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6|回复: 0

经堂语与穆斯林的日常生活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3

听众

78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08-10-19 12:32:05 |显示全部楼层
经堂语,始于16世纪后期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学者胡登洲在陕西兴办经堂教育时期,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一种专门语言,是运用汉语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三种不同词汇或词组交互组合成句的独特的汉语表达形式。

     由于阿訇在讲“卧尔兹”(劝诫)时也广泛使用和传播经堂语,客观上对经堂语在中国穆斯林中起了推广和普及的作用,使经堂语走出了经堂教育的课堂,进入了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经堂语也完成了从专门用语到日常生活用语的过渡和转变,与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更为贴近,成为了穆斯林大众世代相传的日常用语。

     离清真寺不过几步,一道黛瓦青砖的垂花门内就曾是我一门三世聚族而居的家。今天,在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宅子里,我就要完成我的婚姻大事。

     寒冬时节,天还不亮,我就起床了。刚洗过“阿卜代斯”,“举了意”,我就听见母亲扫院子的声音……

     人逐渐多了起来,平日里不常见面的各路亲戚都来了。我忙着跟亲威朋友们互道“色俩目”……

     仪式开始了,首先由“坊上”的阿訇念“尼卡哈”,众人虔诚地接了“都阿”,我和麦尔彦当着众人的面,表明了我们婚姻的自由与忠诚。之后,阿訇将核桃、枣子、花生、水果糖,抛撒给贺喜的人,人群中随即发出了一阵欢笑。弟弟穆萨对着我一笑,就转身给众人散“乜贴”,转达着我们对客人的谢意。

     记得年少时的我,曾经暗下决心“将独身进行到底”,随着自己渐渐成熟,才明白,对穆斯林而言,结婚是“瓦直卜”,是:“逊奈”,是一生中必须完成的大事。“托靠胡达”,我认识了麦尔彦……

     我的婚姻大事,就这样完成了。

     以上是一段描写回族穆斯林婚礼的文字,“色俩目”、“都阿”、“乜贴”都是中国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经堂语词汇。穆斯林一见面会互致“色俩目”,互称“朵斯提”(朋友,教友)。日常生活中,穆斯林除在宰牲、食饮之前必念"、“泰斯米”(穆斯林对赞颂安拉尊名专用语的简称)外,在其他诸如起床、洗漱、沐浴、就寝、外出等等之前,亦习惯念“泰斯米”,可以说,“泰斯米”一词及其所代表的专用语,已经成为穆斯林宗教和社会生活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组词汇。

     


     经堂语词汇主要由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谐音意译语四种成份构成。1、绝大部分为汉语。除通用的基本词汇外,意译阿、波文词汇时,一般选用恰当的词素构成特定词汇。如“天命”、“圣行”、“定然”、“归真”、“慈悯”、“天方”、“感赞”、“教门”、“干功”等。2、阿拉伯语音译。如“伊玛尼”(信仰)、“安拉乎”(真主)、“穆民”(信士)、“塞白卜”(原因、缘由)、“顿亚”(今世)等。3、波斯语音译。如“胡达”(真主)、“乃玛孜”(拜功)、“朵斯提”等。4、将阿、波词汇与汉语词汇谐音译意。如“瘪麻尔”(波斯语,原意为“有病”,有时指生理缺陷或毛病)、“多罪海”(波斯语,译作“火狱”)等。

     在上文中所引用的那段对回族穆斯林婚礼的描写,其中所用到的经堂语词汇就有12个:

     “阿卜代斯”(小净)

     “举意”(心愿、立意)

     “色俩目”(亦作“色兰”。穆斯林祝安和问候的礼节语,原意为“和平”、“安宁”,意为“愿真主赐平安给你”)

     “坊上”(亦称教坊、寺坊)

     “阿訇”(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意为“教师”、“学者”)

     “尼卡哈”(婚姻)

     “都阿”(祈祷)

     “乜贴”(同“举意”)

     “瓦直卜”(职责、义务)

     “逊奈”(圣行)

     “托靠”(依靠真主)

     “胡达”(真主)

     可以说,中国穆斯林在诸如婚庆、添丁、节日庆典、丧礼等场合会比较集中地使用经堂语。

     家里有孩子出生,父母会请阿訇到家里或将孩子抱到清真寺,为孩子取经名。命名仪式上,阿訇用一张红纸,先写上“泰斯米”,然后写上婴孩的名字,再写一段祝福的祷词,下面分别写上公历和伊斯兰教历的日期,由教长签名。命名后由阿訇念诵“清真言”,向婴儿耳中吹口气,名“吹邦克”。给新生儿取经名的过程,是一个家长和阿訇交流的过程,经堂语有力地推动了双方的交流。

     在开斋节、古尔邦节这些重大节日里,穆斯林要到当地最大的清真寺举行“会礼”,人们汇集在一起,礼拜真主,庆祝节日。期间,穆斯林会集中地使用大量的经堂语词汇。经堂语使人们的交流更为和谐,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使彼此的祝福更加美好。

     下面一段关于穆斯林丧事的描述中也运用了许多经堂语:

     尔撒和三"巴巴"陪着阿訇到山上去走坟。路上,尔撒不时想起爷爷“无常”(意为“归真”)时的情景。那天,爷爷回到家后,就要求家里人给他“换水”(洗大小净),并且叫寺上的王阿訇给他念了“讨白”(忏悔)。四"巴巴"与他有些矛盾,这一天他当着众人的面,向四“巴巴”讨了“口唤”(请求谅解、宽恕)。夜里,爷爷就“无常”了,很安详。第二天,正好是“主麻”(原意为“汇集、聚集”。伊斯兰教规定,每周星期五晌礼时间,凡成年、健康的男性穆斯林要到当地较大的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即聚礼),尔撒参加完“礼”同“麻”后,就和寺里的几个乡老抬着爷爷的“体”艰难地上了坡。到了坟坑前,大家小心地打开匣箱,露出了爷爷的“体”意为“体”,儿孙都围拢过来,开始下“体”…不知不觉间,到了爷爷的坟前,跟着阿訇,他和三“巴”爷爷的坟前跪下了。阿訇开始诵读《古兰经》,三“巴”着轻声地念。

     诵《古兰》结束了,大家双手捧在胸前,手心朝上,不断轻声念“米乃”亦作“敏”意为愿主准我所求),一起接“都阿”。尔撒和三“巴巴”起身和阿訇互道“色俩目”,随后给阿訇散了“乜贴”,阿訇说了句:“塞瓦布”(报酬、奖赏、回赐),然后大家一起往回走。

     


     经堂语最早以专门用语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使用空间狭小、范围有限。但是,由于它凝结着穆斯林传承和发展伊斯兰教的精神和情感,穆斯林对它格外的珍惜。经堂语为除接受过经堂教育者以外更多的穆斯林所认识、接受和使用,并得以在穆斯林中世代相传。一个个原本晦涩难懂的经堂语词汇,因为与穆斯林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变得生动、鲜活。经堂语中,凡是重要用语都沿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全称,作为经堂语依托的阿、波文经典中宗教术语已约定俗成,所以经堂语几乎不受方言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即使穆斯林身处不同的地区,他仍然可以在清真寺里听得懂当地的阿訇讲"卧尔兹",仍然可以和当地的穆斯林进行交流,地域与文化的差别顿时被减弱,人们之间很容易就能引发共同的话题。

     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节日庆典到人情世故,从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到关系生命、信仰、荣誉的大事,从生活的每一天到终其一生,中国穆斯林都会用到经堂语。可以说,经堂语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只要你推开一家穆斯林的门,主动道一声“色俩目”,就能很快拉近和主人的距离。再刮上一个盖碗子(盖碗茶),拉上一段家常,你就能从他们话语中捕捉到经堂语词汇。诸如“真主襄助”、“托靠真主”、“邦答”(晨礼)、“撇世尼”(晌礼)、“底盖尔”(晡礼)、“沙目”(昏礼)、“虎夫坦”(宵礼)、伊玛尼(信仰)、尔买里(善行、善举、善事)、乃玛孜(礼拜)、塞白卜(缘由、途径、条件)等等,都是他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经堂语从最初经堂教育中所使用的一门专用语言,走入了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他们生活用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甚至是行为模式。


[ 本帖最后由 橄榄枝 于 2008-10-19 13:0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3-29 08:51 , Processed in 0.0398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