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42|回复: 3

鲜明的“以武入仕”的回族科举之路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发表于 2009-9-4 15:45:22 |显示全部楼层
◆范景鹏


回族人民把习武视为“圣行”,先知穆罕默德就喜欢武艺高强的穆斯林,并且他自己剑术高明。回族的先民无论是唐朝时的“大食兵”还是元代的“探马赤军”,军事是回回先民的重要身份。历史上养成了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始终把开展武术活动,当做振奋民族精神、健身、自卫的手段。伊斯兰教是入世的宗教,回族人的习武传统,往往也被当作走向仕途的手段,因而在中国的科举史上,回族人呈现出鲜明的“以武入仕”的特点。

武举开创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且当时中国穆斯林也很少,穆斯林参加武举的情况无从可考。元代以后,中国回回人数增多,也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参加科举的人数不断增多。明代武举资料虽多,但回回人身份的信息难寻,故而这儿以清朝的武举为例。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王朝,以武开国,以武平天下,尚武风气浓郁,把骑射列为八旗子弟必习之国技,很多皇帝和阿哥们都武艺高强。因而,武举在清朝的地位要高于明朝。清朝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回族是以尚武勇健著称的民族,有着良好广泛的武术基础,在华北一带有句谚语“十个回回,九个会打。”伊斯兰教又讲究积极入世,回族人不仅把武术视为防身之用,还用来作为步入仕途的手段,于是回族在清代科举中有着一个明显的“以武入仕”的鲜明特征,回族中出的武状元、武进士都多于其文进士和远远高于其人口比例。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进行了一百一十二次。也就是说一共产生了一百一十二个武状元,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九十二人,其余二十一人还有待于考求。其中目前能确知是回族的是:江都杨谦,先获康熙四十一年武乡试第一名(解元),又获康熙四十五年武状元;乾隆二年武状元河北任邱哈攀龙;十七年武状元河北献县哈廷梁;三十一年武状元河北河间白成龙;五十二年武状元山东临清马兆瑞;嘉庆元年武状元河南邓县马殿甲;十九年武状元山东益都丁殿宁;咸丰二年武状元河北抚宁马鸣图;咸丰九年武状元山东禹城韩金甲;同治十三年武状元河南西平张凤鸣等,至少是十个,或者还要多一些,尚待继续考索。榜眼、探花也有一批。如雍正五年武探花安徽怀宁马大用;嘉庆二十二年武探花河南杞县张万清,二十二年武榜眼甘肃固原马维衍;光绪二年武榜眼河南西平张忠祥等。由此可见,回族武状元在整个清朝武状元的比例,远远大于回族的人口在全国中的比例。

回族人参加武举的程序与汉族一样,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发表于 2009-9-4 15:45:41 |显示全部楼层
但清朝的武科和文科的科举名额不是相等的,对武科乡试、会试的录取额有具体规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规定,武乡试录取名额约为文乡试的一半,全国共八百四十名左右。会试录取名额康熙初年以前,大致在每次录取二百名到一百名之间。康熙十八年定额一百名,后来又规定不拘定额,特别是不拘各省分配的定额,只按考试成绩,奏报皇帝,由皇帝和主考大臣临时酌定录取人数。酌定时也要考虑到各省都有名额,但一甲、二甲只依据成绩圈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每科参加会试的武举人,一般在千人左右,有时多到两千人左右,进士录取额如果平均以一百二十人计(文进士一般一科是二百多人),那么录取比例差不多是在十人或十几人中取一名,显然,考取武进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率比文进士还要低。但查杨大业教授写的《明清回族进士考略》可以看出,回族的武进士要比他们的文进士多得多,那么一个回族武进士下面还会有更多的回族武举人、回族武秀才,如此高的武进士、武状元比率,恰恰突出了回族“以武入仕”鲜明的科举之路。以至于乾隆皇帝皇帝赋诗:“中土回人,性多拳勇”。

通过清代武状元的籍贯分布,我们也可以看出,出武状元较多的地方也是回族分布较多的地方。在清代籍贯可查的九十二个武状元中,河北省出的最多,共三十二名。以下山东十三名,浙江八名,江苏六名,河南、山西各五名,广东四名,甘肃、福建各三名,江西二名,四川、陕西各一名。此外,汉军旗六名,满军旗三名。河北、山东两省武状元最多,武榜眼、探花也比别的省多,这与河北、山东两省武风素盛分不开。正因为河北、山东两省武风基础好,所以清朝对两省特别重视,乡试名额总比他省给得多。恰巧河北、山东两省也是华北地区回族较多的省份,这儿的回民有习武的风气,当地有句谚语叫做:“十个回回,九个会打”。这两省的回族文化水平也高,因而这两省的回族武进士也多。值得注意的是,地处西北的回回在武举上相对也较兴盛,在清朝同治朝以前,陕西省是回族人口最多的省,陕、甘二省古多名将,尤其是甘肃,虽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但自来“人材健壮,强勇者多,骑射娴熟,胜于他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中的名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都出在陇右,所以清朝对陕、甘二省总是另眼相待。武乡试名额,顺治朝规定陕、甘各二十名,后经康、雍、乾三朝追加,两省都增至五十名,这比许多大省的名额都多。这就为文化上落后但在武学上强劲的西北的回回通过武举入仕创造了条件。有清一代,甘肃出了三名武状元,一名榜眼,四名探花,以甘肃的经济文化和人口而言,这个数字不能算小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甘肃包括宁夏,三名武状元张文焕、马会伯、李如柏都出在宁夏,五名榜眼、探花中,也有三人出在宁夏。人口不及江南一个大县的宁夏,居然出了六名武科鼎甲进士,这不能不是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


(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雍正五年武进士沙亮,于乾隆三年回祖籍冠县沙庄祭祖,在老林中所立,原碑曾被盗毁,此碑为沙氏后人所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发表于 2009-9-4 15:46:03 |显示全部楼层
鼎盛的武举,在回族中产生了很多将门世家。最著名者有河北河间府哈家,仅从康熙五十一年至乾隆十七年,共出武进士六人,其中状元两名,榜眼一名,诸哈都做到提督职务,是善战的将领,“三世拥旄,时人荣之”。乾隆皇帝所谓“哈其大姓,每多将种”就是在夸奖哈国兴时所言。还有南方回族中的杨谦家族,其弟杨凯也是武进士出身,官至湖广提督。山东阳谷张秋人,雍正五年回族武进士沙亮,同时还是一武术家,外号“飞腿”,被回族著名“教门拳”——查拳门尊为第二代掌门人,据《沙氏族谱》记载,光张秋沙氏一门,从一世至八世,共有骁骑将军二人,武德将军三人,武略洛骑尉一人,武庠生十三人,八品军功者一人,千总职一人。沙亮一门是回族科举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回族名门望族中,虽有读书参加科举的,但远远不如以武入仕的人数,更加突出回族人科举中“以武入仕”的特色。


(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沙家老林碑记,老林原貌毁于“文革”,这是其后人收集资料重立纪念的)

著名爱国将领马福禄将军,清光绪二年(1876)中武举人,光绪六年(1880)中武进士,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在北京正阳门力战殉国。其弟马福寿、马福祥参加光绪十七年(1891年)武举考试,成为民国要人。

(作者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读研究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主题

6

听众

611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

发表于 2009-9-4 18:55:41 |显示全部楼层
习武强身,保家卫国。好!
伊斯兰的精髓在这里发现,喜主爱道之心在这里燃烧,为主虔诚的举意在这里全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3-29 10:32 , Processed in 0.0424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