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历史] 济南地区清真寺——市中区篇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14-10-20 16:1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济南清真南大寺


  

   礼拜寺旧在历山西南百许步,厥始莫详。大元乙未春,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司都运使木公八刺沙,奉命撤寺建运盐司,乃徙置于泺源门西锦缠沟东,聊建殿楹,立满喇艾迪掌焚修事。   ——摘自济南清真南大寺明弘治八年(1495年)《济南府礼拜寺重修记》  


       济南清真南大寺座落于济南市市中区泺源回民小区永长街47号(原济南旧城西关礼拜寺巷)南口, 趵突泉迤西,南临泺源大街。是我国伊斯兰教早期著名清真寺之一。是济南市最古老、最宏大、最完整的清真寺建筑群体,占地6630平方米,建筑面积2830平方米,礼拜大殿面积1200余平方米,可容千人礼拜。
      南大寺始建于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由原历山顶(历山为现历下区历山顶街一口井内露出水面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建宿舍楼,这个小山头遂被埋掉,再也看不到了。 )乌满喇巷迁址于此。 仅建礼拜大殿。 主持教务满喇名艾迪。至明正统元年(1436年)济南人陈礼任掌教,市地拓基,修建院墙,增建现礼拜殿之前殿,南大寺始具规模。 明弘治五至八年(1492—1495年)南大寺首次大修。 明弘治七年(1494年) 陈玺任南大寺掌教,领导济南穆斯林大拓寺基,扩建大殿,立南北讲堂、僻静所、沐浴室等,并将寺门朝向由南改东,始有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色,成为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增修与扩址,并在原大门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教化楼(邦克楼)。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 继明弘治五至八年首次大修后南大寺进行第二次大修。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为庆祝抄录济宁州礼拜寺原文碑记《永禁三掌教世袭序》,并实行禁止掌教世袭制重修。 清乾隆二年(1737年) 马显卿先生的夫人出资重修望月楼。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再次大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增修砖雕影壁。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大修,主要有:1. 全寺主要建筑物 “重新之”;2. 二门之上建一座新望月楼;3. 望月楼前的清真小学之外又新建了一所清真小学;4. 鉴于原讲堂“世远年湮”又是立于二门之前,故在大殿前之左右各自重建了一座3间有7级台阶前出廊檐的新讲堂(南北讲堂)。 清光绪年间的重修。 民国3年(1914年)重修,主要有:1. 修补“大殿周围明柱及抱厦砖地”;2. 拆卸大门,加高台基,在其上重修一座砖结构邦克楼;3. 在路两边“围以石栏,如云衢焉”;4. 修补“其地本高”的二门,饰以丹青,使其焕然一新。这样,大门、二门及大殿则“俨然某些人焉”。   民国10年(1921年) 重修的重点是“大殿并两讲堂百余楹”,目的是改变“遍殿雨漏,更兼户凋残,灰尘满目”的状况。  民国25年(1936年) 邦克楼及大门改建成中西结合的建筑式样。  历经十四次修葺扩建(有修寺碑文可查),日臻完美,始有今日山东第一寺的宏大规模。
       大寺整个建筑群体,西高东低依地而建。以照壁、邦克楼、望月楼、礼拜大殿为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的沐浴室、多功能会议室、教长室、贵宾室。望月楼将整个寺院分为前后两个四合院。 其建筑均为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风格。由邦克楼到礼拜大殿,整个建筑依地势而建,西高东低,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高,给人以大气、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感觉。院内有仅存一株腰身粗的古柏苍翠,数通古碑耸立和院内的铁树、圣柳、棕榈等花木点缀,与古建筑相映生辉,浑然一体,给人以幽深肃穆之感。寺内原有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历朝家具,经书、碑石,楹联、经轴、在几经战乱、风雨灾祸,尤其“文革”中又惨遭破坏,毁失殆尽,实为可惜。
      穿过望月楼,就能看到巍峨的礼拜殿雄踞于十多层台阶之上。礼拜殿由后殿、前殿和抱厦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宫殿建筑特色。礼拜殿是勾连搭式结构,使后殿和前殿屋顶连接,后殿无前墙,前殿无后墙,抱厦连接前殿,这是中国古代工匠一种独特的扩殿方法,为的是增加面积。后殿和前殿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后殿为庑殿顶,是古建筑中档次很高的一种;前殿为歇山顶,比后殿次一级。两殿完美结合的形式在古建筑中非常少见。前庭厦内有各类大小碑刻多方,其中“明弘治碑”是山东省伊斯兰教现存的最早碑刻之一,被誉为“齐鲁大地伊斯兰教第一碑”。明嘉靖七年南大寺掌教陈思撰写的《来复铭》碑,是我国伊斯兰教界著名文化遗存,是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教理碑。铭文以宋明理学的概念、尤其是张载的哲学思想来阐发教理,是以儒诠经的典范作品。后殿南北各有6扇硬木门扇,高约4米,宽约1米,扇窗镂空,雕有《古兰经》文,工艺精致,别具一格。寺内文物有大香炉两座,木匾额8方,其中明代1方,高悬于正殿上方,匾书“清真”2字,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宁阳王甫所书。有明、清时碑铭7方,主要的有明弘治乙卯年(1495)刘赞撰《济南府礼拜寺重修记》、明嘉靖七年(1528)陈思撰《来复铭》碑、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礼拜寺记》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南大寺恢复开放,并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聘任了阿訇。由各级政府拨款,在市宗教局、市伊协的帮助和穆斯林的大力支持下,对大殿、望月楼、邦克楼及整个寺院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使这一古典建筑群焕然一新,重放光彩。始有南大寺绿阴满院、花香袭人、殿台楼阁、气势恢宏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广大虔诚的穆斯林无不交口称赞,纷纷向寺里赠送了数块匾额和物品。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穆斯林观光考察。南大寺已成为济南乃至山东伊斯兰教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近二十多年来,南大寺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清真寺”、“全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山东省模范清真寺”、“济南市宗教界爱国爱教先进集体”、“济南市宗教界红旗单位”、“全市宗教界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赢得广大穆斯林赞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21
发表于 2014-10-20 16:16:36 |只看该作者
济南清真北大寺




       济南清真北大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泺源回民小区永长街23号,系全国著名清真寺之一。据修寺碑文记载:“吾邑西锅之有清真寺昉于前明弘治。国朝乾隆初年,寺师金君玉连倡修北清真寺。”北大寺始建清初,清嘉庆、道光几经修扩,渐成规模,光绪及民国初年之后多次修缮。修寺碑文可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为济南第二大清真寺,被列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北大寺坐落在济南西关永长街北首现处回民小区中心,建筑规模宏伟,布局完整,风格独具,全寺占地八亩一分多,建筑面积2252.23平方米,坐西朝东,由低到高拾级而上,主体建筑大门、二门、礼拜大殿、望月楼、配殿等,排列在一条东西中轴线上。整个寺院按四合院的层次布局,有二进院落,南北讲堂对称,其建筑格式均为中国宫殿式古典建筑形式,同时还体现了阿拉伯建筑艺术特色,院内有仅存的几株古柏苍翠,数通古碑耸立和栽植的铁树、棕榈等花木点缀环境,与古建筑相映生辉,浑然一体,给人以幽深肃穆之感。虽过去寺内有不少有价值的文物,经书、碑石,在几经战乱、风雨灾祸,惨遭破坏;“文革”中毁失更重,实为可惜。
       清真寺大门正面悬挂一方镌刻金字的漆黑木匾“清真北大寺”,是名书法家范岗亲书,笔力猷劲庄重大方。门前左右置抢喜石狮两尊。大门两侧为扇面八字墙陪衬,并建有南北旁门相称,平时多从北旁门出入,进寺向南月亮圆门通向庭院。逢主麻日(星期五)、节日(宰牲节、开斋节、圣纪)及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开启正大门。南旁门右侧巍立枝繁叶茂古槐一棵,现为济南市重点保护古木,更显出北寺的古朴、典雅。大门上装置着龙凤等吉祥物精美砖雕,其形体全用花卉图案组成,素有“似兽非兽,有眼无珠,远看是兽,近看是花”之说。大门外建有铁制护栏,寺门前用大方石板铺地,对面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影壁,大门前全由平坐雕刻石柱栏杆相围绕,气势宏伟壮观。
       进大门第一座院落,建有南北讲堂各三间,北讲堂为寺管委会办公室;南讲堂为阿訇室。院内矗立着六通历代修寺石碑,为北大寺留下了历史考据。进大门往南通过石板甬路,直通南跨院,这里是1992年由沙特驻华大使馆捐资重修的沐浴室六间,可供近百人洗大、小净,室内各种设施齐备,装有暖气和吊扇,舒适方便,冬夏宜人。沐浴室以西是锅炉房及厕所各一间。
寺的二门建筑形式小巧玲珑,秀丽别致,木制起脊配有彩饰素雕,与大门交相辉映,别具风采。二门前两侧有一对精工刻制的小石狮。据考古专家鉴定乃明代之物,这也是确证北大寺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二座院落较前院大,院内建有南北讲堂各五间,配房各二间。北讲堂为教长室,南讲堂是接待室,室内悬挂着各地教亲赠送的锦旗和名人题写的字画等;南北配房为阿訇居室。
       院内南讲堂旁立有“成达师范”著名创始人之一穆公华庭懿行纪念碑,此碑系于“民国三十年由北平、天津、济南、青岛、枣庄、泰安等地的教亲”为济南哈吉穆华庭建立的。据了解,穆华庭先生(1876——1942)是济南人,曾在一九二一年自费,赴麦加朝觐。他历尽艰辛不辞劳苦,跋涉数国进行考察,了解各国伊斯兰教发展情况,从中寻找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方向。回国后,他将自己的房产、土地捐赠清真寺,开办民族教育。曾于1925年偕同马松亭、唐柯三、法静轩、实业家马跋生等人创办了“成达师范”,他在济南穆斯林群众中,德高望重,有口皆碑,是弘扬伊斯兰教,宣传抗日,具有民族气节的一位爱国爱教的典范人物。归真后,群众在寺内为其树碑表彰,以示缅怀之情,
        院落的正西面便是雄伟壮观的礼拜大殿,坐落在六台石阶之上,显赫庄严。正面悬挂一块匾额,上书“清真古教”四个大字,系清光绪直隶总督李鸿章手书,在大殿的前抱厦内,朱红明柱上,挂着抱柱大楹联,醒目大方。整个抱厦之内匾额满盈,全都高悬在梁脊之间,其中有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已故安士伟大阿訇书写“显扬正教”,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金宝珍手写“笃信真主”,原济南大学校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省伊协会长丁文方先生书写的“天堂正道”等一十五方巨匾,崭新漆亮、匾匾光闪照人。其题额真草篆隶皆为历代名人书家手笔。大殿面积893.23平方米,能同时容纳近千人做礼拜,其建筑结构采用大木起脊,重檐歇山式,斗拱屋顶,飞檐翘角,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外壁全用青砖砌成。大殿为三勾连搭式于一体,这是自明建寺、清历次修缮接建而形成的。现在寺内仍留存着历次接建大殿的碑石数块。仰视殿顶中心,绘满了花纹和藻片图案的天庭,中殿之顶端是望月楼。这座礼拜殿与众不同的是殿中心为亭阁式望月楼,由殿内登梯而上,楼壁面全用木料镶成,上部为网状窗棂,下部呈格门式,古色古香,朴素大方,确是清真寺中少见的景观。据接修寺碑文记载:早在道光年间,大殿只有两勾连搭式,望月楼即建在后窑殿顶。其后,一直到了近代。具体地说,“时在民国二十年,由于……穆民向化者众,历下教门为之一振,每逢大小两节,开斋重典,大殿顿形狭窄,排班站立,跻跻跄跄,辄于抱厦之下,庭院之中,铺席跪拜,犹觉跼蹐难容……。”由此可见当时的盛况。为此,好善乐施的乡老教众们,纷纷集聚资财,群策群力,举意接修大殿。在建筑施工上,采用了“勾连搭”组合形式,建造了第三节大殿,最主要将望月楼立在正中,突出了望月楼。新接的后窑殿就成了三连大殿,始成现在的样子。如果不进入礼拜大殿,不步至殿中央,是看不到望月楼的,真是匠心独具。建设者构思巧妙是将望月楼,“寓于人们无意之中”,匠心独特是从“平淡之中求异”。从形式上,礼拜大殿是个立体的“凸”字,突出部位就是突出望月楼。其中的寓意就是伊斯兰教独一论,是真主独一,是突出认主独一,认一论。建筑的形式上是无意的,其内涵上是有意的,巧妙在“凸”字上,寓意在构思之中。在望月楼尖顶上,有一尊宝鼎,宝鼎的顶端有一弯新月,月面上还镌刻着“望月思真”四个字。
       全殿分为卷棚、前殿、中殿、后殿四部分。卷棚面宽五间进深十间,用40根巨大圆木柱支撑梁架,都是清一色的橄榄绿,显示了富丽堂皇而又和平吉祥。殿内铺设的是红漆地板,上有整齐净洁的铺满了条条拜毡,并悬有宫灯22盏,明媚亮丽、相互辉映,光洒整个殿堂。
       纯白无瑕的西墙正中,拱形“浅窑”——米哈拉布上,书写着“太思迷”。这正是朝向。朝向的左右,各有一个饰以周围花纹图案的大园光。园中用阿拉伯艺术体书写着“你们当全体紧握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你们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我们中的主事人”的经文。“浅窑”偏北处,设仿古亭阁式“敏拜尔”楼。它是专为阿訇诵经讲演“呼图白”(宣讲教义,亦称讲卧尔兹)用的。大殿的后两侧辟有“避静室”(亦为还拜处)。除此之外,大殿中空无他物,整个礼拜殿堂庄重威严,使人肃然起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在几位老乡老的带领和热心的穆斯林关怀下多方奔走,于1989年9月经省委统战部批准,北大寺恢复开放,并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聘任了阿訇。由各级政府拨款,在市宗教局、市伊协的帮助和穆斯林的大力支持下,对整个寺院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使这一古典建筑焕然一新,重放光彩,广大虔诚的穆斯林无不交口称赞,纷纷向寺里赠送了数十块匾额和音响设备。
        2002年由市伊协在大殿中轴线正西处,投资兴建了二层仿古配殿,内有海里凡学习教室及居室。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在此成立了“培训中心”,每年都有各地区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来此学习、培训。该寺还举办了9期伊斯兰教教义学习班和两期阿拉伯语初级学习班,辅导广大穆斯林群众学习和了解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了拓宽视野,还举办了爱国爱教知识竞赛、黑板报、图片展。为增强社会功能,在配殿内还设婚介所、阅览室、武术班、书画班、活动室。并救灾帮贫,捐资助学,十余载之奋斗,硕果累累,从而也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近十几年来,北大寺曾被评为“全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山东省模范清真寺”、“济南市宗教界爱国爱教先进集体”、“济南市宗教界红旗单位”、“全市宗教界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赢得广大穆斯林赞誉。
       清真北大寺自创建至今历代聘请的阿訇、教长不少是有学识的著名阿林、经师,他们为伊斯兰教培育出众多人才,也为促进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31
发表于 2014-10-20 16:17:27 |只看该作者
党西清真寺




      党西清真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办事处党西村,毗邻京沪铁路。 是周边最古老、最完善、最大的少数民族象征之一。 初建于元末至顺年间(1330年左右),为中阿结合建筑风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 被红巾军毛贵部焚毁。仅余残存门柱置于清真寺院内。明代洪武三十年 (公元1397年左右)本坊穆民捐资重建,为典型明式宫殿样式,现礼拜大殿及南北讲堂均为洪武年间建成。据寺内原有碑刻记载,明万历年间由村民李先春等人扩建整修一次,后又有多次维护修缮,民国二十五年至三十年由保长李恩科牵头逐步大修。今明碑及寺内其他文物均毁于十年浩劫。寺门坐南朝北,两进院落。建筑布局完整,前前后后呈现出中国宫殿式门楼建筑。寺院大门为硬山式起脊,寺门前有古代石虎一对,大门过道一间,走进大门,有一院落,院落内有南北两侧讲堂各三大间,东南角水室(浴池)6间。大门内为礼拜大殿,面积约300平方米,由三座建筑勾搭式相接而成,前为券棚式门厅,中后两个为破山式大殿,三者连为一体。前殿梁上书“大清咸丰辛亥元年仲秋桂月重新”,后殿梁上书“中日战争修补纪念”。寺内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1966~1976年“文革”时期,以破“四旧”为由,党西清真寺石碑和建筑物遭到了严重破坏,回民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清真寺的民族活动场所。1983年,党西清真寺被历城区政府批准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家庄清真西寺于1983年12月被历城县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定为重点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后,村两委会为保护历史文物,爱护少数民族宗教活动场所,先后三次重新维修了清真寺, 对其进行了沐浴室加装锅炉、太阳能洗浴设备,礼拜大殿安装空调、扩音器材,及完善内饰等现代化清真寺院形式的装修.。
       1928年,五三惨案时,蒋介石、白崇禧、冯玉祥曾在该寺停留,日寇获此情报,炮击大寺,但蒋介石等人已于日前南下。后殿受损,大殿上梁被日军炮轰击穿,该梁至今保存在寺内。
       现寺内尚存光绪十七年及民国年间石碑,多记录穆斯林捐钱捐地事宜,全坊有穆斯林4000余人,以马姓、李姓、法姓居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41
发表于 2014-10-20 16:17:49 |只看该作者
党东清真寺




       党东清真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党家办事处党东村.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0年左右),距今近500年的历史。清真寺为四合院仿宫殿式建筑群体。大门坐南朝北。礼拜殿为三开间,前有抱厦、前殿、后殿连为一体。南北讲堂各三间对称,沐浴室为南屋。寺内尚存清乾隆、道光、光绪及民国石碑数通。记录清真寺上的几次修缮状况和和穆斯林及汉族同胞捐钱捐地义举。据寺内碑文记载,自建之后,于清雍正年间小修一次;1754年(清乾隆十八年)大修加盖前殿及抱厦;1925年拆除南水房3间,建西水房3间;1940年外部重修,内部彩画一次;  改革开放后该寺于1995年集资30万进行了重修。1996年建南水房6间;2007年又进行了现代化装修,水房加锅炉和太阳能洗浴设备。 始有今日古朴、庄重、整洁、设施齐全之寺貌。




(译文:伪信士在清真寺中犹如鸟在笼中)


       党东清真寺初建时首位阿訇考虑蒙古人进犯中原劫掠威胁,特在礼拜大殿门前用仿回鹘式蒙古文书写阿拉伯语砖刻匾额,现称为《蒙体阿文匾》。由于此匾额的存在无论是蒙古或是满族人来济南均未侵犯清真寺。
      本清真寺坊有穆斯林3200多人,主要姓氏法、马、周、金、张姓等。清真寺总面积1313.10平方米,大殿228.88平方米。 1983年党东清真寺被历城区政府批准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51
发表于 2014-10-20 16:18:09 |只看该作者
杜家庙清真寺


       杜家庙属于济南市市中区陡沟办事处,是回汉杂居村。村中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  ,道光十八年 (1838年) 重修。寺内道光十八年碑刻记录了几次重修经过。
       文革期间古寺遭毁坏。近年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清真寺又多次重修。1985年重修清真寺 礼拜殿 、南北讲经堂、沐浴室。礼拜殿前厦为卷棚式歇山顶,大殿是硬山顶。青砖墙壁,建筑精美,规模壮观,古朴典雅。1999年重修了寺门和院墙,大门坐北面南,门内有高大的影壁墙。2000年重修礼拜大殿。占地总面积54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80平方米
       杜家庙清真寺大门左右有门枕石(抱鼓石)一对。抱鼓石是指门枕石位于门外部的部分,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两种,门枕石的内部有一石窝用于插入门枢。抱鼓石选材考究,雕刻工艺颇为讲究,雕刻的题材栩栩如生。大殿门筑在1米多的台基之上,8根朱红色粗大的柱子,支撑着前厦华丽的卷棚顶。大殿座西面东,面阔3间,深进3间。三开门,每个门各有四扇,门眉上装板画有山水花鸟,中门上方横匾镌《清真正教》。大殿宽敝明亮,无顶棚,柱梁檩椽裸露。前殿上方有阿文"都阿宜"(祈祷词),大殿西北角有一个亭阁式"敏拜尔"(讲台)寺内有古碑,这是大清道光十八年的<重修清真寺序>。厦内北头横卧嘉庆二十一年<清真寺>碑,光绪十七年残碑。院内还有2001年重修碑2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61
发表于 2014-10-20 16:18:40 |只看该作者
刘家林清真寺


       刘家林清真寺位于济南市中区党家办事处刘家林村,该村建村有300多年历史,全村现有1700余人口,均为王姓回族。据现存于刘家林清真寺内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清真教阿訇王公讳三阳字弼公府君之墓》碑文载:刘家林回族王氏第一代先祖王三阳,字弼公,“顺治十五年五月初五生 ” ,祖籍为:“山西汾阳府洪洞县老鹳镇人也。”清初,王三阳入山东后,为生计到清真寺内干活,并为阿訇收留,做了“海里凡 ” ;经学成后,挂幛成为阿訇。清康熙25年(1686年),受聘至党家庄清真寺做阿訇。期间,娶该庄回族张姓之女为妻,依亲定居党家庄。“清雍正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终。 ” 后人落户刘家林繁衍生息,子孙绵延。
        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有清真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家林村民于半山坡村边曾建清真寺一座。 民国初年修缮。 为四合院建筑。据传寺内悬有孔府衍圣公手书“道合儒宗”匾额。该寺毁于文革,现仅存清真寺原址山坡平台和一棵柏树诉说岁月沧桑。
       现新寺位于村西北方向,依山而建。1995年动工,1997年落成,总占地2414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30平方米。主体建筑礼拜殿为新型阿拉伯式建筑。南北配有讲经堂、阿訇室、沐浴室等。大殿拾级而上,气势恢宏,高高的穹窿,洁白的殿堂正对着东山上那个神秘的济南伊斯兰教又一重要遗址——刘家林巴巴洞。
       清真寺内现存放刘家林王氏始祖王三阳夫妇墓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71
发表于 2014-10-20 16:19:00 |只看该作者
马家庄清真寺

      济南市中陡沟街道办事处马家庄是回汉族杂居村落。回族人约300余口,占全村总人数三分之一,有陈、王、赵、法、宫、穆多个姓氏。清真寺位于村西首,背靠绕城高速公路,面向京福高铁。初建年代不详,寺内有清道光四年、光绪十七年石碑。记录历代修缮概况。
      清真寺是文革后重建,为四合院布局。占地1571平方米,礼拜殿有卷棚、前殿、后窑殿,另有北讲堂、沐浴室、门楼等建筑,面积近541平方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81
发表于 2014-10-20 16:19:21 |只看该作者
涝坡庄清真寺


      涝坡庄位于济南市中区兴隆办事处,是回汉杂居村。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多尔衮统率八旗清兵十多万人攻济南,山东巡抚宋学朱、住济南的德王组建乡兵抵抗清军。济阳县原军屯兵大多应征,杨家堤口杨邦兴、杨邦美参与济南守城战。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初二济南城破,杨氏兄弟与数位汉族军屯兵一起突围成功,逃至南部山区一山谷避难,因地处山坡上,故名老坡庄。雨季时,大量雨水从山间倾泄而下,故名“涝坡”。全村560户居民,回族仅占40户180余人,依寺而居,均为杨姓。《济南伊斯兰教史》称涝坡庄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 清真寺座落半山坡,大门坐西朝东,下临深壑,颇为奇峻。寺院不大,但设施齐全,有礼拜大殿三间,南北讲经堂各两座,水房一间。暂无固定住寺阿訇,近年由济南伊协每逢斋月派遣阿訇住寺一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91
发表于 2014-10-20 16:19:41 |只看该作者
东渴马清真寺


       东渴马村属济南市中区党家办事处,村上有三十多户回族约180口人,有周姓、党姓、米姓等,似清同治年间为躲避战乱从各回族村落迁徒而来。
       东渴马清真寺故址在东渴马村村中心附近。据村中回族老人讲东渴马清真老寺始建于晚清 ,原为三间草屋做礼拜殿,文革前清真寺房顶已是破烂不堪,文革后由于老阿訇无常清真寺再无人管理,大概在1978年老寺坍塌,现仅存清真寺原址地基。
      2003年集各方财力,在村头山坡建成三间大殿,为仿古式建筑,前出厦,十分小巧的后窑殿。没有院墙和其他建筑,也没有阿訇住寺,自建成一直未有启用。听村上人讲,因年轻人大多出外务工或经商,现村里人少又缺乏资金,清真寺大殿建成后一直搁置,窗扇尚未安装,现在村上有人亡故还需到隔一道山的刘家林或距离9公里的党西请阿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6 16:23 , Processed in 0.0347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