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儒学中关于感性与理性的思考

[复制链接]

10

主题

2

听众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09-7-16 17:4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感性与理性

我们对于所接触外界物体都有感觉。人是感性的,即是有情感的。人一来到这个世界,总会周围的一切事事物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感性。天地万物,皆有感于心中。这种能力是人人所有具有的天赋。儒家所说的喜怒哀乐爱欲惧就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深刻的认知。易经说“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对于外界的知识是通过感性而取得的,我们利用天然的感觉功能,以去了解万事万物。古代的圣贤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有深切的感知。而古代的圣贤把自己的感知提升为理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知识首先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然后经过古代圣贤的整理和筛选,升华为理性。而我们从一出生,对于我们的世界只有感性,没有理性的认识。也没有学到一些理性的知识。张三也好,李四也好,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我们对于社会和世界一般却只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无法对事物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具体的来讲面积是我们的道德意识还只是一种感觉,没有认识到其内涵,没有提升到理性的层面。因为从感性到必须有一个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这个提炼的过程我们通过自己来完成,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我们个人的智慧来讲甚至是不可能去完成的。因为我们的智慧很难达到和圣贤相等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从经典中去吸取这种理性。

国学经典所包含道德知识是理性的产物。中国的古人就知道要把感觉理性化了。《易经》说:“望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词下》)观象观法,观鸟兽,都是感性的,取诸身、取诸物,也是感性的。作八卦,则是把感性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归纳提升为理性的知识,目的在于通达于形而上的道和万物的本质。中国人的只是就是从这种思路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形成了很多的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就凝聚在我们的儒家经典里面。而我们中国人如果不学习国学经典的话,也就是等于放弃了几千年以来的形成智慧成果。也就是则无法完成这个由我们自己个体感性知识提升为普遍的理性知识。

如孔子所说的道还是老子所说的道,都是把我们的感性升华了的理性。对于世界万物最高的认识,在中国文化里面就是对于道的认识。道就是理性。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物质的存在是通过感性而判断的,精神的存在就不能不借助于理性判断。

儒家思想以道德为基础。重视感性,同时要求感性有道德的基础。而在感性中道德是无法呈现的,道德必须从理性中来。也就是说,感性必须要通过理性的途径才能到达道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感觉经验是不够的。而国学经典则正是把感性的经验提炼为道德理性的产物。我们一般人的感性知识,还处在没有被理性化的阶段,即是感性还没有提高的理性的层次,道德也就无法清新的呈现在我们的的意识之中。即是我们需要依靠经典的智慧把我们对于世界的感性经验转化为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才会清楚的落实在我们的观念之中。

儒家的道德理性是通过感性而得来。孔子从“心安”来指点仁,孟子也恻隐之心来讲仁,同时从亲情的角度来阐释仁义。这都是在强调理性的感性基础,即是道德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心理来源,和我们的内在感觉是一致的。即是儒家的观念有着深刻的心理基础。儒家的思想就是隐藏在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豪情等等之中,从这些感情中去体认自我生命的实在。

收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0 09:45 , Processed in 0.0343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