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灵的眼睛——伊斯兰苏非要义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0-4-5 15:27: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神秘之幕揭开了
   
    清朝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地方爆发了哲赫林耶穆斯林的起义,乾隆帝严旨查询,地方官员不了解发动起义的此派叫哲赫林耶,更不了解此派大义,他们的秦稿中称其为新教,称始传人马明心为新教教主。这里的新教、教主的说法,都是他称,是官方文书中的称谓;而不是穆斯林的自称。还说 新教高念经文,老教低念经文。仅此而言。事过数年。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再次爆发了哲赫林耶穆斯林起义,清廷严令禁绝新教。七十多年后,时值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事后左宗棠奏请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查禁新教,时国内沸腾,清廷自顾不暇,令其只在西北边陲地方查禁。民国时期新疆督办杨增新又上条陈,请其裁革西北伊斯兰教门宦,而门宦继续存在着、发展着。1942年党中央在延安组织力量研究回回民族问题,对西北伊斯兰教门宦,从政治经济的角度作了科学的颁,限于当时的战争环境的条件限制不可能对门宦作全面的探讨。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进行宗教封建制度改革,废除了门宦的封建制度。从工作过程看,也存在着简单化的作法,至少反映出认识上的模糊。
    从清朝初年到民国时期,到当代的三百年时间内,对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在认识上似乎有盲目性的一面。政界对门宦不认识或者认识不太清楚,学术界没人接触这个领域。近百年来倒是国外有的研究文章从世界伊斯兰教派发展传播过程中联系起来作了些研究,也偶尔从古老的东方文化的角度加以评介。国内 一直到“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明确提出开展民族学、宗教学研究的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学者们从禁锢中解脱出来了,禁区打开了,研究西北伊斯兰教门宦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宁夏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了勉维霖同志的《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马通同志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两部专著。西北伊斯兰教的神秘之幕终于揭开了,人们才了解到西北伊斯兰教的门宦,就是世界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它是世界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它是穆斯林的一种独特的自我修养、认识其主的方式。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文化形态,反映着古老的东方人的智慧。这个漫长的认知过程也反映了宗教的沉默性。

                                             超越身外之物

   苏非一词,一说来源于希腊文意为智慧;一说来源于阿拉伯文有清净、品位的含意;也有说苏非即羊毛,因为古代的苏非们穿着羊毛衣服,过着俭朴生活,因此以衣著特征作为他们的代称。
    《古兰经》经文和穆罕默德言行,一再教导穆斯林过俭朴的生活。穆罕默德和早期的门弟子,也大都过着俭朴的生活。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岛的胜利、哈里发国家的建立,俗世的声色物欲,引诱着人们贪图物质享受,迷恋权势与财富。《一千零一夜》中人物故事,追求尘世享受的描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种人欲横流的世俗化的倾向,引起虔诚信仰的穆斯林的不满,他们提倡反朴归真,完善道德,追求精神的净化,信仰的净化。他们向往伊斯兰教初创时搁穆罕默德及其门弟子的俭朴生活。他们避开喧嚣的城市和人群,远离尘俗的困扰,僻居城郊或荒原漠野。他们不占有财产,也不迷恋财产。他们在孤独与贫穷中欲使精神得到升华。他们严守《古兰经》的规定,实行夜间礼拜、坐静。他们以穆罕默德隐居麦加郊外希拉山洞为榜样,沉思悔悟,坚忍虔敬。这是对宗教世俗性和世俗豪华的谴责。这是对宗教现实的抗议。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补救。从反映论的角度看,宗教是与人相异己并支配人的力量在人的认识中的一种反映。是否还可以这样理解:宗教之所以伴随人类社会而存在。还在于宗教本身也体现着人类心灵对至善至美的极致境界的追求,简言之宗教具有人类对美的追求的 因素,这或者是宗教之长期存在的又一关键。 前面所讲的穆斯林的苦行禁欲的行为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受到一些穆斯林的追随,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这是萌芽中的苏非派的雏形。

                                              心灵的眼睛

    到了八世纪。苏非派开始进行思想理论方面的建设。伊斯兰教主张严格的真主独一说,而苏非派在认主学上具体解释说:“除了真主,无物存在。”俗世一切源自真主,是虚幻的,只有箕主是真实的。真主的本质是它的唯一和泛在;真主只有通过自显或外化宇宙万物才得以表明它自身的绝对与存在;宇宙和人犹如映于镜中之像,本为实有,显为虚幻,幻像世界是真主的外显;万物殊异,有着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它们又源自真主的独一,其间存在着统一性,苏非派因此提出“存在的单一”的观点。从这种观点出发,人来自真主,必定返归真主。这进而为苏非派提出了认识真主,返本还原,人主合一的理论根据。苏非派把宇宙间一切视为真主的自显或外化,真主造化了字宙、万物、人类,真主的清净的品性也寓于人性之中。他们引用《古兰经》中这样一句经文:“我确已创造人,我知他心中的妄想;我比他的命脉还近于他。”人主合一理论相联系。据此,穆斯林著作中有“道明三天”的之说,即人的本质存在于先天;人的现实是中天,这是虚幻的,人最终要返回永恒的后天。 人与真主的合一,是苏非派追求的终极目的。苏非派从《古兰经》中也找到了人主合一的经典根据。经文说:“你们要像他创造你们的时候那样返本还原。”(7:29)“他们确信自己必定见主,必定归主。”(2:46)
    伊斯兰学者认为,通过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理性认识可以认识真主,也就是认识真主向人的理智所能理解的范围内直接或间接的启示。苏非派认为理性认识是有局限的甚至是多余的,理性不能认识的事物只能诉诸直觉,以感悟直通本原,在这里认识是一种超越理性科学而达到对真主的不可言喻、不带语言符号的直接的认识和了悟。语言的理解被弃绝了,操作性的宗教礼仪也超出了。简言之,凭直觉认识真主,人只有通过不同阶段的沉思入迷的身心修炼,始能进入“法那”(虚幻)的境界,也就是出神入化的与真主合一的境界。因此,他们重视内心对真主的虔诚信仰,忽视外在的宗教功课。伊斯兰认识论把人所能获得的知识分为四种形或,十三世纪波斯穆斯林学者纳速鲁丁·图西从四种液体来象征这四种认识。
    第一种洲是通过人体的五感官感受以及大脑的推理能力所获得的对外界的感官知觉,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科学。这种知识以清澈而又易于吸收的液体——水来表示。第二种知识是通过大脑的想象力而获得的直觉知识。这一领域包括艺术、文学和通常所说的哲学,即理论思维。这种知识以营养较丰富的饮料——乳汁来表示。
    第三种知识对先知们和神秘主义者们的超感官的灵性感 受以及对他们的教诲的客观研究。这就是按其词源学本义的哲学,即对神学的热爱。这种知识以营养更丰富、更美味可口的 液体——一蜂蜜来表示。
    第四种知识是对超感官的形体的直接灵性感受。这种感受不是通过发展人的内在精神感觉能力所形成的体力与智力这一中间媒介获得的。它是默示、神灵的启示或神秘的梦示。这种知识以酒来表示。因为酒能使人进入自己内心的深处。
    苏非派沉思入迷时的直觉灵感能力称作“心灵的眼睛”因为只有睁开心灵的眼睛才能认识超感官的形体,也就是认识真主。他们引用一则《古德西圣训说:“我的搭世界含不了我,我的天堂也包含不了我。但是。我的忠诚仆人的心灵却能包含我。”苏非大师哈拉智曾说:“用心灵的眼睛,我曾见到了我主。”
    谈到心灵时,苏非派称引穆罕默德语录说:“对任何物品均有能清除其污垢的清洁剂;心灵的清洁剂就是祈求真主。”《古兰经》经文说:“你们要虔诚地、秘密地祈求你们的主。” (7:55)这是奥秘的祈求,内心的皈依和诚信。
    苏非派把穆斯林对真主的追求、信仰,建筑在人们的心灵里,给伊斯兰教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增加了活力。后来,安萨里把苏非派的用心灵的眼睛认识真主的思想纳入伊斯兰的
    信仰,他的学说对伊斯兰教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21
发表于 2010-4-5 15:27:42 |只看该作者
伊斯兰二浪潮中的苏非派

     世界伊斯兰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可叫做三次浪潮。
     从穆罕默德创传伊斯兰教到哈里发帝国时期为第一个浪潮。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凭藉政治军事力量得到发展。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军摧毁了中亚、西亚穆斯林政权,正统伊斯兰教以存在的政治基础从而也不存在了。此时苏非派应运而起,苏非派的传播不是凭藉政治军事力量,而是依靠苏非派的“托勒格提”,意谓“道”,亦即“心灵的眼睛”的理论和参悟冥思的功修。苏非派使旧日的伊斯兰地区改宗苏非派,还使非伊场兰地区如非洲、南亚次大陆也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出现了伊斯兰史上的第二个浪潮。早在元代苏非派的迭里威失已进入中国本土,明代来自印度的苏非大师阿世格在苏州一带讲解苏非哲学,张中受教于他,并记录整理了他的讲学内容,辑成《归真总义》一书。到了十八世纪,海禁大开,苏非的“托勒格提”(“道”)在甘宁青地区传播,被称作“门宦”,计有戛德林耶、虎非耶、哲赫林耶、库布林耶四个大的派别。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即传入中国,中国穆斯林属逊尼派,教法上属哈乃非学派。他们严格尊信真主、经典、天仙、先知、前定、后世六大信仰,遵行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反对标新立异、严守“舍勒尔提”(“教乘”),不加“托勒格提(“道”),认为修持只是一种副功;实行单一教坊制,多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一个穆斯林社区,称之为 “哲麻尔特”,或叫“坊”,各清真寺之间无隶属关系;任教阿訇实行聘任制,学董、乡老实行选举制。后来,把这种古老的宗教制度称作“格底木”,意谓这是古老的传统。
    十七世纪,苏非派传入,使中国伊斯兰教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非派实行导师制,这是苏非派师徒相授的组织制度。导师称“卧里”、“穆勒什德”、“谢赫”,西北穆斯林以汉语称其为“老人家”。导师被认为是人和真主之间的中介,他是门弟子和穆斯林接续真主的引路人,门弟子对导师必须绝对地忠诚与顺从。导师是世俗领导人,更是精神领袖。早期的正统派觉的祈愿导师是一种多神教的崇拜仪式,后来正统派与导师崇拜之间在哲学上已经调和,此后这种宗教仪式在各派穆斯林中就程度不同的得到承认或默认。对当地导师及其拱北(陵墓)的崇拜,有时就免除了到麦加朝觐的义好。苏非派的导师生前培养了一批门弟子,这些门弟子被认为完成了苏非功修,就可以云游四方或派往一地。传播苏非奥义及其功修,各地的清真寺可隶属于各个门第子管辖,形成了一个塔形的隶属结构,也就在穆斯林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这就形成了一个穆斯林兄弟会,西方著作中通称其为“苏非教团”,我国西北称作“门宦”。苏非派重视精神修炼,其目的在摆脱俗世的纷扰与欲念的困惑,得到灵魂的纯洁与净化,最终到达人主合一的浑伦境界。他们把修炼的道路分作三个或四个阶段。一般称作“三乘”、“三程”。刘智《天方典礼择要解》说:“乘,载也。载诸法义,以便求道者次第取法也。初曰礼乘,总载天道人道、一切事功之条例,此勤德敬业者
    所取法也。进曰道乘,总载人伦物理、尽人合天之法程,
    此穷理尽性者所取法也。终曰理乘,又名真乘,总载无我
    无物、天人一致之微言,此克已完真者所取法也。勤德敬 业所以修身也,穷理尽性所以明心也,克已完真所以见性 也。身不修不可以明心,心不明不可以见性,性不见不可以合天。性之不可见,已私之蔽也。三乘之法,己私之砺也。三乘之上更有超乘一法,则无人化矣,名迹泯矣,非语言文字可传,待其人之自会而已。”拉巴尼《默克图巴替》(《苏非书信集》)中以说谎为例说明苏非修炼历程,一般人知道人间有说话一事而不敢说话,进而不愿说话,达到苏非高层境界则不知不懂更不会说谎。在苏非派看来,教乘是道乘的基础,他们在履行宗教功课的同时,必须在思想行为上更加磨炼自己。道乘修炼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完全取决于修炼者的直觉和主观经验,这是沉思中的精神升华的个人体验,语言无法表达,也无阐释和转述的可能和必要,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及幻觉是神秘的。正因为这样,把苏非派也称作神秘主义。①
    苏非派重视感情活动,因此苏非思想对伊斯兰世界文学、诗歌、音乐有很大的影响。
    西北地区苏非派的门宦,它们在教义、礼仪方面是相同的,都属于正统的苏非派,都属于逊尼派的哈乃非法学派。它们共同
---------------------
①神秘主义本是一个西方的学术概念,指信教者经过特定的修养方法所获得的一种高级的内心体验。在我国学术界中,神秘主义这一概念往往包含了各种民间迷信,因而与表示高级的内心体验就不完全相合。
--------------------
尊信《古兰经》和《圣训》,对念、礼、斋、课、朝五项天命功课谨遵不逾;崇拜卧里、穆勒什德、谢赫,认为他们是引领穆斯林走上正道的精神领袖。各派的卧里、穆勒什德、谢赫归真后,修建陵墓,称作拱北。拱北成为穆斯林祈愿的中心;各派卧里、穆勒什德、谢赫须坐静修持,念诵“齐克尔”;强调道乘修持;卧里、穆勒什德、谢赫管理许多专坊,有的寺坊阿訇实行任命制,形成一个网络结构。类似一个会社,使回族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教权更递时,有的子孙世袭,有的择贤而传。
    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虎非耶主张“道教并重”,要 “闹中求静”,在正常的世俗生活中进行道乘修持,只在心灵中抛弃红尘;戛德林耶主张先道后教,强调坐静参悟。认为参悟胜过功课;库布林耶也主张“道教并重”;哲赫林耶主张 “先教后道”。应在教乘修持的基础上再进行道乘修持。
    西北伊斯兰教苏非派,既重视精神性的坐静参悟的心灵沉思,也强调行动性的宗教礼仪实践。理性主义的制约,使它们在苏非的道路上不是走得太远。
    西北伊斯兰教苏非派各门宦。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程度不同的具有封建性的一面,即带有世俗的杂质,在旧时代民族压迫面前,它们又有团结穆斯林的一面。
    清代是回族的苦难岁月,劫难中的回族人民在屠杀、迁徙中普遍地怀有惊恐心情,生活遭遇使他们的心灵转向孤独沉思,也自然地走上了苏非的道路。只有了解了恐怖的历史环境,理解了生存的苦难,才能深一层地理解西北苏非派在清代传入并存在下来的奥秘,也才能碰触到逝去了的历史上的回族人民的心灵世界。从公元十三恻到十七世纪数百年内,以非浪潮席卷着东方伊斯兰世界,苏非派成了这一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派别。这个浪潮的开始举着净化伊斯兰的旗帜,这是一次伊斯兰的净化运动,在它与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相适应从而得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世俗化的倾向日益突出,理论和实践中的神秘主义更加浓厚。到了十九世纪初革新派的有人运动兴起,它掀起了伊斯兰发展的第三浪潮。它反对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哲学和导师崇拜,提倡理性,提倡回到《古兰经》中去。它面对苏非派实行伊斯兰的再净化运动。苏非派在伊斯兰世界一些地区继续存在着。历史事实表明,伊斯兰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本身的客观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31
发表于 2010-4-5 15:27:54 |只看该作者
苏非与禅宗的比较                                                               
    佛教传入中国,适应中国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产生了中国化的禅宗。把伊斯兰的苏非与佛教禅宗加以比较是有意义的。
    苏非派诚信真主独一,他们说:“我们的宗教,最要紧的是认主。认主的要义是以麻呢。”(《归真总义》)就是说信 仰真主独一是认主的关键。他们只是忽略外在的宗教仪节,禅 宗反对传统,反对权威,呵佛骂祖,否定佛教的戒定慧。苏非派认为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人类,宇宙间一切是 真主大能的妙用,真主的清净的品性也就寓于人性之中,《坛经》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他们认为佛不在东方或西方,也非木雕泥塑,佛在人心里,人人皆有佛性。
    苏非派认为对真主的追求,关键在于发挥人性中寓藏的真主的品性,达其妙境,我思即主思;禅宗认为修佛之道须向内认知,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为“世界”即“我”即“佛”,向内自证,“自性有度”,就把握了世界,把握了佛。
    苏非派认为修炼的方法贵在参悟,要开启心灵的眼睛,运用心灵的沉思,人只有在出神入化的沉思中获得真主的启示。西北门宦格言说:“一时的参悟,胜过千年的功课。”他们认为重视宗教礼仪是“不走直路走弯路”;禅宗宣称“言下即悟。当世成佛”,重视刹那间的开悟,要在电光石火的刹那间得到精神的升华。
    苏非派认为语言文字是有局限的,所以他们在尊信《古兰经》、圣训的前提下有打翻墨水撕破纸的说法。要撇开语言文字、逻辑概念的束缚。以心灵直觉体验真主;禅宗自述为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见性成佛”,只能体验,不可言传。只能亲身体验,不可由别人代劳。语言文字在这里没有用处,他们反对读经,反对说穿讲破,有的禅师居然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在苏非派和禅宗看来,作为概念的语言,都不可能尽意。对于这一点,中国的古哲人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实际上对于“心行路绝,言语道断”‘的超绝语言思维境界,只能凭直观来体验,它无法用理性或逻辑推理来证实,也不能论证或演绎。对于东方文化中这一认知特点,西方学者姗姗来迟,直到近世海德格尔才惊呼“语言是最危险的东西”。他们也看到了语言的局限性,也多少理解了东方文化中“不落言诠”、“不立文字”的深层的文化意象。历史上的大苏非有著作行世;禅宗大师不著述,仅有语录、公案传世。
    苏非思想被安萨里吸收到正统派教义之中,从而突出了伊斯兰文化中认识人作为主体的因素。经训和苏非著作由反复强调“认识你自己”。他们说:“认识了自己的人也就认识了真主”、“认已明时认主明”、《圣人示以主法,认主先要认本身”、“心为真正麦斯只,朝向本然把拜礼”、“自认自拜才稳妥”。《清真指南》卷四说:“圣谕云。‘凡人认得自己,便认德造化之真主’。”明朝末年苏非大师阿世格来华讲解苏非认主要义,他说。“欲证自己真主,当知此躯壳乃是极要紧的物件。如一切子种,壳、核。皮、仁都是保护里边的神妙的。只要肯舍此一粒,而其中无穷妙理自然成就。否则,非油便蛀。可见此身不可不妨倒做工夫也。世间有一等行道人,未经指点,将此身看做幻形赘物,都在外边寻讨,东捞西摸,了无实证。殊不知真主不用寻求,犯寻求者便非我主。圣人云:‘但是人自己。便认得其主矣。’二‘其’字,不虚设,有指点逼真意。曾见圣人自疏其义云:‘无我时为真主秘密本然,有我时便是真主妙用显然。’可见真主之不必他求。而我可证。”(《归真总义》)阿世格的意思说,真主是超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我的存在是体现了真主的妙用,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就可一以认识真主;一唐代的排宗发展到宋明时期与儒学合流,成为理学,也就是性命之学,探讨和认识主体的人。理学主张要明心见性向身内寻求。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个命题被宋儒从神秘体验的角度理解,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不是理性的解释,而是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宇宙与心灵合一,万物一体。明代的王阳明曾在洞中静坐,修习导引术,后来贬谪龙场。“日夜端居默坐……忽中夜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同样是一种澄心精虑的神秘体验工夫,在这种状态中超越了一切时空的差别,感到自己即是整个实在。宋明理学究其实也是一种神秘体验,它追求的是通过一定的修持所获得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它追求的不是灵魂、空无或最高存在,只企图把这种内心体验作为提高人的品格境界和心性修养的手段,这是一种道德的人文境界。可见神秘体验是一种重要的意识现象,与各种文化的发展相联系。
    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观察,苏非和禅宗都重视神悟,追求神契,这是经过特定修养方法获得的一种高级的内心体验,是人所达到的一种宗教觉解的高级阶段,所不同的是穆斯林追求的是与真主的接续、合一,禅师们追求的是“世界”即“我”即“佛”的彻悟。二者的体验和追求有差别,但其神秘体验有一些共同特点:不可言喻的、直觉的、瞬息获得的。苏非和禅宗共同忽略身外的宗教,而把宗教建筑在人们的心灵里,从东方文化的“天地人大一统”的整体宇宙观出发,他们都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探索性命的奥微,把握人生的真谛,以求安身立命的归宿;他们都在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这是古老的东方的神秘主义文化,它曾经影响着东方人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规范。
    近十年来,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西北地区苏非派的传播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的进程向学术界提出了下一步开展对苏非思想研究的课题。像穆罕引汀·伊本·阿拉比、安萨里、鲁米、拉巴尼等人的著作《麦加的启示》、《宗教科学的复兴》、《默克图巴替》等是伊斯兰文化的名著。有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影响,这些著作在西北清真寺及拱北、道堂中祖辈相传。应组织力量,把类似经典翻译过来;对已译出的《天方性理》、《归真要道》应开展研究。各门宦历代代表人物的演说词、文稿要尽力抢救,以供研究使用。宗教与人类社会共始长存,它不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远离人类社会而去,它必然长期与人类社会相联系。宗教与政治有关,宗教还与经济、哲学、伦理道德、美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民情风俗紧密联系,因此应开扩视野多角度多学科地研究宗教。
                                          
                                           (本文是1990年 8月 14日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举办
                                            的回族历史文化讲习班中所作的关于西北伊斯兰教
                                            门宦的问题的讲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3 21:17 , Processed in 0.038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