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13|回复: 5

哈萨克族民风民俗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3

听众

7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3-8 17:44:07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服饰别具一格。男子冬季一般头戴用黑羊羔皮、狐狸皮或水獭皮做里,外覆各色鲜艳绸缎,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顶饰猫头鹰毛的四棱尖顶帽(吐马克)或尖尖帽。夏天一般戴用白毡和黑平绒制作的分瓣翻边帽。上身内穿高领花边衬衣或条格衬衣。衬衣上穿坎肩,坎肩上穿短上衣,再套长袷袢。下身内穿白布长裤。外衣,冬春多穿用老羊皮缝制的皮大衣和大裆皮裤;夏秋多穿用棉布或毛布制作的长襟大衣和大裆皮裤与条绒夹裤。腰扎镶嵌有金、银。珊瑚、珍珠、玉石等饰物的腰带。腰带左侧多挂皮囊,存放杂物,右侧佩戴小刀,脚穿长筒皮靴。骑上俊马,英武洒脱。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异彩纷呈,极其讲究。
   
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未出嫁的姑娘一般多戴“塔合亚”、“标尔克”和“包头巾”。“塔合亚”是一种用红、绿或黑色绒布制作,金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的硬壳圆斗形帽子。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标尔克”是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形帽,帽顶上绣花并有猫头鹰羽毛。在帽顶与帽沿之间有珠饰镶嵌。“包头巾”的四角绣有各种花纹。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顶帽。帽体用毡制作,外覆布、绒和绸缎,上面绣花并用金银珠宝装饰。帽子的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脸前。婚后一年之内戴这种帽子,穿红绸子做的衣服,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妇女。一年后换戴花头巾,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齐拉吾什”套头巾(用白布制作,类似盖头巾,大而宽,遮住头、肩及腰部,直到臀部以下,戴上后只露出面部),三、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佩戴的“克衣米谢克”绣有各种图案。年长的妇女或者子女多的妇女一般不讲究服饰,只佩戴花纹不太鲜艳的‘克衣米谢克”,或者只戴白色头巾。身上穿袖子绣花,下摆多褶,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短袷袢;冬季则穿条绒棉大衣。脚穿皮靴和套鞋。

165

主题

3

听众

7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3-8 17:44:50 |显示全部楼层
哈萨克族--民居   

为了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织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
   
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宇”,是可以拆卸和搬运的圆形毡房;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毡房一般就地取材,用红柳做成圆栅和顶,构成立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毡房一般向东开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3

听众

7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3-8 17:45:08 |显示全部楼层
哈萨克族--礼仪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人们相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这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以季节与草场情况不断转场迁徙的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款待。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通常客人来临,都要宰杀羔羊。至尊的客人,还要在现场宰杀一匹马驹。宰羊前,主人要牵羊到客人面前征得满意。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客人接过羊头,要用小刀先割一块面颊肉献给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或主妇。然后,自己随便割一块肉吃,再将羊头献给主人。这时,主客围座一起,一边食用盘中的大块肉,一边细饮主人特制的马奶酒。马奶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独特酒类。味道清香醇厚,既能解渴,也能充饥,还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慢性病。维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几倍,是草原牧民防寒助食的极好饮料。夜晚,广袤的草原特别静寂,幢幢毡房一片温馨,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面的上方住宿。纯朴、敦厚、诚挚的主人,还会给你讲述草原近年的新气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3

听众

7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3-8 17:45:31 |显示全部楼层
哈萨克族--语言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1982年恢复使用原来的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3

听众

7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3-8 17:46:05 |显示全部楼层
哈萨克族--传说

哈萨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较多,史籍早有记述。《汉书》所载奄蔡《唐书》所载可萨、萨。公元982年用波斯文写成的《世界域志》一书中,载阿兰国有kasak,这无疑是当今的哈萨克。在哈萨克语意中,“哈萨克”一词有顽强、巨大、坚强有力的意思。对哈萨克民族的起源,有多种美好的传说,如传说在远古代,有位英勇善战的青年首领名叫卡勒恰哈德尔。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突然天空出现异彩,一只白天鹅从天而降,匍伏在其身边,用羽翼掩护着他,并向他口中滴了一滴津涎,而后把他驮到湖边喝水,吃了饭,卡勒恰哈德尔顿觉精神好转,体力恢复,伤口也很快愈合了。这时白天鹅变成了一位天仙美女,与卡勒恰哈德尔形影不离,二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kazak”(哈萨克),“kaz”意为天鹅,“ak”意为白色。后来男孩长大又生了三个小男孩,长子阿克阿尔斯,次子别克阿尔斯,幼子江阿尔斯。其后这三个阿尔斯就演变成了哈萨克历史上的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哈萨克族是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而以展成为稳定、独立的民族。哈萨克族中的氏族部落组织,至今仍保留比较完整。据史书记载,历史上游牧于我国西北的塞种,大月氏、乌孙康居和匈努等,均为哈萨克人的先祖。到12至13世纪,又融合了陆续迁到天山北部的部分回鹘人、葛逻禄人、契丹人和蒙古兴起的先烈、乃蛮、钦察及察合台汗的蒙古人,从而形成了哈萨克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3

听众

7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1-3-8 17:47:03 |显示全部楼层
哈萨克族--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它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在婴儿出生后,别人不能问其性别,知情人也不许讲出去。第二、三天,举行庆祝,宰羊、邻里妇女要送礼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舞。这种活动要进行三天。在婴儿40天时,举行“四十天礼” ,参加者要给孩子送衣服、串珠、鹰毛等礼物。由长者给婴儿起名字。礼仪后才可以公布婴儿的性别。
   
孩子5岁左右举行骑马礼,头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访,亲友们要送马鞍、马鞭、肚带、马蹬带等。男孩在5-7岁时举行割礼,行礼的前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带,骑着由别人牵着的马走亲戚,亲友们要送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3-29 20:36 , Processed in 0.0427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