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穆斯林先民和上海的由来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09-9-17 15:43: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时光飞快倒转,回到了南宋灭亡的前一年——公元1275年。

这年农历12月,蒙古铁骑挥师南下发动灭宋战争,主帅伯颜准备以三路合围南宋首都杭州之际,悄悄派出了一支色目人(外籍军团)组成的探马赤军(即特种侦察小分队),分兵处于杭州北翼的华亭县城(今松江城区),肃清杭州外围之南宋残余武装,扫除主力后顾之忧。

负责这次行动的是个来自中亚的穆斯林(今天伊朗),元朝称他们为色目人(眼睛有颜色,或各色诸目的意思),姓哈剌鲁,叫抄儿赤,这名字汉语读起来实在不太好听,于是起了个汉语名字叫沙全。

当他们趁夜色到达松江城外的时候,发生了出乎他们意料的事情。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元军将领沙全(哈剌鲁氏)统军至华亭,戒士卒毋杀掠,守军遂倾城出降

这次军事行动没有人流血,与元军在很多的地方的屠杀形成鲜明对比。华亭不仅和平解放,沙全还“以功被授予华亭军民达鲁花赤”,就是刚解放那会儿的军管会主任。

过了农历春节,1276年的正月,南宋皇帝赵显宣布投降,南宋抵抗武装主力在陆秀夫等人的指挥下撤出江南,向福建广东,及江西方向退却。亡国之恨没有留下什么影响,江南各地不久就恢复了往日的繁华。而管理包括上海在内的华亭县达鲁花赤沙全也算松了口气。

沙全同志先进事迹


上海当时立刻显现出了国际大都市的潜力,经济在新任色目长官的领导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由于人口增长较快,收取赋税等工作十分浩大,沙全没办法,只能要求位于杭州的江浙行中书省加派公务员来。行省领导为了解决基层干部的编制问题,于是决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21
发表于 2009-9-17 15:44:11 |只看该作者
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华亭县户口数达25万,升华亭县为华亭府,沙全仍为达鲁花赤。


这是上海地区历史上第一次行政区划的升格,在此之前,上海从唐代开始一直是县的建制。而这次升格其实是一种跳跃。因为元代的行政设置,中书省(就是今天的国务院)下面直接是各地的行中书省(今天省的雏形);行省下面是路;路下面是州府,州相当于地委行署,而府则是比较重要发达的地区,可以对应今天的地级市一级建制。


松江府的管辖区域包括了今天上海市南面大部分区域,今天上海的北面当时属于平江路的嘉定州和扬州路的崇明州,可见经济不如松江。其实松江这片地方面积远比很多偏远的州府要小,甚至比北方一些县还小,能升格,主要是由于人口稠密,物产丰盛,赋税充盈。


又过了一年,江南形势进一步稳定,南宋小朝廷漂泊在海上已经无力在克复失地,军事管制任务已经完成,领导决定军政分离,设立民事管理机构,同时任命沙全为“军分区司令员”: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属江浙行省嘉兴路。沙全改任松江万户府达鲁花赤,始专领军政。


松江万户府是军事机构,管理区域内所有军队,和军籍人员,与其平行的民事机构是松江府。部队出身的沙全同志终于可以不管打架吵嘴的民事纠纷了,从此一心扑在祖国的国防事业现代化上。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色目军队的杰出指挥员沙全同志因病逝世,从此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他的墓今天就在松江真教寺的入口处,每次去松江,我都会去看望他老人家。




(还有一种记载,元元贞元年(1295年),阿拉伯人赛典赤·纳速拉丁出任松江府达鲁花赤,部属将土随其留居松江一带。至正元年(1341年),元皇朝敕建松江清真寺,寺建于城西缸甏行,成为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纳速拉丁死后立碑葬于寺内。并修建了真教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31
发表于 2009-9-17 15:44:30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先民落户古代上海


沙全之后,他手下的官兵和他的子孙留在了松江,他的后代很多人继承革命传统,成为管理松江府的各级官员,并修建了真教寺。元朝政府也没忘记沙家的功劳,专门发文件通知其后代可以顶替他的官职:


沙全,哈剌鲁氏,原名抄儿赤,镇守松江管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佩三珠虎符,子孙世袭。


不过沙家的门风不错,后代都是知识分子,没光靠老爷子留下的官职,元朝教育部门的文件记载:


泰定元年(1324年)其孙完泽溥化(汉名沙德润)高中进士。


除了沙家,还有一些先民因为当官落籍上海,他们是:


捏只,西域人,元大德年间(1295~1307年)任松江府知府(今天的话叫市长),任期将满时,于松江府永安桥边建造了宅第定居。


高克恭,字彦敬,其先西域人。为元代著名画家,“元四家”之一,曾多次到江南任职,其子孙遂世居上海。明洪武三年(1370年)其孙高原即以华亭籍而考取举人。明代著名画家、松江人董其昌亦称,其曾祖母即高克恭之孙女。


伯颜,为元代回回中最昌大的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孙子。至元三十年至大德十年(1293~1306年)任中书平章政事(国务院副总理),其家属中有一支定居在华亭,明景泰五年(1454年)其后裔颜正即以华亭籍考取进士。


史料记载,当时江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生活稳定,“天下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和两浙十九”,故蒙古、色目的贵族群趋江南,视为乐土。仅至正年间(1341~1368年),徙居江南者,达十五万户。


元代在上海境内(包括嘉兴路松江府,及属平江路的嘉定州和扬州路的崇明州)出任军政要职的穆斯林有数十人,所以势力十分昌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41
发表于 2009-9-17 15:44:54 |只看该作者
“上海”区划的首次独立


松江升府后,下辖华亭一县。当时,县满5万户即可升州。华亭县此时约有户13万,远远超过州的规模。不久,元世祖又下令将其直接置于江淮行省的管辖之下,直至元末。


元朝以前,华亭县辖区有条小河叫“上海浦”(相对应的还有“下海浦”,在今天提蓝桥下海庙附近),河边住着很少几户人家。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这里始设“上海务”,是秀州(浙江嘉兴市)地区17个“务”之一,起初地位还不如华亭、青龙、大盈等务,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靠上海浦,不久升格为上海镇。南宋政府在镇上设市舶司。从此,上海镇逐渐取代青龙镇,南宋末期,上海已是“华亭县东北巨镇”。


沙全刚上任的时候,在“上海镇”设了个军事职务——上海管军总管。沙全逝世后,有个女真人仆散翰文来当知府(市长),他不知道是不是吃错药了,有天突然上奏朝廷说:他辖区里的有块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忒快,有经济过热人口过多现象,所以要求: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女真人)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奏请另置上海县。


于是中央要求省里调查研究后解决。经过江浙行省和嘉兴路各级政府的多次开会、扯皮、协调、再议,终于两年后: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割华亭东北五乡为上海县,直隶省府。


于是划出了华亭东北境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5乡之地,建立上海县。松江府始辖有华亭、上海两县,直至明代前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51
发表于 2009-9-17 15:45:10 |只看该作者
上海土著回回民族的没落


今天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却是历史上有大量土著回回生活的地方。


上文讲过,元代,色目人仅至正年间(1341~1368年),徙居江南者,达十五万户。很多在上海落籍。


明代,朱元璋在建立明朝过程中,得到了不少回回将领的辅助,明朝建立后,他们都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镇守金山卫、嘉定等地的将士中,就有不少以军功赐爵的回回,如:


卜儿只 沙州人,洪武间(1368~1398年)以出使剌沙撒马儿罕功授嘉定万户,世袭九传革。


金琼阶 字清宏,自称修去逸叟。其先本凤阳人,始祖黑儿,明初以战功赐爵,世袭金山卫千户,故金氏遂为郡人。


由于当时在松江、七宝等地的回回已有了相当的数量,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特敕在松江府景家堰之北回回坟旁重建清真寺并指派礼部给札与赛孝祖为住持。


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先后迁徙甘州、凉州“寄居回回”1749人于江南各卫(其中包括上海的金山卫),迁徙在凉州的“归属回回”702人于浙江,致使上海地区的回回人数增长较快。回回人数的增加,使原有的清真寺不能满足回回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永乐初(1403年左右)、嘉靖十四年(1535年)和万历十年(1582年),松江清真寺曾三次修葺和扩建,并在万历年间(1573~1616年)于青浦县城聚星街北端重建真教祠。


从上面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到,回回民族在上海元朝打下的人口基础,明朝进一步扩大。


今天的上海土著回族,只有松江等地的有一部分是元明时定居者的后裔,约两三百人。市区的回族南市区有部分也是元明时定居者的后裔,数量更少。


曾经人口众多的上海土著回族去哪里了呢?


让我们从曾经建立清真寺的松江、青浦、七宝三地的记载来看下:


松江 本县明清以来的回族大户,有唐、马、杨、金、郭、刘和后来迁松的艾姓等,均信仰伊斯兰教。因战事迭起,迁徙他往者甚众。清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松江鏖战,寺院损毁严重,宗教活动渐趋衰落。民国25年(1936年),县城有穆斯林300余人;民国35年,仅有穆斯林77人。有“清真寺理事会”、“回教协会”等组织。


青浦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鲁、豫、鄂、皖、湘等省的一些穆斯林因避乱等原因迁来本县古青龙镇定居,经商谋生。后又逐渐集居到唐行镇(青浦镇),时有穆斯林数十户,以经营首饰业为主。至明代万历年间,于县城聚星街北端创建真教寺,后改名清真寺,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节”举行圣事活动。抗战爆发,清真寺被日军拆毁,宗教活动转移至松江、上海等地。本县穆斯林人士逐渐减少。据民国34年(1945年)统计,境内只有4户。


七宝 清嘉庆年间有回民居住。清代嘉庆年间,上海七宝镇“建清真寺于南街王家场”。该清真寺同治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到1964年,回族人口为342人,但大部分不是本地人氏。


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毁寺对上海土著回族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地方的回族社区从此绝迹。应证了清真寺对回回民族不可或缺的作用。


上海是个典型的移民型城市,今天很多所谓的上海人,上溯三代都来自外埠。而上海的土著回族却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上个月造访松江清真寺,偶然遇见一位讲松江本地上海话的回族,讲起回族在松江的兴衰,感叹不已。回家后翻阅地方志史,整理写作了本文,作为对历史的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61
发表于 2009-9-17 15:45:30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下:唯一清真寺没有被完全拆毁的松江,回族族群虽然人数锐减,但总算保留下来了。


另外,清朝对回族的歧视和迫害也是回族人数减少的一大原因。口碑传述,很多元明的回族世家,因为没有和其他穆斯林接触的机会,清朝开始被同化,以致消失在汉族人口中。还有一些回族迫于信仰环境的恶化,迁居往西北回族聚居地区。


回族按姓氏基本可以分南北两个族源。比如沙姓和法姓这两个姓,是江南回族特有的,问过一些今天生活在西北沙姓、法姓回族,都传述祖先来自江南。再如金姓、哈姓、达姓也是这样。还有一些是到今天还只有南方才有的回族姓氏,比如唐姓、艾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5-3 09:43 , Processed in 0.0416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