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58|回复: 0

中国伊斯兰教 名贤名墓史料选 (第一辑)(7)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3

听众

103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4-9-30 11:38:17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先贤固图布·兰巴尼
民国史料
  ··青海“湟中凤凰山天方后裔墓志”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盖闻世界各民族所奉宗教不同,而其利已渡人,博爱为怀。天方回教,肇自开辟万教,人祖阿丹圣人奉命立教,数千年来,圣圣相承,道统不绝,迨至穆圣,道集大成,教普全球。回教之入中国,自隋唐迄今,千有余年,其教以清真为宗,以归一为本,道全三乘,课备五功,为世界宗教之一,乃人类之正道。
湟中郡城,西南有山,其山落凤,即名凤凰山,为湟中胜境之冠。北望万重土楼,南对松拥文峰,前有禅寺佛殿,后即天方圣裔爸爸墓焉。
道祖者,乃天方穆圣孙先贤呼赛尼之裔也,道祖讳古土布兰巴尼·尔布都来海麻尼,系西域拜盖之人氏。道祖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兵西征,有别庵伯尔圣裔赡思丁,波斯、阿拉伯、布花喇诸国人族贤哲、学者四十余人,已随元军,匡济华夏,佐元灭金,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道祖至元十年正月,到中国滇南。计数万里之程途,其间餐霜吸露,不知几寒暑;栉风沐雨,不知几劳苦。梯山航海,不避险阻,广游名区胜境,足迹遍天下,四海闻贤声,隐于湟郡,归真骨栖,凤台留迹。
西宁王索来蛮敕建清真寺,修筑墓殿。栋宇逼青云,楼台出银汉,金碧辉煌,风景幽雅,即为湟中寺墓之始也。
自明洪武十二年,征西将军沐英采材集工,大起栋宇,重修寺殿。建崇楼、立经阁,内壁绘成西域三十六国志谱。宋祥兴柏八株,掣天奇观。明洪武御制碑二座,述文源流,凤台造极,麟河环门,博览山川之雄秀,广泛人群之造就。
迨清乾隆二十一年,栋宇年远渐朽,重修道祖志碑,追溯天方正宗,记述甚祥:出中原之日,正月朔旬;归真之期,六月初一日。道光二十年,湟郡屡劫大灾,感应军民均沾。全湟军民等,诚恐年湮代没,诸说纷纭,口碑有错,湟中邑人苏绍武谨将元明匾额,历来述碑,叙书元至清末数百年胜境之古迹。同治兵燹劫焚毁,当时坍塌不堪,道德堕落,民生艰险,圣裔贤哲,古迹湮没,以致至今。
民国三十六年,教末等遵奉省府钧谕,保护圣裔古迹,军民发起些之资财,首筑四周之墙垣,西建清真寺殿五间,东配宁静厅五间,外院厢房三面,浴堂一处,将原有四周境界地北永作回教之公墓,备案立据,永垂不朽。
此志之成,全赖湟中述古老叟马忠孝笔记历代实迹,以作后者之纪念。

并附对联一幅:大圣生西域教普全球  贤哲殁中国道德一贯(见余振贵 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第1版)

  当代资料
··西宁市南凤凰山拱北史略
    妥永昌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青海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功陷巴格达,击溃了伊斯兰在东方的统治,但是占据巴格达的蒙古人后来也信仰了伊斯兰教。随着西征战争的胜利,中西交通大开,大批中亚西亚的各族人和阿拉伯人被迁徙到东方来。而最初到青海河湟一带居主的伊斯兰教信徒是被迁发的军士、工匠、被俘虏的妇女儿童,还有一些学者和宗教上层分子。元代官方文书中把这些人称作“回回”,被列入“色目人”中。
东来的回回军士等被编入“探马赤军”,参加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统一全中国的战争。以后忽必烈把这些回回和回回军士编成亲军,实行了兵农合一的屯田制:有战事则马上作战,平时进行农垦。这些屯田的官户或民户大都被安置在西北,从六盘山到黄河的宁夏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等主要农垦区(甘肃一直被史学家们称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荟萃地和中心)。后来这些人中的一部分逐渐移居到了青海河湟地区,他们为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同时也为青海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西宁市南凤凰山清真寺拱北是伊斯兰教苏非派的一位道祖(主教),他的道号叫固图布·兰巴尼,名字叫哈什目·尔卜敦勒咳麻尼的墓地。拱北碑文中说他是东来回回“四十贤哲”中的一位。又说他是“佐元灭金”而来中国,实际是指他参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
固图布·兰巴尼是伊拉克巴格达人。是阿拉伯穆罕默德第二十五代孙,巴格达先贤胡赛尼伊玛目(宗教上层人物)之子。于公元1265年(?)到中国。1273年(南宋咸淳九年,蒙古至元十年)正月到达云南。曾多年在云南等地宣扬伊斯兰教理,足迹踏遍南方名山胜境,历尽艰难险阻。他主要传授伊斯兰苏非派理学,当时和后来的信徒称颂他“宏扬正道、理发幽微、明性命之旨、食霜吮露、持节修炼、正己正人道全三乘”。“信徒闻风来归者不计其数,殁后追踪步尘代不乏人”由此看来,不管是过分赞颂也好,还是出于信仰也罢,他的宗教学识是非常渊博的。在大量传教活动中也深得“民心”,不然是不会赢得如此褒扬的。
后来固图布·兰巴尼传教经川入甘青于某年正月十五到西宁(信徒们把这天尊为念经纪念日),在湟郡(今西宁湟中一带)避尘世隐居修炼:“达天人和一境地、知使命将终”于农历六月初一日(公元?年)“返朴归真”、葬于凤凰山之阳。数年以后,西宁王苏勒蛮(东来回回)“感真主大恩”首倡在凤凰山建修清真寺,在固图布墓地修建起拱北。并且“树碑勒铭、备述圣迹天德源流、以示崇仰”。从此,这所清真寺拱北也就成了青海历史上伊斯兰教第一活动场所(东关大寺的建成晚于此)。
元朝末年(1343年),反元农民起义爆发,狼烟处处,历十八九年,拱北首遭劫掠。其间朱元璋的反元队伍中有几位大将都是回回;如常遇春、沐英、冯胜、丁德行等。1380年,(今甘肃)回回人沐英因作战和平定西部有功,被朱元璋敕封为“西平侯”坐镇甘青一带。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社会生产力逐步恢复,社会渐趋稳定,经教民之请求,沐英奏请皇帝批准后重建南山拱北。依旧制除恢复清真寺和拱北外增修经阁一处。经阁墙壁绘有西域三十六国志谱,信徒宋祥植柏八株势成擎天奇观。洪武皇帝赐御碑两座、细述源流,使拱北增辉。一对石雕麒麟雄视山门,雄壮秀丽独步南山。
清乾隆21年(公元1756年),清真寺拱北因年久失修面目颓废,掌教李国柱(属虎夫耶门宦)鸠工集资重新维修,以追溯天方正宗、立穆斯林诚信之标。自李国柱之后就无人传授苏非密旨、性命之要(伊斯兰理学);全凭古兰经立教为纲,更没有海里帅(原意为“继承者”、也指派往地区的宗教负责人)、热依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派往地区的负责人)。自此拱北事务皆由俗人信徒管理。
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清真寺拱北遭到火灾损失严重。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回族反清起义失败,左宗棠和属下左军曹克忠进军西宁等地,开始血腥镇压广大无辜群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清真寺拱北被清军焚毁,残垣断壁一片瓦砾令人心寒。拱北掌事杨阿爸与众穆斯林虽悲愤填膺仍信仰不移。
民国初期是外号叫片片儿的阿訇住持拱北。民国12年由叫做四十六穆扎外的住持。四十六后交给马永贵。马永贵交给马启云。马启云交给高三三(高是湟中洪水泉人住西宁瓦窑沟)。高之后是马祥云主持。
民国28年,马祥云、冶龙选、马长有、鲜明星、马进才、妥大师傅等十人共同申请,经马步芳同意领取了拱北和众人墓地执照。民国30年拱北打了围墙、修盖了五间北房、三间西房、五间洗浴水塘、修了山门。
民国35年重新修建了清真寺大厅五间,固图布拱北也修茸一新。修好后交由无儿无女的马九爷和老伴住守(马九爷真名叫马负图,与西宁东关糕点名师万盛马一脉)。马九夫妇于一九五六年相继去世。之后由东关马财驻守清真拱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8年国家实行宗教改革政策,没收了清真寺和拱北全部财产经典,并以宗教反革命罪逮捕了马财、马进才、马登科(人们称为黑阿訇)妥大师傅。马财的弟弟马祥云和苗琮被戴上了政治帽子接受群众的监督改造。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对解放以来各种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彻底平反,人权恢复,社会逐渐入正常;中央修改宪法制定了全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九七八年以后全国各地各教派寺院全部恢复开放。新建新修寺院均超过了历史原有水平。
1983年经信徒申请南山拱北恢复开放,但未恢复伊玛目世袭制和“放口唤”制度,国家允许正当的宗教活动。此后以西宁城东区的信徒祁全有、祁仁轩、蒋文福、马忠全等集资十二万元在荒壕上重新修建了拱北八卦亭。工程系砖结构,于1986年12月竣工。(略)。
南山拱北的信徒分布情况是:西宁地区的“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忍耶”、“西道堂”都到南山念经、拜谒。外省的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陕西有大量信徒。本省的化隆、门源、祁连、大通、民和、乐都、湟中也分布了大量信徒。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还有莫家路、熊家山族人、陈姓、王姓等,尕庄子、礼让街、饮马街部分汉族信徒,刚察县、海宴县的部分藏族、蒙古族信徒也常来拱北奉送布施,在春节到正月十五期间往往达到高潮。对于这一特别现象,即汉族、蒙族、藏族为何信奉伊斯兰教苏非派(隐密派)原因上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宁市城中区物价局回族干部 妥永昌
1987年初稿     1991年一稿
注:本文作者曾走访了马祥云、马登科(黑阿訇)、祁全有及其他年老信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宁城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城中区文史资料<第5辑>》1992年12月第1版)


        ··《青海历史纪要》
  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
·大批中、西亚人的移入我国西北,使得伊斯兰教在这个地区内逐渐兴盛起来。据说有一个被称为故土布·览巴呢·尔不都来·海嘛呢的“天方圣裔”,于公元1273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元世祖至元十年)六月来到我国云南,其后辗转移徙,来到了青海地区。公元十三世纪末,在西宁去世。元西宁王速来满特在西宁城西南凤凰山(即南山)腰为其修建了“拱拜”。这座“拱拜”于明朝洪武、清朝乾隆、道光年间曾几度加以修缮,西宁一带伊斯兰教徒时往朝拜[应为“朝谒”]。(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12月第1版)
··《青海少数民族》
     青海少数民族研究所
元初,“天方圣裔”故土布·览巴尼尔卜都来海曼来西宁传教,他去世后,西宁王速来蛮特在西宁凤凰山(即南山)为其修建“拱北”(伊斯兰教大贤的陵墓),并树碑纪念。这座“拱北”左右侧下面还有四座坟。据说是跟随览巴尼尔卜都来海曼传教的人。据考,这位“圣裔”是成吉思汗征服撒马尔罕后从伊拉克来到中国云南,继又来到西宁从事传教活动。以“圣裔”之尊而来西宁传教,当不至孑然一身,必有徒众相从。因此,这位“圣裔”及其从行之人自然应为西宁回族来源之一。(青海少数民族研究所编《青海少数民族》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7月第1版)







哈木则等40位巴巴
     东乡哈木则巴巴
··东乡族族源中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节录)
马志勇
东乡县哈木则岭有一个著名的大礼拜寺,有著名的西域传教人哈木则的拱北。
哈木则岭是东乡历史地理中仅有的以人名命名的山岭,由此可见哈木则在东乡人中的威信与地位。其支系遍及东乡、临洮、康乐、广河、积石山各县,哈木则家庭是东乡族形成中的重要一支。可是,东乡族没有文字,没有记载,只有通过口头传承自己的历史,有些门宦中有一些“消经文”的零星记录,也是片言只语,语焉不详。
哈木则来到东乡的时候,刚刚30岁,是一个英俊魁梧的年轻人,对人热情,乐于助人,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伊斯兰教方面的造诣很高。他的到来,受到了当地原来从中亚大跨度迁徙而来并在这里已经生活一个世纪的中亚撒尔塔人的欢迎。撒尔塔人来到这里,在漫长的军旅生活中,宗教已经相当衰弱,甚至在当时有许多地方虽然修起了清真寺,但是请不到阿訇,致使清真寺经常关闭。富有学识的哈木则在这里传播伊斯兰教,过正常的宗教生活,教满拉,习礼拜,这是这里的撒尔塔人非常急切的需要。他来龙家岭的第二年,就把龙家山东沟的清真小寺搬到龙家山头上。砍伐山木、筹建瓦窑、鸠工备料,在山头上修起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清真寺,大礼拜寺成了西北最早的清真寺之一。高高耸立的唤礼塔上邦克声传得很远,周围十多里外的人们听到声音,都来做礼拜。宽敞的礼拜大殿能容纳很多人,不仅能满足平时礼拜,而且做‘主麻’、尔德节聚礼也完全可以。哈木则传授的宗教是正统的逊尼派,老格底木,受到东乡人民的广泛拥戴。东乡各地有什么宗教活动,都请他去主持;东乡人民需要念经,都请他去念;连东乡人民去世了,都希望在他持教的哈木则岭埋葬,结果在哈木则岭上埋满了人,层层叠叠,数不胜数,后来实在埋不下了,哈木则出了个主意,只要能看见龙家山,什么地方都可以埋,这样做减轻了丧葬压力,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哈木则不仅充当依麻目,领礼拜,还创办了经堂教育,教满拉学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学习宗教知识,同时依据《古兰经》处理各种纠纷矛盾,断讼理事,成立了哈的司,依据《古兰经》法,解决争端,处理事务,被群众称为哈的大师,威望日高。元至正十年(1350年)被元统治者任为“宁河工甲匠达鲁花赤”。因为在龙家岭和阿娄池梁上设立了许多工匠组织,如托木池(铁匠,今坪庄乡)、阿拉苏池(皮匠,今坪庄乡)、坎迟池(麻匠,今免古池乡)、免古池(银匠,今免古池乡)、伊哈池(碗匠,今锁南镇)、阿娄池(背斗匠,今锁南镇)、毛毛(毛毛匠,今锁南镇)。韩则岭上的巴苏池,就是工甲匠达鲁花赤的驻地,“巴苏”是突厥语,意为“镇守官”,就是蒙古语的“达鲁花赤”。所有工匠地名村落都以巴苏池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分布。这里有个地名叫达老瓦池(达鲁花赤的语音),也旁证了此事。
1370年(明洪武三年),明将邓愈收复河州,哈木则随着河州一大批元朝官员降明。第二年,明帝朱元璋封了一批土司,在《秦边纪略》一书河州(卫)中记载,“卫西番二十四族,皆辖于苏、韩、哈、王四土司”,其中哈土司是指的哈木则。并且赐“肃静、回避”牌和“万岁”匾(原保存于大礼拜寺,1958年修南阳渠时被毁)。有土司,就有土司衙门,土司衙门统管兵、刑、民、财各政,清康熙年间王全臣在《土司衙门条议》中说:“伊等各有衙门,各设刑具,虎据一方。”有皇帝颁发“肃静、回避”牌,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已将大礼拜寺从山头上搬到离水源很近的坪庄沟。
在这里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镇守临夏的州官,得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头痛病,每天发作五次,发作起来,头痛难忍。请了无数郎中,药灸无效。随后请了一个算命先生,他说:“在东乡的一个山头上,每天高喊五次,每喊一次,你便头痛一次”。州官下令详查。果然,在大礼拜寺高高的宣礼塔上嘹亮的宣礼声音很大,传得很远,致使远在河州的州官头痛难忍。于是他下令拆除该寺,又恐引起众怒,最后下令将其拉到河州立寺。山顶上的大礼拜寺被拆除后,将木料拉往河州,当拉到坪庄沟时,发现“明担”(即大梁)上湿漉漉的,怎么拉也拉不动了。于是请示州官:“明担在坪庄沟里淌眼泪,不管多少人怎么拉也拉不动,怎么办?”州官回答:“既如此,就建在当地山沟里算了!”于是,大礼拜寺在坪庄沟里修成了并传到现在。大礼拜寺名称未变,“万岁”匾挂在“木纳拉”上,“肃静、回避”牌置于两旁。这时,大礼拜寺又叫寺头,意为总寺,管领着许多小寺,可以派放阿訇,宗教上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时还没有教派门宦之分,统称为老格底目派。
1375年(明洪武八年),哈木则分出五个房头,他将自己的五个孩子分散到各地建寺传教,扩大宗教影响。老大名叫高俩里,到了今高山乡的洒勒村,老二在韩则岭,老三到今龙泉乡的那塄沟,老四到唐汪和达板交界的洪济桥,发展到洮河以东部分地区,老五到临洮县马衔山吊庄。其后代现发展为2万多人,成为东乡族形成中的重要部分。
1400年(明建文二年),哈木则90岁,走完了人生的旅途,东乡族人民为纪念他,将龙家山岭改为哈木则岭,随后修了拱北。由于历史的原因,拱北多次被毁,迭毁迭修。康熙二十年(1689年)大拱北主持人祁静一为哈木则拱北题匾“万寿亭”。道光二十四年、同治六年、民国20年、1983年进行了四次翻修和重建。
现在,哈木则的后裔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有些支系,如四五房头在临洮县和马衔山一带的一部分由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受到不可抗拒的政治压力,放弃了伊斯兰教演变为汉族。居住在东乡、广河、康乐、和政一带的哈木则后裔都信仰伊斯兰教,其后裔中,信仰伊斯兰教各种教派门宦的都有,如伊赫瓦尼、胡非耶、嘎得林耶、库不忍耶、哲赫忍耶等。居住在哈木则岭的后裔主要是[胡非]耶中的白庄门宦和嘎得林耶门宦。原因是哈木则去世200年后,东乡地区传入伊斯兰教苏非学派,苏非学派中的嘎得林耶第一辈教主祁静一来到东乡传教,传播了嘎得林耶学理,为“哈木则拱北”题了“万寿亭”匾,并配以“普渡众生神光千秋垂泽,传播真教圣德万古流芳”的对联。现在的哈木则拱北仍由嘎得林耶门徒执掌,教众有1000多人。又过了100多年,东乡北庄的马葆真又创立胡非耶学派中的北庄门宦。北庄门宦中出了不少宗教领袖、民族英雄、大小官员。住在哈木则岭的巴苏池中出过北庄门宦的纳依布马成彪(字文山),也出过不少英杰人物。哈木则岭的百姓们大部分群众参加了北庄门宦,在北庄门宦杰出人物的带领下,群众多次参加了反清斗争,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和抗击日本入侵的战斗。
另外一个在东乡族族源中有影响的是库不忍耶门宦。库不忍耶门宦是大约在明末传播东乡地区的门宦,也叫张门门宦。始祖为波斯者俩尼(现伊朗境内)人穆罕引吉尼,相传他三出中原,第三次来中国时,定居在东乡县大湾头村,子孙繁衍,至今传有11辈,子孙和教徒主要分布在东乡北岭、唐汪、达板、高山、免古池、那勒寺、坪庄、百和等乡,另外还分布在康乐县、和政县、广河县、积石山县、临夏县等地。现有子孙约2000人。
其他波斯人有峡口的罕乃非耶和北岭乡池那拉和茸吉尼;阿拉伯人有柳树乡坡头村的比俩里,免古池乡大树村的哲里木,达板乡葡萄山的比俩里,锁南镇木也里村的者麻来依力、车家湾沙沟门安巴斯、那勒寺塘坝村丰热曼、北岭乡马巷村的格班德、达板乡拱北滩村的安卡石、达板乡陈家村的伊麻目、果园乡奴拉忙村的五苏麻尼,大树乡米家村的五苏麻乃、米化巴巴,大树乡黄家村的万尕等。有的是出家人,没有结婚,但大部分都结婚生子,子孙繁衍,成为了东乡族族源之一。
如沙沟门拱北的墓主人赛义德·伊卜尼·安巴斯巴巴,相传为从阿拉伯满它里夫村来的传教士,是穆圣七房伯父之后代,40凡格勒之一。他随身带来阿拉伯早期手抄本《古兰经》三套及舍者勒等瑰宝,现由其后人10户连环保存。他的后代多居于广河县、康乐县,因他生有九个儿子,分九户居住,因此,凡叫某某九家家族的都是其后裔。现约有800多户,有4000多人。拱北由其后代马文华、马强寿、马扁头管理。
又如高山乡卜塄沟拱北的墓主人赛义德·阿里阿塔,是阿拉伯阿帕肯耶人。明中叶来东乡云游,最后定居卜塄沟村,繁衍子孙,现有后人950多户,约5000多人。集中居住在东乡县卜塄沟、阿吉芒、赤项工、考勒、八石沟,广河县的徐穆家、黄赵家一带,临夏县北塬、刘仲家、果园山,积石山县前阳山等地。
还如大树乡下红泉拱北的墓主人赛义德·米勒巴巴,系阿拉伯人,据传为四大索哈伯欧麦勒的后代。其后代繁衍生息,现约有600多户,约3000多人,居住在大树乡上下米家村。(见马志勇《东乡族族源》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9月第1版)
         
           ··哈木则宗族
    马自祥 马兆熙
哈木则有五个儿子,在宗族中分别称为大太爷、二太爷、三太爷、四太爷、五太爷或大房头、二房头、三房头、四房头、五房头。五个儿子分居五地,分别定居于苦泉(位于东乡高山乡)、哈木则岭、那日光(位于东乡龙泉乡)、洪济桥(临洮县红旗乡境内)、马口卸山吊庄(在榆中县马坡乡境内)。哈木则的五个儿子分别定居五地后,以五个地方为中心,形成了五个自然村,即苦泉村,哈木则岭村(老庄)、那日光村、洪济桥村、马御山吊庄村,后来由于人口的膨胀,出现人多土地少的情况,使得五个自然村中有部分人口外迁到周围地区,并逐渐形成以这五个自然村为中心的五个村落群,即
1、大房头村落群
哈木则岭--苦泉村:(1)洒勒村、(2)石拉咀村、(3)新庄村-马旗村-马旗沟村、(4)乔如村、(5)鞑靼原扎村
2、二房头村落群
哈木则岭(老庄):(1)哈木则岭(新庄)、(2)努拉芒村、(3)快土沟村
3、三房头村落群
哈木则岭--那日沟村:(1)山庄村、(2)马它壑岘村、(3)他苦木桐树
4、四房头村落群(洪济桥村落群,此村落群位于临洮县红旗乡境内)
哈木则岭--洪济桥:(1)、马家湾村、(2)富业图村、(3)楚布拉沟村
5、五房头村落群(皆在榆中县马坡乡)
哈木则岭--马口卸山吊庄:(1)小马家村(现名王富村)、(2)大马家村、(3)阳洼村、(4)马坡村
在上述五个村落群中,四房头村落群和五房头村落群于清代毁于战乱或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全村放弃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而融入汉族之中。其中四房头村落群的毁灭与清乾隆四十六年青海循化苏四十三的起义有关系,当时,苏四十三率领义军取道东乡攻打兰州时,哈木则宗族中的成员曾予以大力支持(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是当时哲赫忍耶的创始人马明心与五房头为同村人。二是,马明心在阿拉伯求学的地点正好是在也门,也就是哈木则的故乡),其中四房头后裔的支持是尤为突出,他们不仅帮助义军渡过洮河,而且有数百人参加了苏四十三义军,后起义失败,随后,清廷对洪济桥村、唐汪川进行残酷的“善后”工作,两村人几乎被赶尽杀绝(其中唐家川人中仅剩四十六名小孩),剩下的要么被充军、发配、阉割,要么逃难,四房头从此失去了与整个宗族的联络,后经调查发现,临洮县红旗乡马家湾、富业图、楚布拉沟三村人皆从洪济桥逃难而来的,后于清同治末年受当时的政治原因被迫融入汉族之中。五房头村落群是于同治年间河狄回民起义时,因卷入当时起义而受到周围的汉族地方团练的围攻而毁灭的,整个村落群皆被烧毁,村人要么被杀,要么被迫融入汉族,唯有一户逃难到广河县排子坪,并形成一自然村,曾出过一名旅长,人称卡拉旅长,这位旅长曾于民国时期带人重修、翻修过五房头拱北和马口卸山吊庄清真寺(后毁于文革)。
哈木则宗族中除了上述五个村落群以外,从五个村落群中外迁至周围各乡村及邻近县市,甚至新疆、青海、宁夏等地的数不胜数。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中亦有定居者。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是哈木则的忌日,这一天,要在哈木则岭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凡哈木则宗族成员,有条件者不论远近,皆来参加,路途遥远者则选代表参加,这一天也因此成为宗族成员间相互交流交往的纽带,由于参加的人数庞大,这一纪念活动往往要持续一个星期左右。另外,除四房头以外,其余各房头都建有拱北,即洒勒拱北(大房头拱北,位于东乡高山乡洒勒村),二房头拱北(位于东乡坪庄乡哈木则岭村,与哈木则岭拱北仅1公里之遥),那日光拱北(位于东乡龙泉乡那日沟),马口卸山拱北(位于榆中县马坡乡境内),各房头的忌日里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但规模低于哈木则岭拱北的活动规模。
目前,哈木则宗族中有成员近两万人,分布于甘肃东乡、临夏市、广河、积石山、康乐、和政、临夏县、榆中县、永登县、兰州市、夏河县、合作市、玉门市、安西县,青海省的西宁市、民和县、循化县、德令哈市、祁连县,宁夏的银川市、固原县,新疆的伊宁市、伊宁县、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昌吉州及侨居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哈萨克斯坦国、乌兹别克斯坦国等地,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说是东乡第一大宗族。(马自祥 马兆熙编著《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9月第1版)

··关于东乡族族源问题(节录)
马国忠 马自祥
再次,关于传教者的传说。在东乡广为流传着哈木则和安巴斯传教的故事。相传有个叫哈木则的西域人,大约在元末明初之际,带领四十个“晒海古杜布”(阿拉伯语,意为传教人)到甘肃临夏地区传播伊斯兰教,先到和政东南门外举行了荒郊祈祷仪式,接着又到东乡祈祷,然后分散到各地传教。哈木则本人及五个孩子定居东乡,娶妻生子,人口繁衍。哈木则选择龙家山建立了一座大的清真寺作为传教基地,哈木则殁后葬于此地,后来又建起拱北,并将龙家山改为哈木则奴窿(意为岭)。安巴斯殁后葬于东乡东部洮河西岸的山口,后来群众在此地修建了拱北,称之为沙沟门拱北。此后,还有八个赛义德(传教者)也到东乡各地传教,部分人在当地安家落户。同以上传说有关联的有这样的两个情况:一是上列传教者携带的“色者勒”、手抄《古兰经》、竹筒等物,现完整保存于一民户家中(这尚待进一步核证);二是传教者世代系谱可以核实。(《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韩则岭拱北简介
(1988年古历八月十六日)
大贤筛黑古杜布·弗格勒·哈木则爸爸乃是西来上人。约在元未明初(公元一三四0年左右)大贤哈木则爸爸为首率领40个“筛黑古杜布”从西域沿丝绸古道到临夏地区,先在和政县南门河滩举行了荒郊祈祷仪式求吉“化者”。又过一段的串联传教活动,他们在东乡“满散”集中祈祷礼拜。尔后分散到全国各地,传播伊斯兰活动,东乡境内定居者就有十四位。大贤自己也选择了偏僻幽静的龙家山为居。大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四二年间——‘一三四二年’为元至正二年)大贤主持建造了一座以中国民间建筑和阿拉伯建筑式样相结合的规模较大的,壮观雄伟新颖的清真寺,礼拜殿内放有大明洪武皇帝敕赐的“回避”“ 肃静”的两个衔牌。后来由于战乱兵燹,寺址也迁到了坪庄寺头(现今的大礼拜寺)。
大贤哈木则爸爸是伊斯兰教的虔诚忠实的传播者,精通阿尔璧和法勒西文字,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能懂好几国的语言文字。善于社会活动的著名学者。大贤在东乡立足传教其因一,地处偏僻,人们生活贫困,人的思想敦厚、淳朴、宗教信仰心切切;其因二,当地就有居住着不少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有乡土观;其因三,大贤从西域带来了四件珍宝:波斯文的《色者勒》,能听千里的“顺风耳”竹筒,阿拉伯文手抄《古兰经》,《卡尔伯图》。更重要的信者有事求教时,用比方演示,让来者去猜,事后灵验,或托梦指点。于是得到了广大信众的尊敬和信仰,不少的汉族和移居的蒙古兵很快的皈依了伊斯兰教,为创建壮大东乡民族和发扬伊斯兰宗教事业建立了卓越不朽的功勋。大贤哈木则爸爸和自己的五个儿子东来到东乡,婚娶立家,人口繁衍子孙增多,分为五个房头,遍及东乡、临洮、广河、临夏、康乐等地。大贤哈木则爸爸在明朝中期(约公元一四00年间)九十高龄古历八月十六日羽化归真,葬于龙家山。为了纪念大贤恩德,五房后裔和信教群众把龙家山改名为哈木则岭,随后建造了一座壮观雄伟的拱北,名曰哈木则岭拱北(约公元一四二五年)。拱北修成后,各地信仰的教徒来点香瞻谒仰慕,祈求护佑,寄托哀思。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大拱北师祖祁静一手出为拱北命名“万寿亭”。拱北历经四朝,近六百余年,经受三度兵燹,遂使多年的胜迹无数匾额、石碑、各种手书经典毁于一旦,荡然无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拔乱反正,恢复宗教活动。公元一九八三年,大贤后裔大房头的高山洒勒瓦爷——马一斯么尔里主持其它房头后裔和周围信众,自愿捐资,历经六年修葺一新,恢复了原貌,更加富丽堂皇,巍峨壮严。当地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给予了极大方便。
公元一九八八年古历八月十六日撰书
(2005年抄录于韩则岭拱北拱北金顶院内南门厅西墙)

··坪庄乡的大礼拜寺,相传是由第一批来东乡地区定居的阿拉伯人哈木则巴巴于元代修建的格吉目清真大寺,是东乡地区的第一座伊斯兰教大寺。(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章·伊斯兰教·清真寺、拱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大礼拜寺,位于坪庄乡寺头村。据传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建于元末明初。因当时方圆几十里穆斯林都来做主麻聚礼,故名曰“大礼拜寺”。1958年反封建特权时拆毁。复建于1980年,大殿5间,“唤醒楼”3层,学房8间,寺房8间,属北庄门宦,者麻提80户、400人。(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章·伊斯兰教·清真寺、拱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韩则岭拱北:位于坪庄乡韩则岭村,始建于元代,第一次复建于清道光24年;第二次复建于清同治年间;第三次复建于民国17年;第四次复建于1983年。现占地1.2亩,砖木结构三层八卦一座,亭子3间,房屋13间。墓主人哈木则系40个舍黑·古杜布之一,阿拉伯人。(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韩集奄由布巴巴
··韩集拱北
     林作栋
韩集拱北,建立在临夏县城所在地韩家集中心地段,占地二亩多,东邻县中学,西连公、检、法大院,外型古朴典雅的金顶,在院内苍松古柏的掩护下呈现古香古色的景色。
(一)拱北简历
韩集拱北,是西域来中国传教的四十位“费格勒”(传教士)之一的奄由布巴巴的墓庐,原名沙沟门拱北,又叫老鸦[鸹]关拱关、尕拱北,现称韩集拱北。口碑传说,清朝初期,韩集拱北的建筑已形成一定规模,甘、青、宁、新、陕、川和本县的老鸦[鸹]关、土门关、槐树关的一些信教者聚众庆赞祭祀,马鸿逵之曾祖马良回望众乡闾,颇孚重望,常常牵头拱北庆赞事务。民国二十年,乡绅马子扬助力重新修建了濒临倒塌的拱北上房,并增建了些其它建筑物。
1958年,在反封建、大炼钢铁运动中,拱北的金顶被毁,其余建筑物安然无恙,但大、小二鼎宣德炉、六盆铜制牡丹花,一对青铜鹤、清代书法家王文治花卉一副,百骨四扇屏一副,裴建准、苟炳家书写的字画各一副,马福祥将军书写的“虎”字中堂一副,均被抄没,下落不明。同时,20间外格夫铺面亦被拆掉。
被运动冲击后的拱北院房屋,先当幼儿园,后作县政协机关。
据拱北人士言之,1965年,拱北前后坟院(群众和拱北的)毁掉,后坟院及部分前坟院建成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关,前坟院的余部建成简易电影院。1995年拱北提出要求:将影院地址归还拱北,目前,县人民政府正在调查之中。
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85年、1990年,落实了拱北住宅院、墓庐院。信教群众,喜悦满怀,在拱北当家人马清芳的倡导下,自筹资金12万元(拱北的收入),管委会积极组织,建起了既古朴又华丽的金顶,金顶的建成,不仅满足了群众宗教活动的需要,亦为县城风光增添了一组景观。
韩集拱北在本世纪初当家人已传至大拱北排行“一清风云月,道传永世芳”的第十辈“芳”字派。前十辈道传的第九辈——马世守,小名马个,二十至五十年代当家人马敬芳,经名奴勒,1958年冤死狱中,1983年平反,现在的当家人马清芳,任县政协委员、伊协委员。
(二)金顶特色
金顶,即贤人奄由布巴巴的墓庐,高16米,六棱塔型,造型别致,砖木水泥结构,飞檐挑搁,五彩斗拱。顶面,阴阳瓦,宝瓶,斑马云子;其下雕之花枝吊垂。四格,雕之石榴云子;东北面、北面、西北面、西南面阔面,以次雕之双狮捧炉、园光圣训、獬虎捧寿、金钱窗;南面,拱型正门,配雕有香草云子;门顶,海水朝阳、二龙戏珠,门顶拱型两侧,雕之镂空葡萄,门匾“真一”;阔面之下,雕之八卦拦杆、八宝云子;正面垂头,雕之百古;正面对联:“一真清风贯乾坤,云月映照万古同”;腰束,雕有五福捧寿、香草云子、黄冠香草、荷花鲤鱼;底坐周围,雕有香草云子。
金顶修建,神工鬼斧,景物镂雕,栩栩如神。
(三)拱北人士的事务
韩集拱北的人士,主要是讲经传教,遵信五典,驻守拱北,新中国成立后还配合人民政府在宣传党的政策,教育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民族团结、教派团结、扶贫济困、调节民事纠纷等方面作了许多工作。这种新风尚经久不衰。
注:1、韩集拱北的情况为王学龙(县政协委员)、马清芳、马元成等提供;临夏大拱北的杨世俊(州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亦提供了一些韩集拱北的情况。2、拱北的前期历史,特别是首建时间,均无文字明显的遗物记载,凭据传说。1995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夏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临夏县文史资料<第三辑> 》 1995年12月印)


其他
··大河滩拱北,历来已久,近年又大加重修。(马凯祥《民国十九年和政县志·卷上·祠祀门·清真寺》)

··据传,元代时从西域来的传教士中哈木则率领的40位“古土布”(传教学者)和阿里阿塔率领的8位“赛义德”(首领)经河西到河州境内传播伊斯兰教,落居于临夏各地,其中就有落居积石山地区的。有的传教者去世于境内,建有坟墓,关岭拱北和仙家拱北,就是当时传教者的墓地,至今常有人去念经、接"都哇"。(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民族宗教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8年12月第1版)
··凡给勒拱北 据传是从阿拉伯来的40位传教士的坟墓。流川乡窑里马家拱北,葬者名盖买勒,纪念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二甲村吊庄拱北,葬者名则克忍牙,纪念日农历五月十四日,每逢纪念日附近及远乡的信士,都去拱北放香祈祷。(甘肃省康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康乐县志·第二十九章 宗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5年11月第一版)

··元末明初,西域来东方的传教士较多。据传说由哈木则率领的四十位“古土布”(宗教学者),一说为穆乎引迪尼和阿里阿塔率领的八位赛义德(圣裔),经河西到东乡传播伊斯兰教。这些人踏遍东乡的山峦沟壑,有些人落居东乡,并亡故在这里,其坟墓在东乡境内者达十处之多。如者拜来一力的拱北在西域山(今和政松鸣岩),说明他来自西域,亡故以后,仍怀念西域,而将墓地称西域山。(《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宗教·东乡族》 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6年7月第1版)

··伊斯兰教在七世纪创建于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河州只有“格的木”,即老教一派,各个清真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隶属关系。后来苏非主义传入西北,门宦制度形成之后,便诞生了道堂、拱北与教坊(清真寺)制。由于政治、历史的变迁,临夏穆斯林的增多,从而使我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心,逐渐转移到临夏地区而盛行起来,故临夏始有中国“小麦加”之称。这里既有外来传教士“传经讲学”,又有河州伊斯兰学者往麦加朝觐和学习。他们万里迢迢,徒步往返,十分辛苦。如马明心、马文泉、马葆真等。据初步调查,仅在康熙、乾隆及嘉庆三个时期的一百余年内,前往麦加朝觐而得“罕智”称号的就有二百余人。在此期间,中亚的传教士来河湟传教者亦不少,比较著名、且自称是穆圣后裔的有色赫·哎最占白勒,穆罕默德二十五世后裔豪祖勒提·赫达耶·阿法格曼什乎勒,二十九世圣裔华哲·阿布都董拉西,以及四十位色赫、古土布(或称菲格勒)和八位色赫、赛义德等。他们先后远涉沙漠,翻越葱岭、晓行夜宿,来到河湟地区传教。有的云游西北数省,然后又回到河州地区,最后病殁葬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其中八个赛义德亡后埋葬于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四十位古土布中,有十四人葬于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十人葬于临夏市、广河、和政及康乐、临夏县等地。后辈为其修了庐墓,至今被称为先哲,予以纪念。((《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宗教·伊斯兰教》 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6年7月第1版)
··(伊斯兰教)传入发展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是随信仰伊斯兰教的撒尔塔人的迁徙而传入。自元以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工匠、军人、商人、平民、传教士接踵而至。据传由哈木则率领的40名舍黑古杜布(意为智者、哲人、贤人)跋涉至东乡传教。23岁的哈木则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持两种文字的经卷,足迹遍及东乡各地,最后定居于坪庄龙家山,今称哈木则岭。修建了东乡第一座清真寺,称大礼拜寺。第二批来东乡的传教士共8人,由阿里阿塔率领,后人尊称为8个“赛义德”。阿里阿塔落居高山乡卜椤沟。这两批传教士中前后有15位生活、传教于东乡,并亡故葬于东乡,坟墓尚在,人们常去凭吊纪念。哈木则葬于坪庄哈木则岭,哈三葬于汪集盘子沟,尕勒葬于那勒寺七个湾,安巴斯葬于车家湾沙沟门,依斯俩格葬于汪集卧妥山,者伯勒依葬于锁南西眉山,哲里木葬于免古池双树拱北,伊麻目葬于达板尕达山,达吾德葬于高山赤干坪,格板德葬于果园红山根,比俩力葬于达板葡萄山,丰热曼葬于那勒寺三甲,五苏麻乃葬于柳树红庄,阿哈麦德葬于那勒寺郭泥沟;8个赛义德的首领阿里阿塔葬于高山酒勒村。约在明代,伊朗穆罕引吉尼来到东乡北岭大湾头传教,葬于大湾头。这些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奠定了东乡境内东乡族、回族的宗教基础,也为其他地方的宗教传播起了辐射作用。(东乡族自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东乡族自治县志·宗教》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1996年8月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3-19 16:47 , Processed in 0.0377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