人来迁拱北,因意见不一故未迁成。1980年9月,一位名叫马星阁的老人(时年76岁),从临夏“出家”来此干“尔曼里”(祈祷),求得“脱离”(饶恕)。随着他的到来,拱北也逐渐旺盛起来,圣纪(穆罕默德生日)活动一年比一年隆重。每年在拱北参加圣纪聚会的多达五、六百人,他们主要来自3省(新疆、甘肃、青海)、7市(玉门、酒泉、嘉峪关、临夏、兰州、西宁、哈密)。甘肃省政协委员马国泰教主、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龙二师傅及临近省、市的阿訇、教长、教主、毛拉等宗教界知名人士曾先后来此瞻仰、参加纪念活动并题词留念或赠送匾额旗幛。
惠回堡拱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据考,早在伊斯兰教创建初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照穆圣“你们寻求知识吧,即使远在中国”的教导,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顺着海上丝瓷香料之道,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阿位伯优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精美的丝绸、瓷器传入西亚,并介绍给欧洲。他们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些人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死后埋葬在中国,成为殉教者,吾艾斯就是其中一位。
    唐贞观年间,阿拉伯传教士盖斯(即盖思、该思)、吾艾思(吴哀斯、吴哀思、吴艾思、外斯)、噶斯(噶心、罕戈士、干葛士、郭斯、万尕斯、艾比·宛葛素)等3人,奉穆罕默德之命,致书唐朝,经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途中因水土不服,至猩猩峡,盖思病故,至惠回堡,吾艾思病故,唯噶斯一人到中原,完成了使命,后病逝于广州。这一情节和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第二章第一节“关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唐代传入说”相吻合。现拱北内幸存的三块民国时期的墓碑上也有类似的记载。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地图记载,在赤斤蒙古卫以东,骟马城东南,嘉峪关以西,标有回回墓。公元1436~1506年(正统元年至正德元年)地图亦有记载。据陕西通志馆印《秦边纪略》载:“骟马城俗称骟马营在肃西230里嘉峪关西160里城东40里有回回堡大冢”。又载:“骟马城在肃西嘉峪关外回回墓在其东赤金城在其西”。《重修肃州新志》肃州四云:“回回墓墩在关西离城一百八十里因此处有回回三大冢故名”(注:关西指嘉峪关西)。《嘉峪关市志》墩台记载:“明朝嘉靖八年添筑的骟马城、上柏杨、下柏杨、回回墓、红泉等五座墩台,都分布于关西北方为当时必经之路的沿线。”以上地图、史籍、书刊记载回回墓地理位置与今吾艾斯墓现址皆相符。
1990年8月,玉门市人民政府把新民堡回回墓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本文撰写过程中,王玉文、吴周卿同志提供参考资料,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特致谢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玉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玉门文史资料<第一辑> 》 1982年7月版)

··《嘉峪关市志》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添筑的骟马城、上柏杨、下柏杨、回回墓、红泉等5座墩台,都分布于关西北方。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增筑的榆树泉、三条沟、火烧沟和古墩儿4座墩台,则是防范榆树泉山口的一线。(《嘉峪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峪关市志·第十八编 文物古迹 旅游·五、墩台》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第1版)

         ··玉门文物古迹漫谈(节录)
    张怀德
古城堡在玉门境内留存的不多,有一些已风化为几截残垣断墙,其轮廓依稀可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骟马城、西域城、上下回庄、惠回堡城等几处。诸如历史上很有名的赤金古城(汉玉门县地、延寿县地、明赤斤蒙古卫地)、靖逆卫古城(今玉门镇)今天都早已不复存在。其它如塔儿湾城、花海西沙窝古城、昌马堡城、报恩寺庙群、梁子沟屯庄、黄闸湾八墩城等,有的只剩一些土堆,几截残墙;有的只是一处什么也看不出的遗址。当然,这内中原因,历史的岁月风化是主要的,而人为破坏的因素也不能排除。在这些古城中,有的属于汉代,有的属于清代所建。既然在《肃州志》和《玉门县志》(清代版本)中有其记述,那么它在当时肯定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如在《肃州志》中这样描述惠回堡古城:“雍正五年建城,系靖逆通判黄汝镜建。城墙高约十丈,周围计二百丈,合一里二分零。开东门,有城楼一座,堡内设千总公署,驻防千总一员。城东有演武厅,堡内有防兵营房二百间……”为记述当时这座城堡及其战略要地的壮观场面,清诗人汪漋曾作《惠回堡》诗一首:
地启边关第一程,敦煌从此赋西征。荒原犹指番回冢,化宇今屯甲骑营。
山拥晓烟村店集,风吹沙径野泉清。升平万里游踪远,车马辚辚过堡城。(政协甘肃省玉门市委员会《玉门文史资料<第4辑> 》 1999年12月)

(原载述而主编《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19 23:26 , Processed in 0.0393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