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65|回复: 1

沧州回族先民的传奇往事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发表于 2012-7-9 20:09:43 |显示全部楼层
海宝明
    回族人徙居沧州,源于明朝初期的移民政策,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奉旨移民。
    史载,燕王朱棣当皇帝以后,一方面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朱允  出谋划策不肯降服的文臣武将,另一方面对曾经抗阻燕军的河北人民进行了灭绝性的报复,俗称“燕王扫北”。“燕王扫北”使河北地区的人民深遭劫难,大部分地区呈现十室九空的惨状。为了充实空地,明朝政府大张旗鼓地推行屯戍和移民政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明朝军队中的一些中下级回族军官奉朝廷之命,携亲带眷,离开南京徙居沧州,繁衍生息。
    据回族群众口口相传,永乐二年(1404年),回族先民张、王、李、刘、尹、戴、马、回等表兄弟8人,携带家眷一起从南京二郎岗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乘船到沧州落脚。张、王、李、刘4位表兄弟定居运河以东,尹、戴、马、回4位表兄弟定居运河以西。这8位表兄弟多数在明朝军队中任职,有一定的军功,朝廷赐予他们庄园和耕地。他们在沧州扎根之后,一些亲朋故旧也追随而来。久而久之,张、王、李、刘、尹、戴、马、回便发展成沧州回族的名门望族,也就是如今沧州当地所称的“沧州回族八大姓”。
    事实上,回族群众保存的族谱记载,与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在细节上有一些出入。张、王、李、刘、尹、戴、马、回八大姓都有自己的族谱。据族谱记载,八大姓的先民有朝廷的中下级军官,有商人,也有隐姓埋名的逃难者。除戴姓的先祖原是汉族外,其余七大姓的先民都是穆斯林。
    据回族学者吴丕清考证,永乐二年,彭城卫指挥戴诚奉母携弟从山西洪洞县迁到青县(隶属沧州)。戴诚乐善好施,且与一清真寺阿訇交好,受阿訇规劝,遂皈依伊斯兰教。戴诚的重孙戴鹤群于明朝嘉靖壬午年(1522年)进士及第,曾任山西孝义县知县、济南府知府,受民拥戴。后因体弱还乡,遂带领家乡民众募款兴工,在本庄(青县戴家庄)兴建清真寺。戴家庄清真寺建成以后,戴鹤群受庄北佛教开元寺的一个和尚点化,又在戴家庄后龙港河北岸建一座家庙,称八郎堂庙,借以祭奠佛门之先灵(戴诚之上原来信仰佛教的先辈)。
    吴丕清的史料依据是《河北回族家谱选编》中收录的《沧州戴氏家谱》。对于吴丕清的观点,戴家庄戴氏的一些后人有异议。他们认为,戴氏建清真寺是在原来戴氏家庙的基础上改建的,也就是说,建家庙在先,修建清真寺在后。但对于戴氏的先祖曾经是佛教信徒,双方则持一致观点。沧州戴氏回族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沧州回族先民的构成。
    数百年来,沧州的回汉群众邻里互让,一直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沧州时姓回族穆斯林至今仍然传承着“时万不分家,时姜不问姓”的家训。关系较好的回汉族群众之间,常以表亲相称。
    据沧州回族《时氏族谱》记载,时姓先祖时绅原为汉族,中解元(科举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在朝廷为官,因得罪权贵,时绅的公子避难逃至沧州,入赘回族万家。事态平息后,时公子自返原籍,妻子万氏母子4人则留在沧州,故而有“时万不分家”之说。定居沧州海兴县东候庄的时姓后代居所与一姜姓汉族村相邻,因风俗习惯的差异产生一些冲突,后久战成友,时姓后人与姜姓汉族村民结拜为异族兄弟,双方商定,两姓不分回汉,取名排辈,共用一个谱系,故而有了“时姜不问姓,论字一家人”的传说。与此类似,还有很多回汉亲如一家的故事,为沧州的回汉群众所津津乐道。
    600多年转瞬即逝,经过各族群众的辛勤耕耘,沧州已经成为美好家园。城市在变、乡村在变、人在变,惟有回汉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主旋律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19

主题

3

听众

6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2-7-10 10:28:12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的成功,人道的全美,成为了正教的水到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3-29 16:26 , Processed in 0.0387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