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族的形成历史及其族群现状

[复制链接]

275

主题

3

听众

9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09-5-18 03:29: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回族,在中国境内形成较晚,却成为一个散居全国各地,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据1990年统计,人口已逾860万。(3)回族这一族群的形成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而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历史足迹。

         盛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特使来到唐都长安,两国正式建交。(4)这当然不是第一批到达中国的阿拉伯人,但自此以后,大批使节、商人、学者等源源不断的由这条著名的西北路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安式之乱时唐朝“亦用其兵,以收两都。”(5)自此不少穆斯林士兵留居中国。与此同时,大量善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通过东南沿海上被誉为“香料之路”的商业通道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经商定居。于是,伊斯兰教就以海陆两道传入中国,使得西域和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成为回族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也就有了中国的第一清真寺--座落于广州市的怀圣寺,是奉先知穆罕默德之命,于公元662年左右来华传教的先贤赛义德?宛葛斯所建。(6)
这一时期,阿拉伯世界正处于穆罕默德及随后的四大哈里发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统一阿拉伯半岛并逐渐向外扩张建立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的时期。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儒道二元合一凝固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渐渐融合佛家的色彩,并最终使儒释道三元合一的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以超验的绝对价值和终极真理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借助阿拉伯帝国极强的向外扩张力与高度发达、自我张扬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产生了碰撞,并开始了彼此的交流与磨合。也即开始了回族族群物质与精神的形成之源。如果说正是因为这一时期众多的阿拉伯穆斯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使这一族群的产生有了初源,这可以说是回族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亦可见,回族即不是华夏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也非纯粹的外来民族。

        回族形成史上的第二次移民潮则是紧随于十三世纪初蒙古人于漠北高原的崛起。成吉思汗西征,从西亚、中亚一带带回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突厥语的各族人,这些人成为了回族先民的主体部分。他们有的落居中原,有的组成“西域亲军”随蒙军征战,成为“探马赤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战后屯戍,使大批穆斯林向全国各地散居,与原来就定居内地的穆斯林融合,并与当地汉、维、蒙等族通婚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7)宪宗蒙哥二年(公元1252年)的“壬子籍户”和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颁布的《户口条画》进一步明确占籍的回回人为“回回户”。(8)但这一时期的“回回”是对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统称,但除西域的突厥民族外的“回回”应该指的是今天的回族。无论如何,随着“元时回回遍天下”(9)的记载,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元时已经形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275

主题

3

听众

9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21
发表于 2009-5-18 03:30:45 |只看该作者
         这一时期最要的莫过于形成了中国回族除西北外的第二大聚居地--云南。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兀良合台率蒙古和西域亲军十万人南下平大理国,(10)是回回人大批入居云南之开端。此后不断有回回军人入滇,或征战或农垦或从事军器制造,亦有一些回回上层人物入滇为官。最著名的莫过于云南首任行省长官赛典赤?瞻思丁。由赛典赤家族繁衍而来的“纳、哈、沙、赛”等大姓回族世家,使云南回族混有阿拉伯圣裔的血统。身为穆罕默德三十一世孙的赛典赤?瞻思丁在滇云广传儒学的同时,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清真寺,(11)也给滇系回族留下了中文与阿拉伯文并重的教学并重的教学传统。

       明朝是回族历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时代。朱元璋起兵成功,建新都于南京,不仅留下了“十回保朱”的记载,亦将大批回族将士带至江南。南京现在还留有当年常遇春府第所在的常府街和兰玉府第所在的兰家庄的街名。(12)随后三十万明军平定云南,沐英助理滇事,随其入滇的大批江南回族定居云南,成为内地移民云南的又一次高潮。在这股回族“南流”中亦有自元代以来西域回族先民内附之浪潮经久不衰,直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330年),吐鲁番再据哈密,明廷与西域交通中断,闭关绝贡,西域回族先民附籍中原才转入低潮。(13)此时期亦有因移民垦荒、发遣流放、经商谋生等原因,回族逆“南流”而上散居西北、内蒙及东北等地。统观明代,回族呈现出一种较大规模的全国范围内的移民状况,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边疆屯垦的需要,因而也就形成了回族历史上的第三次移民大潮。

        这一时期最为独特的是回族又一新鲜族源的加入:菲律宾苏禄东王后裔形成的山东德州北营回族村落。明永乐十五年八月(公元1417年),大约是在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菲律宾苏禄东王、峒王妻、和西王率领340余人的庞大外交使团访问明王朝,这是明朝接待的规模较大的一个外交使团。当年八月底,苏禄东王率群臣回国,行至山东济南府德州卫时,东王病逝葬于德州,明成祖以东王长子都麻含袭父位率群臣回国,另两子安都鲁和温哈喇及王妃葛木宁并仆从10人留德州为东王守木墓。自此后德州北营渐渐衍出的温安二姓回族,即为两位王子的后裔。至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廷同意温安二姓后裔入籍德州,标志着这支有着菲律宾苏禄人血统的穆斯林群体已在法律上成为中国编民。(14)
清朝是回族艰难困厄的发展时期。公元1644年,吴三桂开山海关降清,清军逐鹿中原。与明朝“十回保朱”截然不同的是:发起于东北的满清早期就与回族接触较少且开国功臣中几乎没有回族。不仅如此,由于回族对明廷的卓越功勋,使得回族与原明朝统治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一起,对横扫中原的满清铁骑予以了坚决抵抗和沉重打击。于是满清政府对回族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歧视压迫的政策,这是清代一朝自开国以来回族起义就此起彼伏的重要缘由。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以回族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丁国栋为领导的甘州反清起义爆发。(15)乾隆四十六和四十九年(1781及1784年)甘肃地区回族、撒拉族反清起义爆发。(16)咸丰六年(1856)云南各地回民纷纷起义,(17)而将这次反清之势推至顶峰的则是杜文秀反清起义,并在大理建立各民族联合政权,对抗清廷长达十八年。(18)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陕甘回民起义于陕西首举义旗,反清烈火迅速燃遍八百里秦川。(19)但这些起义,均遭满清残酷镇压而失败。尤其是对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遥相呼应对华夏大地形成燎原之势的陕甘回民起义和杜文秀起义,清廷在血腥镇压之后,又施以灭绝人性的屠回灭回政策。更将白彦虎义军余部*出中国远赴俄罗斯。清廷在镇压起义控制全局之后,又将余众中女性充军新疆为奴,成年男子一律处死,未成年男子发配云南,及移民新疆伊犁等地,而使陕甘宁青回族又一次大规模流动,形成回族史上带着深重心灵创伤被迫进行的大范围的移民,这一次是对回族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第四次移民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5

主题

3

听众

9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31
发表于 2009-5-18 03:31:27 |只看该作者
          这一时期最为独特的莫过于东干人的形成。西北回民起义遭到清政府血腥镇压后,陕甘宁青各地起义相继失败。退至新疆境内,联合当地人民继续反清斗争,被清廷视为“顽匪”的白彦虎,在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情况下,率领陕西起义回民余部与推入新疆的甘肃回民起义军将士,带领众多妇孺在阿克苏分成三批从三条路逃往俄罗斯。这些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回族逃难者,一方面要逃避清兵的追杀,一方面还要面对劫匪的抢劫,在1877年异常寒冷的冬天里,翻跃了大雪冰封的雪山,丢下了一路死难者的遗体,于次年四、五月间到达了吉尔吉斯及俄罗斯境内,仅余的6千余人开始了劫后与生的重建家园。(20)也即形成了中亚的东干人--中国回族的首批境外居民。东干人不仅继承了先辈历经磨难后健壮的体质,继承了先辈吃苦耐劳、刚毅执着的精神。同时形成了中国汉语的另一种书面语:用斯拉夫文字书写的东干书面语。(21)

       解放前,国民党统治下的回族并没有被认可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回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进了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四年国内战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与此同时一批在国民党军队政府中任职的回族人,在全国解放前或随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或自云南出境定居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如三十年代在云南创立思普企业局的著名沙甸人白亮诚等50余人于1948年11月从打洛出境定居缅甸。(22)解放初期,因顾虑“镇反”“土改”等运动,亦有大批回族出走东南亚,而今这些移民的后人主要分布于泰国、缅甸、香港、台湾、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这虽然是一次规模较小的移民,但却形成了第二批跨境而居的回族,并使回族的分布范围扩至东南亚。因此亦可称为回族史上的第五次移民潮。

         回族,这一由外来民族留居中国而形成的中国新民族,在经历了历史上五次规模不等又各有特色的移民之后,形成了一个散居于北起黑龙江,南到东南亚,西起中亚帕米尔,东到东海之滨的大民族。一部回族史亦是一部移民史,由此而形成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况使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流散社会”。没有形成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独异语言的回族,在流散生活中唯一的联系纽带便是共同的心理素质。而这一共同心理素质的核心便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融汇而成的回族文化。这两种文化背景及由于流散生活而使回族文化又与其他多种区域亚文化产生的交融与磨合,对这一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19 20:19 , Processed in 0.0541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