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西首块清真寺地界碑 现身九江 填补了志书空白

[复制链接]

19

主题

3

听众

6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2-5-5 14:45: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江西首块清真寺地界碑现身九江 填补了志书空白

滨江西路旧时名为“官街”


2010年01月26日 10: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清真寺界碑(记者 欧阳海员 摄)

       江西首块清真寺地界碑


  核心提示:1月25日,市文物考古普查人员向记者介绍,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时,他们在九江清真寺碑墙外发现了一块承载着九江伊斯兰教清真寺历史的地界碑。这块地界碑,高71厘米,宽63厘米,青石碑质,上有阿拉伯文、英文、汉文三种文字阴刻的铭文。碑文上还首次清晰记录了九江滨江路(西段)的前身名为“官街”。
  地界碑初现
  据九江伊斯兰协会马副会长介绍,1999年,他在清理杂物时,发现水房边有一块大石板,两名工人将大石板抬到外面准备丢弃时发现上面有字,用水洗干净后发现原来是块地界碑,马副会长便将此碑妥善保管。直到文物普查人员调查了解后,才得知碑石上碑文的含义。碑文上记录有阿拉伯文:“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穆圣说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之朝房”;英文记录表明其“属于伊斯兰教的公共财产”;汉文记录“清真寺公众公业前宽五丈后宽四丈,前至官街,后至江磡”表明了该建筑的产权、大小和方位。据文物人员鉴定,这块碑石是江西省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清真寺——矶湾清真寺的地界碑。
  清真寺历史
  据文物普查人员介绍,九江信奉伊斯兰教的基本上是回族居民,据1983年人口普查统计近2700人,现约5000人左右。最早来九江定居的回族居民始于明朝,是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直隶北平府录事谪至都昌左里任巡查检司巡检的四川籍回民马仲良,其后代在现都昌左里、多宝等乡镇定居。九江城区的回族居民则始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陕西回族人马哈直来九江任职总兵,随带部署1500人,均为回族子弟,部分官兵还携带眷属。时间一久,不少人解甲后在九江定居,散居在北司路、九华门、四码头、莲花池、老马渡一带。为了便于宗教活动,他们在江边矶湾建了一座清真寺,称为矶湾清真寺,也称城外寺,是江西省第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曾毁于大火和兵变,因而数度修建。这块地界碑,就是为了表明矶湾清真寺的产权范围而立的一块标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当局政府对沿江部分区段进行“江堤改直工程”,地处“上矶湾”的清真寺被拆除,次年移建于滨江路南侧。2003年,市政府开发西园,位于其间的清真寺也再次进行了重建。
  地界碑意义
  地界碑上遗留下来的信息,使它在九江地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碑上出现英文铭文,这在鸦片战争以前九江碑刻历史上是没有过的。鸦片战争后,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在九江开办的领事馆、洋行、学校、医院、天主堂、修道院有20余家之多,在交流中常用到外语,也出现了外文石刻,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同文书院大楼建成,立了一块英文的石碑;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但福德医院建成,使用了刻有拉丁文的石门楣。这块地界碑的发现,使清真寺留下了时代的印迹。虽然地界碑上没有纪年,但因为有英文铭文,所以可考证该清真寺的年代为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这块地界碑填补了志书上的空白,它明确了滨江西路在民国时期称为“官街”。原城墙外有条环城便道,靠西园这段俗称“上矶湾、下矶湾”。随着江边建筑逐渐增多,除有多座寺庙外,还有官府的税卡、官炭局等单位,因而这条街被称为“官街”。(来源:九江新闻网)
(责任编辑:程海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0

主题

0

听众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1
发表于 2012-6-30 14:46:27 |只看该作者
真主的相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0 10:52 , Processed in 0.05556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