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1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伊玛目。冉巴尼的两封信

[复制链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1-3-17 20:23: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十八封信


阐明获得转化①之后的稳固②;阐明三个贤品的阶段;阐明”必然的存在”是人对真主本体附加的认识,以及其他的问题。信是写给他尊敬的谢赫的。  
————————————————————————————————
        功修很少、缺点很多的艾哈迈德•本阿布杜•艾哈迪向你陈述,境界状态是持继不断的。我们胆大冒昧地向你陈述它。由于你们崇高的吉祥和面份,真主从境界状态的奴役中,释放了我们,使我们成为摆脱境界状态的自由人。使我摆脱转化之后获得了稳固。事情的获得者手中没有什么存在,只有茫然失措和羸弱无能;连接未成,只有迁移分离;临近未成只有遥不可及;认知未增,只有未知,知识未增只有无知。毫无疑问先前的陈述只能停止了。不但不能大胆地缶你陈述分别日子的状况。而且我的心冷淡了,就象一个颓废的人那样,根本不注重于某件事情,也没有激情渴望,也不能从事某一种功干了。诗曰:

        我是一个无用的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用之人就是颓废的代名词。

        让我们言归正题,奇怪的是现在真主已使我获得“真实的信念”的境界③——其中抽象认识和目击亲证互不妨碍遮蔽,寂灭存在融合于其中。茫然失措和迹象失去的同义词是认知和感悟;在异乡陌生感中却有亲切和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在知识和认知存在的同时,毫无所获只有无知茫然的增加。诗曰:“难道不是吗?你们对相关茫然失措者感到奇怪”。真主以无限临近和完善阶梯的纯粹襄助,赐予了我们没有终点的升华。在贤品境界之上有目击亲证的境界品位,贤品与目击亲证的境界相比较,犹如外在形式的显现和本质自身的显现那样。而且它俩之间相距之远,比这两个显现之间的距离更遥远。目击亲证的境界品位之上的情景人无法表述,其差距之甚人无法比喻。确实真诚的品位之上是圣品境界。在确实真诚的品位和圣品境界之间不应再有品位,而且它也是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即不可能有的论断,是我凭正确无误的“揭示”而明白的。真主的一部分“外哩”们,因这两个品位的原因肯定了它,并把它称为“临近的品位”。我也得到了它。在多次照面和啼哭衰怜之后我见到了它的本质,首先它是按照伟大谢赫们阐明它的层次而出现,然后事情的真相就变成了已知的。是啊!这个品位的获得只是在升华的时候,确实真诚的品位获得之后,但是它不能通过思考。如果真主意欲,见面之后我们将详细具体地汇报事情的真相。
        那是一个非常崇高的品位,在升华的位置中没人知道它之上还有别的品位,在这个境界品位中会呈现出存在(德性)依附于真主的本体,正如正统派(克俩目)的学者们肯定的那样。“兀诸迪”④也存在于道乘中,升华在它之上发生,正如谢赫•艾布•穆卡菜姆•鲁坤•迪尼•尔俩文•道菜提在他的部分著作中说的,“兀诸迪”之上是令人神往的仙界。确实真诚的境界品位是其余的、可观世界的境界品位,比它更低的是圣品境界,实际上圣品比它更高。它是完全清醒和存在的品位,在这两个境界品位之间,临近的境界品位中不会遇到界隔,的确它看到是纯粹的清净和完全的升华,它俩之间有很大差别。诗曰:

        他们象他们的鹦鹉一样停在镜子之外,
        我的语言是我无始的导师对我说的。

        理论求证的教法知识变成了必然揭示的,它与教法学者的理论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矛盾,它只是把那些概括的知识变成了具体的细化知识;从理论上摆脱出来到达必然王国。有人问伟大的华哲•拜哈文丁•乃格升班迪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修行的目的是把概括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细化的知识,求证的知识变成揭示的知识”。他并没有说获得教法以外的其他知识。是啊在修行的道路中会出现很多的知识和尊贵的认识,但是应该超越它。修行者持长期没有到达终点之终点的,那个确实真诚的境界品位时,他就与这个本质的认识和真理的知识无缘。但愿我能明白,一部分“外哩”断言他们自身获得了这个光辉的境界品位,但他们却没有获得与这个境界品位相关的知识和认识,它的道理是什么呢?拥有知识的人之上还有一个细知的真主。我也洞悉了真主的前定和大能的机密,我按照与教法律例不发生矛盾的方式,避免了在有关自由与前定争论的缺陷。我明白了这些机密。这些机密的显现犹如十五晚上的圆月,奇怪的是与教法的根本不存在矛盾的同时又隐藏的道理是什么?假如其中有矛盾的气息肯定是隐藏的原因。请记住,对真主的行为不可问为什么?诗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11-3-17 20:23:34 |只看该作者
朋友啊!谁是在他(真主)的惩罚中,
        排除喜悦和顺从而说三道四的人。

        在升华的境界品位中,知识和认识的倾降犹如春云降春雨一样。在那里我的能力虚弱得难以承受,所谓理解能力只是通常的一种表述。难道不是吗?“国王的赐予只能由他的骑乘承载”。起初的想法是把这些稀奇的知识记录下来,但是我没有成功,使我在这些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和重负。事情的最后我又如释重负。因为倾降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才气和能力,而不是为记而记。正如追求知识的人获得知识是为了得到一种知识和能力,目的并不仅仅是为背记词法、语法而背记语法、词法。
        让我们对上述的部分知识再陈述一下,真主说:“任何物不似像他。他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 (42:11)。这句话一开头就确定了真主与万物纯粹无干,正如它的明文那样。“他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完善了这种无干。他的解释是,造化物确定有“听与观”,肯定会产生人与真主的观与听有相似性的认识,即便在总体上真主否定了人类的观与听的原始性,正是为了革止这种认识,即“全听全明”的只是真主。而非他以外的任何物。
        存在于人类身上的耳与目,不具原始性的听与观,正如真主造化耳朵与眼睛那样,以惯常的方式给他们无感应的本性,造化了这些言、观、听、想、做的诸属性之后,创造了听力听觉与视力视觉。假如我们说它有感应效果或作用力,那么其中的感应作用也是真主所造。正如他们(人类)的本身就是纯粹的无机物一样,他们的属性同样是纯粹的无机物。比如大能的真主以他的大能在石头中造化了语言功能,事实是不能说石头是说话的,不能说石头具有语言的属性。这种形式正如石头是无机物一样,人的属性还是如此。如果假定石头有语言的功能,充其量它也是一个发言发声不具生命的无机物。人所有的属性都属此类,是真主的所造。
更有甚者,如果听与观的属性在耳与目以外的器官上显现时,它俩的特有属性就会被真主排除。只是真主以最相宜的方式需要了它俩(耳与目),而排除了其他的属性。使他俩具有了听与观的功能。
        真主首先给人类造化了认识的属性,然后造化了认识的对象,然后造化了与认识相关的功能,然后使那个认识对象给他以揭示。然后在造化了认识的属性之后,在其中造化了仅仅是习惯方式的揭示功能。应该明白,在揭示中知识不能涉及。同样,给人首先造化了耳的属性,然后造化了听觉和对听觉对象的感应,然后造化了听力,然后造化了对听觉对象的认识。同样的对人造化了眼睛,然后造化了眼珠的转动,和看的对象,然后造化了视力和对所看对象的认识。其余的属性依此类推。“全聪的、全明的”正是人的“听与观”两个属性的起点,人不是那样的,不可能是“全聪的全明的”。可证实的是人类的属性正如他的身体一样是无机物。上述话的宗旨自始至终都是否是定人们的属性,他们不会有全听全明听的属性,“全聪全明”的那个属性确定是真主的。从而经文将清净无染与比喻象征手法集中使用,完全肯定了真主的清净与万物的无干,自始至终排除了类似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第一种认识就是把这些属性确定于真主,认为人的本身纯粹是无机物,把从人身上显出的这些属性,称作象是水在缸或罐中涌动。这种认识是与贤品相联系;第二种认识我认为把这些属性看作是类似于无机物的。认为他们象无机物一样是无感知的,正如真主指出的“你确是死的,他们也是死的”。这种认识是符合直观大见的品位的,在这里还应明白这两个品位之间的不同。积少成多,点滴成河。诗曰:“从春知丰年”。同样拥有这个崇高品位的人,把人类的所有行为看作是死物和无机物一样。他们不会把他们的具体行为和后果归于真主,而推脱说:“这些行为的主动者是真主”。真主是尊大清高的,与这些是无干的。比如,当一个人推动了一个石头,没有人说这个人是动的,而他是石头运动的始作俑者,被动的只是石头,同样石头是纯粹的无机物,石头的动也是纯粹的无意识。假如这块石头伤了人,不会有人说是石头伤了人,而会说是动了石头的人伤了人。教法律例的学者的话是符合这个认识的。他们说人类的行为是真主的创造,同时他们所做出的行为还有个人的意志、选择在其中,他们的行为和后果不具造化成品性,不影响前定性和规定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1
发表于 2011-3-17 20:24:02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人说,如此解释他们的行为,把他们的行为与后世的赏罚联系起来是无法理解的,他们象一块石头承担工作,又把他们的行为归于善恶,这该如何解释?我说,石头与有责任的人是有区别的。在委托他责任时给了他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意志,与承担责任的人不同,石头没有能力意识。承担责任的人有意志,但是意志也是在不影响成就意愿的情况下由真主创造,那个意志也象是无机死物。它的益处只是在以习惯性的方式实践之后而被造化。假如有人说,人的能力是有影响力和效果的。正如河外地学者⑤主张的那样,那么这个影响力和后果是被造化的,就象是人的本身一样,其影响和后果根本没有选择性,后果是无意识的死物。比如一个人看见头顶一块石头,由于一个人无意识的触动滚落而下,打死了一个牲畜,那么这个人会认为这个石头是无意识的,同样他认为触动石头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他认为被打死的畜生也是无意识的,他无法知道会被打死的后果。
        人类的本身、属性、行为都是纯粹的无机物,是无意识的死物。而真主“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3:1),“他确是全聪的,确是全明的”(17:1),他是“全知的、彻知的主”(66:3),他“确是为所欲为的”(1l:108),“你说:假若以海水为墨汁,用来记载我的主的言辞,那未,海水必定用尽,而我的主的言辞尚未穷尽。即使我以同量的海水补充之”(18:110)。
        我已损坏了许多仪规,过度的繁琐使我能做什么呢?的确表述来自真主的这些话,我是欲罢不能。我揣测话说长了会增加优美。每逢有人说,把那崇高境界中的体验和甜蜜表述一下,但我自己因为没有得到适合说那一方面事情,或凭他的尊名开口叙述的能耐和资格,诗曰:

        以玫瑰和麝香的水汁涮口千遍,
        但我没有资格叙述清高的真主。

        “人不会无知于时代和它的发展过程”。希望的是你们的情份和帮助,从我自己的坏事上我能汇报什么呢?我在自身中每有所得都是起自于你们崇高面份的注重和关怀。否则“我还是原来的艾哈迈德,我不会有所变化”。  
        米扬•谢赫•候赛因给他已显示了“存在单一论”的道路,现在他因它已得了很多。他心中的想法是从“存在单一论”中摆脱出来,到于“茫然失措”的境地,因为它是目标;穆罕默德•刷迪格,因为他太小不能约束自己。如果他在旅行中陪伴我,他会得到很多的升华机会,有一次在山脚下陪伴我行走时,他便得到了很多升华,从“茫然失措”的海中吮饮了几口,在“茫然失措”的海中与我有一种完全的关系;谢赫’努尔也在那一品位中,他的升华有了质的飞跃;我的亲戚中有一个孩子,临近显现上他有极其崇高的境界状态,而且还是先天领受的。
————————————————————————
        提示:本信及之前的十六封信都是作者写给其导师穆罕默•巴吉的,汇报了他在升华之后境界状态中的神奇之事。对于所述之事,不能身临其境的人一是难以接受,二是难以理解,对译者来说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此只是有所了解或知道有那么回事就足够了,不求全面掌握或深解;对身临其境的人相信心有灵犀一点通,会心领神会。尤其是信中所述修行过程中的各个境界、品位,无有体验的人永远是门外汉,译者也一样,无法入门,更不能登堂人室窥其究竟,当然不能给读者以满意或完整准确的解释。希望能够谅解。译者只能就文字直译出来。何况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著作中分量很少,请读者不要纠缠于这些论述,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世界、社会、人生、教义、教法的论述方面。①②原文意为着色、添彩。稳定坚固,按《玄机与真光》附表,是修行达到了第六境界,是最玄妙的位置,是因真主而认识真主的历程。《苏菲原理集》“寂灭之后重新存在的状态下,以尊名的显现与万物合一的境界中的最后转变,从而与万物分离,区分出万物是万物真主是真主的稳定的认识阶段。”

————————————————————————
③原文《古兰经》中的术语,马坚先生译为“这确是真实的信念”(69:51)“这确实是无可置疑的真理”(56:95)。
④原文意为存在,《苏菲原理集》;“以他的本身直觉真主本然。因此它被称为合一的来临,是存在的来临”p90。
⑤据马坚先生《教义学大纲》解释:“阿拉伯人称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为河外地,就是中亚细亚地方,那些地方的居民都信奉回教,在那里产生过许多著名的回教学者。习惯上称他们为河外地的学者”。这部分学者认为:(真主的)“那些作为,都归根于造化,造化与生活发生关系,便称为致生;与死亡发生关系,便称为致死;与形象发生关系,便称为赋形;与生计发生关系,便称为给养……致生、致死、赋形、给养、都是造化;但因各种关系的特性,而有这些特殊的名称”。(《教义学大纲》P61)涉及“观”便是“全明”,涉及“听”,则是“全聪”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2

主题

4

听众

64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41
发表于 2011-3-17 20:25:14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三封信

发给阿布杜•热黑米•穆西坦黑勒•汗。回答他信中的问题:阻止从缺陷者①处采拿道乘,阐明它的危害。阻止取类似于异教人的绰号或名号。
———————————————————————————————————————————————
        愿真主使我们与你们因派遣于阿拉伯人的,全人类的领袖穆罕默德的情份,在有关虚妄的事情和有知而无行的言论上得到拯救。愿真主慈悯赞圣之后说“阿敏”的仆人。你们派来的信使刷力亥•松迪格已到这里。他通过翻译告诉了你们那边的情况。诗曰:

      向幸福的人和信使问好,固为热爱发信的人,
     看送信的人的面孔都是那样美好。

        弟兄啊!面对美好生活,真主给你们显示了干事的能力,尘世确是后世的耕种地。谁没有在其中播种,荒芜了先天领受的耕地,废弃了功修的种子,那是多么的可悲!
        你应明白的是;荒芜土地,废弃种子,要么是在地中不播撒一粒种子,要么就是播下坏籽,不隐晦地说,这部分的危害比荒芜土地更厉害,坏处比第一部分更多。坏种籽和它的危害是从缺陷的修道者那里采纳了道乘,以他的方式修行办道。因缺陷的导师是私欲的追随者,掺杂了私欲就不会有效果,如果有效果也是对私欲的助纣为虐。获得的便是黑暗中的黑暗。因为缺陷的导师不能区分接续真主和不能接续真主的方式,因为他本身就未达到接续的品级,未走完修行的历程。同样他不能分辨求道者不同的先天领受和秉赋而因材施教。如果一开始不能区分出有关修行方式是“提升”的方式。那么,或许求道者的先天领受和秉赋恰好适宜于“提升”的道路,而不适宜于苦修的道路。缺陷者一开始就不能区分道路与各种先天领受与秉赋,而让他走苦修的道路。那么,有关道乘的迷误是多么深重。
至于全己全人的谢赫如果欲培育这个求道者,使他踏上正规的修道路线,首先就需要根除缺陷者播在修行者心田的病症。调正和改善由他造成的坏处。然后在先天领受的土地上播下适宜于其先天秉赋的良种。庄稼才会茁壮成长。“一句恶言恰似一棵恶劣的树,从大地上被连根拔去,绝没有一点安定”(14:26)“一句良言,好比一棵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14:24)。陪伴全己全人的谢赫是宝贵无比的.他的目光是药料,他的言辞是治疗,除却它都是狼牙荆棘。愿真主把我们及你们坚定在特选圣人穆至默德教法的康庄大道上。因为它(教法教义)是事情的关键和基本部分,是脱离和拯救的路线.吉祥幸福的纽带。一句诗歌说的多么好,诗曰:

         阿拉伯的穆罕默德是今后二世的领袖,
        谁在他的门上没有沾一点尘土是多么的不幸。

        最后让我们以赞颂众圣的领袖和向他致安与庆贺中结束前述话题。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松迪格兄弟说的一件事,那些帮闲诗人,在他们讲座的诗歌中,以异教徒的名字来称呼他。事情是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尊贵的领袖,但愿他不要让诗人选择这样丑恶的名称。穆斯林应该从这些附加多余的名称上逃离,象是逃离吃人的狮子那样,离弃从心上憎恶它。因为这种名称是真主和圣人所深恶痛绝的。穆斯林受命于敌视背信和残暴者的。而从如此丑恶的名称上远离则是“瓦直布”(必须的义务)。
        对此有人会说,一部分谢赫在深浸的陶醉中曾赞扬过异教徒,热衷在腰上系上基督教标志的丝带。我认为诸如此类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应予分析对待。陶醉时的话语应看作是一种突发的外泄行为。情有可原的是,他们确是由于深浸在陶醉之中干了这些违禁的事情,尽管它是“真乘的背信”②,但对于这一伙人中的伟人们来说较之于“真乘的顺从”③,则有很大缺陷与不足。无缘无故地模仿他们,既不合乎他们的原则,也不合乎教义教法的规定。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那个事物在那一时代是美好的,在别的时代可能是丑恶的。有理智的人不会把它俩相提并论。  
        请求接受的是,改掉这一称呼,换上比它更好的称号。并以伊斯兰的名字来称呼,它才适合穆斯林的情况。合乎真主喜悦的宗教——伊斯兰,合乎穆圣的教诲言行。远离真主命令我们谨防的罪恶,你们谨防产生罪恶的场合。不要让真话覆上尘土,真主说“已信道的奴仆胜过以物配主的人”(2:221)。向追随真道者致安!

————————————————————————
注解:①原文意为残缺、短缺、有缺陷的,不完美的。这里是相对于功满道成的导师而言的,即未走完修行历程,或半途而废,或根本没有修行阅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假苏菲人士,充作的导师。
②③原文意为“道乘中的背信”与“道乘中的顺从”。前者指修道人土达于醉品,口出不合教法的言论和行为,如曼苏尔•哈俩智的“我即真主,真主即我”;布斯塔米的“万物即真主,真主即万物”的“存在单一论”的境界。后者是指从陶醉中清醒过来,返回于现实。即达到修行的完美和最高之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5 18:10 , Processed in 0.0378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