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大环境对回族教育的影响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0-3-7 15:12: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北京) 达慧中

——北京市回民学校发展历程启示录——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对于散居在人口众多的汉族中并多数人地处西部地区的回族来说,民族教育问题就成了回族发展的首要课题,没有回族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回族经济的振兴,也谈不上政治地位真正的平等和提高。纵观二十世纪,回族在教育事业上的百年历程,是与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北京市回民教育开创较早,中小学和师范教育成绩斐然,本文以北京市回民学校跌宕起伏的历程,来分析论述社会大环境对回族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史为鉴,认真思考当前回族的教育问题。
  一、民族教育的发展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回族因长期在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封建统治的政治高压下,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绝大多数人在贫困线上挣扎,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入了二十世纪,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新思想、新观念对回族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回族在政界、军界、宗教界以及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个先知先觉的群体。他们既爱国又爱教,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很自然地站在回族的立场上,思考如何兴教兴国的问题。他们认为,“吾图回回宗教之进化,不可不先开人智;欲开人智,不可不先兴教育。”
  “凡国家之存亡,种族之强弱,宗教之兴衰,亦当视国民教育程度之高下而判之矣。”
  “有教育者昌,无教育者亡;旧教育者死,新教育者生。”①在二十世纪初期,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回民小学,到了二、三十年代,进一步提高回族子弟的文化水平,培养中高级人才已迫在眉睫,因而带有伊斯兰教和民族色彩的中等学校应运而生。北平成达师范、西北中学先后成立。
  兴办教育,一是人力,一是财力。在北平这座古都和文化荟萃之地,热心于回族教育的人士也正云集于此,他们对时事的认识程度和社会活动能量,必然使他们成为回族社会中的领导者,在发展回族教育事业中,也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军政界和社会上极具影响力的广西回族军人、时任北伐军总指挥的白崇禧;西北回族军人、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马福祥。紧随其后的是担任北平市政府参事、蒙藏委员会委员的孙绳武;曾任山东济南道尹、后出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兼总务处长的唐柯三;老同盟会员、时任教育部次长马邻翼以及宗教人士马松亭、厐士谦阿訇等人,他们成为学校的创建者或杰出的领导者。
  当时,办学的经费极其困难,完全是依靠回族中的社会力量集资而来,如果没有回族民众在财力上的支持,发展回民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谈。人们遵从伊斯兰教的教规,把对回族教育的赞助作为一种义务,根据自己的经济力量,赞助多者可达几百元或上千元,少者几文钱也成。西北回族军人马福祥对成达师范和西北中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马福祥给成达师范每班的开办费500元,1931年他又从蒙藏委员会的经费中每月拨700元,作为成达的经费。他拿出一笔资金给北平的古玩玉器商作为股东,所得利息交成达师范使用。实际上,成达一半的费用都是由马福祥支持的。马福详在得知成达选送五名优秀学生赴埃及留学时,异常兴奋,在他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学生赴埃的一半路费将由他负担。学校另一部分经费是由中国回教促进会北平分会各乡老中募捐的。此外,热心于回族教育事业的珠宝玉器商人闵信权、常星垣、赵璞华、刘仲泉等人为回族的教育事业也慷慨解囊。如:赵璞华先生为成达师范和西北中学各捐赠了一套《万有文库》;珠宝商人刘仲泉先生在校义务担任事务主任,十几年没有拿薪金。1942年他为了替西北中学偿还债务,卖掉了自己的玉器商号,使他陷入了破产的境地。
  回族中的不少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为回族教育事业也呕心沥血,甚至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如:马松亭阿訇在成达建校之初,除了主持清真寺的宗教事务,还要在校担任阿文教员,并兼管学校的行政事务,甚至上课自己摇铃。他曾两次赴埃及为成达师范的发展拜会埃及国王,争取得到多方援助作了不懈地努力。不论成达师范,还是西北中学,在学校担任各项工作的人员都不计个人地位、待遇,同心协力为回族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新中国建立之初,政治上的民族平等,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而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北平解放不久,在回族师生们的共同要求下,中共北平市委在全市还来不及解决任何一所私立中学的情况下,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回民学校,派北平回民工作队来校了解情况,接着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决定接管私立西北中学,并与成达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回民学院,在全国招收回族子弟入学,回族的中等教育事业从此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社会的安定与动荡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兴衰
  社会的安定与否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成达师范和西北中学时期,还是在回民学院时期,在社会环境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回族的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对社会、对回族有用的人才。
  成达师范学校1925年成立于济南,1929年迁往北平,直至1937
  年“七七事变”以前,这一段时间是成达师范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改革以经堂教育模式,既教伊斯兰教的经典、阿拉伯文、波斯文,又教授一般的文化、师范等课程,学校的教学力量比较雄厚,不仅有回族学者和教师在校开展教学活动,而且一批汉族著名学者也应邀来校进行了有关中华文化与回族、宗教等方面的讲座;1932年和1938年曾先后派优秀学生赴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他们回国后,多数人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对于沟通中阿文化、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和翻译古兰经典著作以及阿拉伯语的教学等工作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回族的杰出人才。马松亭阿訇曾两次赴埃及,先后拜会埃及两届国王福瓦德和法鲁克,并得到他们的帮助,艾资哈尔大学派该校研究部两位教授到成达担任阿拉伯语、古兰经、圣训、教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福瓦德国王慨允由埃及政府和艾大赠送阿拉伯文图书441部,再加上原有的《万有文库》和回族多人集资募捐的款项购置的图书,成立了以埃及国王命名的《福德图书馆》。成达印行了若干的伊斯兰教和民族教育的书籍,为了刊印阿拉伯文书籍,马松亭阿訇赴埃及时,购买了30磅阿文活字带回北平,并翻制铜模,进行鼓铸,1933年终于鼓铸成功,中国由此才有了可以活字排版印刷的阿拉伯文书刊。《月华》旬刊也是成达师范时期的一大业绩,成为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回族刊物。
  西北中学的鼎盛时期是1931年至1936年,学校聘任了不少师大、北大毕业的优秀教师任教,师资力量相当雄厚。然而,教职员工待遇菲薄而无保证,完全凭借回汉族教职员工对回族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不计个人名利杰出地为学校工作。1934年,初中毕业生25名,高中学生15名个别升入大学,一部分去西北地区工作,师范生留附小任教。是年,参加北平市会考,高中平均成绩总分名列全市第8名。由于原来大部分回族学生基础较差,在仅有的6年时间中,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因此,西北中学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许多外地的回族学生也纷纷报考西北中学。
  回民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学校。由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注意扶持少数民族的经济和发展民族教育,对回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照顾。首先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的待遇,从成立之初,到1958年的十年间,学校由中央教育部直接拨款,教学经费是普通中学的三倍,并给予学校自聘教师之权,因此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在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回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将数千名回族学子或送入了大学深造,或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教育事业,他们曾在全国各个战线上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1956年正是全国经济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一年,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随之发展,因此,对回院师范班毕业生的需求相应增加。这一年,回院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以回院为基础筹办回民师范学院的时机已经成熟。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决定,按照回院建校时即准备向大专院校发展的目标,向大专方向转化。但是,1957年随着纠正冒进倾向的政治气候,回院的这个奋斗目标成为幻梦。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的一纸决定,使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期盼得到先进地区师资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二十世纪是世界风云不断变幻的年代,革命的潮流推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然而,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确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影响。在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所受到的伤害是深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在这三所学校中,都有所体现。成达师范和西北中学是在处于发展高潮时期,爆发了抗日战争,使他们和全国一样没有了安静的教学环境。成达师范曾先后迁校到广西桂林和重庆,抗日胜利后又迁回北平。在一系列的搬迁中,师生们受尽了颠簸流离之苦,学校的教学书籍、设施等等物品在搬运中,丢失损坏。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成达师范的学生在马松亭阿訇的带领下,一边学习,一边奋力地翻译古兰经,可惜大家辛苦翻译的手稿,在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下,毁于大火。
  西北中学虽然没有离开北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学校经费匮乏,学校被迫停止了师范班。在日伪统治下,师生们上课也只是敷衍了事,。
  回民学院在五十年代前期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在后期政治运动频繁,极左思潮不断冲击这所发展中的民族学校。1959年反右倾和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像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回院上空,各种不利的说法不断袭来,诸如“回民学院已完成了历史任务,再办下去不利于民族团结与融合。”
  “以民族命名就是强调民族特殊,会助长狭隘民族主义”
  等等言论,在这种重压之下,学校不得不考虑是否还保留“回民学院”的校名。由于顾及回民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虽仍然保留其校名,但实际上在一步步被肢解它,先是师范班分出,与宣武师范合并,1963年暑假后改名为“回民中学”,将初中生分出一部分到别的学校,并兼收汉族学生。一年后,改名为68中。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回民中学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校名一再更改,完全失去了民族学校的性质。
  四、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契机
  事实十分清楚,当我国的回族教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在民族振兴的曙光和民族矛盾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时候,回族的各类学校犹如扑不灭星星之火,在全国各地点燃。它显示出回族是个生命力很强的民族,蕴藏着一种求新、求发展的精神。然而,社会大环境对回族的教育发展的影响又是极大的,它再强的生命力也抵挡不了“文革”
  时期摧毁性的扼杀,全国的回民学校几乎消失殆尽。改革开放以后,回族教育迎来了空前宽松的环境,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为民族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
  对于北京市回民学校来说,经历了社会动荡又走向稳定之后,发展的经济必然要求多培养人才,在一片全民兴办教育的氛围中,给回民学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它所表现的是:1979年恢复回民中学名称,
  并被首批列为北京市重点中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努力,教学质量直线上升,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2003年学校被正式批准为“北京市第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回民学校在恢复以招收回民学生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回民学生比率。然而学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注意招收回民学生的数量,使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高中回族学生的比例一直较低,甚至不足40%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回民学生的基础差,因此,招收好的生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要求招收一定比例的回民学生,成为一对难于解决的矛盾。为了给回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2002年经市教委批准,该校高中提前招生,全市约有1000名学生前来报名,学校自行命题,择优录取,其中录取少数民族新生90名。
  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协助边远地区回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该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首先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市教委确定该校为“对外开放”单位。除了进行一般的国内教学交流外,加强国际教学交流。他们在支援边远地区回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多方努力。例如:选派数名教师去边远地区支教和代培学生;为北京郊区县民族小学培养师资;1986年西安、呼和浩特、沈阳、上海、北京五所回民学校发起成立“全国部分回民中学校际协作体”,得到国家教委民族教育司与国家民委文教司的赞同,该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百余所民族学校建立了协作交流的关系。1994年该组织改为国家教委领导的“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会址设在北京市回民学校。
  五、几点启示
  北京回民学校从1925年成达师范学校成立算起,已走过了八十多个年头,它见证了二十世纪政治风云的变幻,也经历了民族教育的跌宕起伏,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1、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直接关乎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民族教育也概莫能外。我们要把握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要抓紧发展经济,还要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以坚实的基础,迎接民族全面振兴的到来。
  2、民族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要靠一大批热心于民族教育事业的人推动和维护。教育既需要站在领导位置上的倡导者,也需要百折不挠坚定的执行者,同时更需要“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民族教育说到底是本民族自己的事情,需要全民族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希望更多的人把目光多多地投向各个地区的民族学校,这是一个光辉的事业,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3、在德智体全面教育中,民族教育一定要加强爱国爱教的教育,圣训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同样,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一个对本民族都不热爱的人,没有什么爱国可言。从接受过民族教育的人的切身体验来看,他们确实对本民族多一份民族感情,对祖国的热爱也更加深切。
  4、民族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在教育政策上应给以更多的变通,以北京市回民学校而言,它目前不仅具备相当的教育实力,而且有回族学生方便的食宿条件,在全国招收优秀的回族学生是完全可行的,或可按一定的比例招收外地回族学生。北京回民学校已把自己定位为全国回民学校的龙头学校,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是十分可喜的,我们希望它能够带领全国、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回民学校一起前进。
  注释:
  ①《醒回篇》,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5页
  ②尹伯清:《王浩然阿訇传》转引自《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609页
  ③赵振武:毕业于北京政法专科学校,曾任燕京大学外国史讲师
  ④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2年11月8日
  ⑤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
  ⑥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2年11月8日
  ②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0日
  ③《醒回篇》,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5页
  ④尹伯清:《王浩然阿訇传》转引自《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609页
  ⑤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⑥刘东声:《北京回民教育史略》
  ⑦《北京市回民学校校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5-21 16:18 , Processed in 0.0330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