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3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族铁姓起源及其分布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09-12-16 19:38: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 铁姓起源初探

在中华民族的姓氏中,铁姓可算是比较稀少的姓氏,在《百家姓》一书中并无铁姓。铁姓后裔多信奉伊斯兰教,考其起源,史家学者约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铁姓乃汉族姓氏,起源于商周及官职之说

主张此说者,当以近来北京中央电视台“中华姓氏每日谈”节目中有关铁姓报导为首。该电台称:“铁”姓出自于“子”姓,铁姓祖先是商朝王公的后裔。商朝被周推翻后,周朝王室商朝遗民重新安置,其中有被迁居商丘,后又移民戚城铁丘落户,遂以该地铁字为姓。

兹查“子”姓原属一殷代姓氏,戚城铁丘仍有其地。然该地后裔以“铁”为姓的原始史料记载不易获得,尚待进一步追查考证。惟以上古殷周时期,约在公元前1122到256年间,中东伊斯兰教尚未兴起(公元622年为回历元始)。由是推论铁丘之铁姓,恐非今日铁姓后裔之先祖。

该电台又称:秦代时期政府设有铁官,主管冶铁铸造行业,世袭这一官职者,有以“铁”为姓。经查两汉时代,仍沿用此制,全国有48处均设有铁官管理,其后裔如何演变,值得深作探究。如真如所述,则铁姓族人,历代延传当为今日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此种以官职推论铁姓乃一汉姓之说,当待商榷。

(二)、铁姓是外来民族姓氏之转化

甲.外来民族以行业为姓

兹查元代中统四年(1263)“回回人阿合马领诸路都转运使,以河南钧(金时置州,明代改为禹州),徐等州俱有铁冶,奏以礼部尚书马日合乃领已括户三千兴煽铁冶……”(《元史。阿合马传》)。又据《元史,本纪三》载:这三千已括户是来自阿木合(现为阿富汗)的回回降民。也是蒙元初期成吉斯汉汗西征,从中、西亚等地括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民,元代当时曾在禹设铁治提举者二:一在今日之扒村,一在今日之白沙镇;其铁皆采矿所炼,其器皆制模所冶(见河南《禹县志》卷七“物产志”)。这些在禹兴煽铁冶的后裔,以后定居落户。为适应当时需要,由于他们先祖以管理铁炉,从事冶铁业,遂以“冶”、“铁”“卢”(炉)三个汉字为姓。现今禹县西部冶、铁、卢三姓的后裔仍多,当年设炉冶铁的遗迹,仍可窥见,如铁沟、炉里等地,据河南省禹州市民族宗教局铁绍文的查考:如磨河村的冶姓,邵村卢姓,角坪村原有的铁姓,都是元代色目人,也都是在钧州冶铁炉的后裔。在禹的铁姓,元朝时期颇多,后以民族歧视及战乱,外迁他乡者不少。据闻河南鲁山曾有人来禹探亲,洛阳铁门,荥阳之铁(贴)等都与钧州铁姓有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21
发表于 2009-12-16 19:39:19 |只看该作者
乙.外来民族姓氏之汉化

中西亚阿拉伯国家移民大批东来中国,要算蒙元时期,形成了“元时回回遍天下”的局面,其原因:

1.成吉斯汗西征。成吉斯汗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后,接受尊号称为成吉斯汗(Genhis Khan),宣布建立大蒙古国。次年便统率大军,首先征服西伯利亚,不久畏吾儿、西夏两地先后归服,继而他以蒙古商队遭受花刺子模国人杀害为藉口,遂于1219年调集大军20多万西征中亚回回国花刺子模。那时正值阿拉伯帝国由盛而衰(第7世纪至11世纪)的阿巴斯王朝末期,蒙军铁骑强大,征服花刺子后,又乘机攻入亚速、康里、钦察和翰罗思古国,占领了中亚到东欧及伊朗北部等信奉伊斯兰教的广大地区,成吉斯汗死后,其后裔又连续两次西征。1257年以后,蒙古大军征服了木刺夷(伊朗),黑衣大食(伊拉克),侵占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逼埃及,建立了伊尔汗国,伊斯兰教的版图竟被蒙军并吞而去,变成了蒙元政权的藩属之地。

蒙古春西征无疑地破坏了中、西亚地区原有的安定繁荣及文物胜迹。但同时也打开了东西两方交通的孔道大并门。中、西亚地区的波斯、钦察、康里、哈刺鲁、阿富汗及阿拉伯等地各阶层人士大批东来,进入了中国西北疆域,他们之间有降服的统帅英雄,如何刺瓦而思即率其军队归顺蒙军,赛典赤瞻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鹤迎降等,也有被征调的战士、兵卒、工匠,更有志愿经商的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及传教士,他们散居各地与回纥及早在唐、宋之间由海陆来华经商的胡商、蕃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生的族群,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中、西亚一带,其肤色面目不同于蒙古人种,元人便统称他们为色目人,即各色各目之意。据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氏族》一书中曾列30多种色目人种,其中较为显著者有哈刺鲁、钦察、康里、阿儿浑、康元、回回、畏吾儿、及蛮歹、乞失迷儿等,这些色目人在元初征战之中各建战功,且各有一技之长。在蒙元建国初期,蒙古人既不相信汉人,又无治国才能之下,遂而大量重用外来的色目人士,因此他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占居较高地位。在元代人民四种等级上,一为蒙古人,二为色目人,三为汉人(为元朝统治下的汉族后裔),四为南人(南宋遗民)。色目人公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及南人。他们之中有不少长于理财,善于经济者,所以在《辍耕录》书中曾有“富贵回回”之说法,可见当时色目人在一般人士心目之中富有的景况。

2.探马赤军之编制。探马赤军的编组与蒙古人统一中原是促使回回遍天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元史》兵志记载:“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探马赤军原为成吉斯汗攻金时以蒙古各部族所组成的重要征战部队,号称蒙古探马赤军,嗣后蒙古人占领中原及南下征宋,由于战事的扩大与持久,蒙古探马赤军已不足支应作战的需求。争取兵源的补充,已是刻不容缓之急务。于是遂有征召色目人士参加争战的“西域”探马赤军的编组。

西域探马赤军组成是由西域贵族归顺时所带来的战士部队,与三次西征中征调东来的回回士兵以及新编的被征召的签军;由于他们多为色目回回人士,所以又称“西域亲军”或“回回军”。这支西域探马赤军就是元代南下征宋的主要兵力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31
发表于 2009-12-16 19:39:40 |只看该作者
3.忽必烈南下征宋与襄樊之战。忽必烈于1260年3月继承汗位,颂诏登基,当即宣布建元“中统”,把都城移向中原地区。1264年8月又改年号为“至元”,宣布大蒙古国号为“大元”。鉴于李坛之政变,更加重用东来的色目人。因而在忽必烈后期,回回及畏吾儿等的军政势力日益强大,几乎掌握了元廷的重要朝政。《元史》卷一九载有:“各道廉访使,必择蒙古人为使,或缺,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当时各级重要的官职,除蒙古人外,则以色目人为最先任用。据记载忽必烈建元以后,任命丞相16人,其中色目人即有半数以上。其他高官显爵在《元史》列传记述者也占人数颇多。其中姓名含有“铁”或“帖”择音者有约有20余人。

襄樊之战是元军南下征宋重要战争,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调集大军十万打襄阳与樊城地区,与宋军对峙争战5年之久(1268-1273)。其间曾令回人赛典赤行省事供应军需,由美索不达米亚请来两位回回工程师设计相助,引用汉水以行水利,备供作战之用,又命令回回军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马所制作的回回炮,在阿里海牙(畏吾儿,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建议下,炮轰樊城,切断襄阳后援,终于征服了襄,樊两地,其后元军攻取鄂州(今湖北武县),潭州(今湖南长沙)等地,以及其他重要战役中,回回炮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提前了灭宋的时日。

4.屯田落户。屯田落户是回回定居生根的开端,蒙元建国期间为了长期供应军粮,支持征战,全国各地实行屯田制度。屯田有军屯、民屯之分,其户籍划分,蒙古人与色目人一样,都是军民合一编籍。蒙古及西域探马赤军全是骑兵,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宋亡后,元廷变更政策,加强民屯,在河南中原一地普遍实施。至元六年(1269年),“以攻襄樊军饷不足,发南京(今开封)河南、归德诸路编民二万余户,于唐、邓、申、裕等处立屯。八年(1271年)散还原屯户,别签南阳诸色户,计立营田使司领之”当时曾设南阳屯田总营府,隶有司,为户6041,屯田10662顷之多,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又开始把“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令“蒙古及西域探马赤军一体入社,依例劝课”。从此军屯变民屯,兵营变为村镇,原来由中、西亚东来的色目人士并非全是伊斯兰信徒。但在中原屯居、屯田过程中,由于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相似或相同,因而感情接近,互相认同,所以结伴聚居,形成穆斯林社区(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回族社区),并建筑清真寺(俗称“坊”)。于是许多“回回营”、“回回寨”,”回回屯” 遍及中原各地区。禹州市朝阳城门里是回回聚居区,还有清真寺,寺东西两街旧称为东、西回回营,现今仍有人这样称叫,或简称东营、西营。这是元代回回军屯驻之地,至今开封西20里仍有回回寨。巩县县志记载:回回凹在县西南十二里,即为元时牧马之地,此外洛阳、郑州、许昌、淮阳、沈丘等地,以及在荥阳回回沟村庄,均为当时元代屯田之处,在这种屯田落户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后来回族形成的动力,更是穆斯林社区发展的基石。

事实上,元代回回屯田居并不限于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以及北方各地也有屯田屯居的回回人,尤以西北一带为多,中国南方回回人在云南者较多:其他地区有分布。元代对回回实行屯田落户的政策,除形成“回回遍天下”的局面外,也影响后代回族在国内分布的特点,也就是所谓“大分散,小集中”分布格局,与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那样集中分布在一个大的地区情形截然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41
发表于 2009-12-16 19:39:59 |只看该作者
丙.外来回回姓氏汉化之概况。这些由战士兵卒一变而为屯垦农民的回回人士,留居各地,在归乡不遂的情况下,便不得不打算定居落户,于是便与当地人交往联谊,为方便婚姻社交,谋职经商,以便融入汊族文化主流中,他们首先考虑色目人(回回)姓氏的汉化。他们在汉化自己姓氏的过程中,心态矛盾。一方面要追念先祖,不能忘本,一方面要适应汉姓命名的一般原则,所以先求简化姓名,将多音节的外来名字,简化为单音节的汉字,即仅用全名中一音(一字),以汉字接近的音或已有同音的汉姓代替之。也就是说他们在自己先祖姓名中,选取一音(即一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以示怀念先祖的恩德。这样以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稀僻回姓。根据金吉堂及薜方波两位学者的研究,其汉化方式可摘要简述于下:

(1)取其姓名之首音为主,选一汉字与其同音,或接近者,为其汉姓。如:纳速刺丁之后裔姓纳;买述丁之后裔姓买。

(2)任取原姓名中任何一音(一字)为其汉姓,如:也黑迭儿之后裔姓黑: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

(3)取原姓名中之尾音为姓,如:阿老丁之后裔姓丁:伊不刺金后裔姓金

此外还有以称号之首音为姓,如:赛典赤(尊号)之后裔姓赛。

也有以称号之尾音为姓,如马合马沙、或阿里兰沙、或木八几沙之后裔姓沙。甚至有从祖母姓者如:元廷大将畏吾儿人阿里海牙的后裔,有汉化廉姓者、剪姓者、刘姓者。刘姓即为从其祖母姓氏(见渑池县维吾尔族简史)。据学者金吉堂统计纯为回姓者即为回回所独有(非回教徒所无)的汉化姓约有37个如下:其中“铁”姓即是一姓。

赛、纳、喇、哈、羽、底、亚、鲜、喜、定、撒、萨、海、回、铁、虎、脱、仉、闪、妥、朵、以、沐、玉、把、改、买、拜、剪、可、者、敏、忽、摆、靠、黑、洒(见金吉堂所蓍《回教回族论》)。        

丁.铁(帖)姓是回回姓汉化的考证

(1)铁姓是外来色目人的姓氏,铁姓一族,查考汉族姓氏有关史籍文献,迄无任何明文记载,直到明代忠良铁铉遇害,史家始有列传记述,据《明书》记载:铁铉祖父原为色目人,居邓州,为邓州人。根据以上所述色目人为元代东来的中西亚各民族的总称,其氏族种别颇多。但无论铁铉先祖属于何种氏族,铁氏一姓来自外来民族色目人,当可定论,无容置疑。

(2)铁姓系穆斯林之后裔。再据以上所述,东来中国的色目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元建初期回回建树卓著,忽必烈南下征宋统一中国时,西域探马赤军及回回才智之士,贡献尤多,造成“元时回回遍天下”、“富贵回回”的景况。铁姓族人即属色目人群,其信仰伊斯兰教之可能,当可不言而喻。再者今日散居各地的铁姓后裔,仍多坚信伊斯兰教。又先祖铁铉遇害后,铁姓族人恐被株连自己,有逃外保命者,有改名埋姓者,甚至变更原来民族属性而为汉民者。但至今他们仍自认其先祖为回回人士,尤可佐证此一事实,学者金吉堂在其《回教回族论》中列出铁姓为“纯”回姓,仅系回教信徒所独有的姓氏,其理由也是根据此一事实而断定的结论。

(3)铁铉先祖参与军屯、民屯的可能。铁铉先祖是否为参与军屯或民屯的回回?经查《明史》、《明书》及铁氏家谱等史料,均无明确的记录,惟从《明史·铁铉传》中记载,铁铉遇害时,时在公元1402年,其父铁钟名已83岁,如以世系年龄段(约以20年为一代)推算。其曾祖铁瑞当为元世祖至元年间人士,其时正值元世祖忽必烈编组西域探马赤军及签军,南下征宋之际。元廷曾前后两次征召西域色目人与宋军对峙苦战5年之久,尤其是襄樊之战,大批回回青壮年人士被征调参军,同时又扩大实施民屯、军屯政策,以应战时需要。当时军屯、民屯多在南阳、邓州等中南地区,而《明书》又明文记载:铁铉居邓州,为邓州人。再据偃师县铁氏家谱称:铁铉祖瑞“先居于颖,后迁于邓”。颖地(今禹县),元代阿木河在回回冶铁,以后即有铁姓居民。元时以攻取襄樊,军饷不足。如前所述,曾发南京(今开封)、河南、归德诸路编民二万余户于唐、邓、申、裕等处立屯。颖地即南京路管辖内,考据此种史实,推论铁铉先祖曾参与元代军屯或民屯之可能性极高。

根据以上考证及讨论,可知铁姓非一汉姓,铁姓是外来回族汉化的姓氏。考其起源,似可溯自唐宋以来中西亚地区穆斯林来华经商移居中国西北及东南沿海地区,进而定居中原时期开始。惟以史料不易获得,追索不易,不能找出史籍依据。据传早期穆斯林铁札米斯来华,当为铁姓起源之始,阿拉伯有一研究阐述圣训的著名学者铁米济者,其姓名中含有“铁”音,似也是影响外来回族取名铁姓的因素之一。

兹查汉语单间节“铁”字,与突厥语系中的多音节“铁木耳”字义相同,都是坚硬刚强的涵义。元代色目回回中来自中亚操突厥语系的穆斯林民族,他们常常在名字中用含有铁木耳的字音,这是他们命名的习惯和传统,“铁木耳”一词的引申涵义很多,有象征体健如铁、长命百岁之意,对事业来说犹似铁骑,征服四方,很能符合蒙古民族的心理。蒙古列祖把俘获的塔塔儿部部长铁木真的名子为其儿子命名为铁木真(即成吉斯汗),即在“志武功也”(《元史》本纪一)。元代建国期间,不仅重用色目回回人士,且与回回互通婚姻。当时葱岭以西的撒马儿罕回回国之勇将铁木耳,其父为土耳其人,其母即为成吉斯汗之孙女。此一姻亲关系,对元代王室采用含有铁木耳之字音命名者,影响甚大。元代色目回回人士之命名,在《元史》列传及其他史料中,约有20人姓名中含有“铁”、“贴”、或“铁木真”的译音者。兹列述其中较为著名者:如铁迈赤,西域回回,善骑射,从成吉斯汗灭西夏,定河南。至元七年(1270年)授蒙古万户府奥鲁总管,其子8人中以虎都铁木禄最为显著;至元十一年(1274年)曾从丞相伯颜渡江灭宋;又从皇子镇南王征交趾,后任河南行省郎中,拜礼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后因不满权臣专横,退居家住南阳多年。彻里贴木儿,西域回回大族,拜监察御史,任刑部尚书,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曾任兵部尚书、平章政事;其弟达识贴睦迩曾任浙江、河南等行省平章。《元史》译名有时“铁、”“贴”互为通用。这些位居高官显爵东来中原的回回人氏,在中原任职争战多年,其后裔渐渐居定落户,为适应汉族主流文化 ,依循前述外来民族姓氏简化、汉化的一般贯例,采用其先祖原有姓名中含有“铁”或“贴”译音,来汉化其姓氏,是一种自然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51
发表于 2009-12-16 19:40:20 |只看该作者
二、铁姓家族分布简述


吾族铁姓起源,如上所述,目前尚无确切具体的结论,有待后裔子孙继续努力,寻求其来龙去脉,俾能获得共识。惟查元、明以来,铁氏族人世代传延,散居国内各地及海外者为数颇多,似应有研究之必要。忝为族人后裔,不敢等闲视之。近年来曾从事搜集征询工作,因时空所限,函索不便,所获资料不如预期之多。如据了解,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回族中有不少铁姓居民,甘肃省临夏(河州)地方在众多清真寺中有一座铁家寺,也有不少铁姓回民。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内也分布一些铁姓回回。惟以史料不多,不能详述,谨先将已获资料,提供列述于下,尚祈族内关注人士,指正补缺,以臻完善为昐为祷。

(一)沈阳铁氏族谱

沈阳铁氏族谱初修于清代顺治年间,复于道光年间重修一次。直到1987年开始第三次修订,历经10年之久,于1998年修撰完成。第三次修订后的沈阳的铁氏族谱,可算是当前铁姓族谱中较为系统而详尽的宝贵文献。根据该族谱序称:铁氏原为波斯(今伊朗)人,元代被征入中国。铁氏本姓Hardisa,汉意为“铁”,遂以“铁”为姓,经屡迁定居于邓(今河南邓县)。据传先祖铁仲明有子名铉,字鼎石,明初洪武建文帝年间,官任山东参政。燕王朱棣(明成祖)起兵,铉守济南,屡败燕兵,升为工部尚书。燕王即位,俘鼎石于南京,屡劝不降,酷刑而死,其家产没官,子女及家族为奴,其中一支逃往山海关外,先居医巫闾山,后辗转定居沈阳。

定居沈阳的先祖铁富为其第一世代,族谱内对其生平记述不详,至第二世时,始有婚配子女及事功等记载。其后历代世系均有记述,或简或繁不同,现已承传第十五世系。为维系家族世系辈分,自第十世系起制定铁氏辈次顺序如下:

男:兆恒毓广大,维德小能兴。

女:守身如执玉,积德胜熠(遗)金。

后经铁氏六艺堂商定增加一字,共为二十世。

男:加“盛”,女:加“晶”。

其后又以铁氏六艺堂与族人多方征集意见,最后确定另续加十代辈次如下:

男:书、艺、怀、铭、远、惠、中、泽、宇、环

女:娴、雅、慕、芳、仪、蕙、欣、馥、秀、璎

如此前后共计三十系,男、女各有辈次字号,十分周到严谨,值得效法采取。

又该族谱尚列有:铁氏家谱序,重修谱序,家谱题后,又家谱题后,及铁氏六艺堂名及其内容等原文及译文;并有谱系索引,各世阿訇(掌教)名单。另外,尚有铁氏墓地碑文,沈阳铁族祖茔碑志追忆,铁公祠记,及重修铁公祠记等,颇具历史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61
发表于 2009-12-16 19:40:39 |只看该作者
(二)、偃师铁氏家谱

偃师家谱何时初修,记载不详。现存家谱乃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由二十一世系后裔祖铁铭勋作序,已承传二十四世。第一代世始祖铁瑞,字时宝,配李太君,其生平事迹,记述不全。惟据其后裔世系推断,约在元世祖(1277-1294年)初年诞生。始居于颖,后迁于邓。第二世祖铁自修,字敬斋,配晋太君,业农。依照一般以20年为一代计算,大约生于元成宗(1295-1307)年间。第三世祖铁仲名字达夫,配薜太君,其子铁铉年37岁时,忠烈殉难,时在1402年,先祖仲名已年届83岁。父子年岁相差46年,以此推算,当系元英宗时期(1321-1323)诞生。第四世祖铁弦,字鼎石(1366-1402),为元顺帝末年降生。配杨太君,有二子,二女。铉祖英武明断,官职迭升,任兵部尚书时,不幸遇难,壮烈惨死。其高风忠操,史册传籍,均有专载。历代士民赞诵不已。其长子福安,次子福书承传第五世系。旋以福书年幼,时年7岁避难逃匿李家,下落不明。后人对其记述不一。《明史》铁铉列传记载简略,仅述其长子福安,戍河池。并未提及次子一事。《明书》铁铉传记述较多,载有“男福安年十二,编伍河池。康安七岁,充匠,寻皆戳死。”并于传略开端说明“铁铉祖父原色目人,居邓州,为邓州人。”其后有宋端仪著《尚书州铁公铉传内》,亦仅提到长男福安年十二三发充河池,而未述及次子之事,谅系依据《明史》而写。史家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卷二十铁铉传记中则列述其二子、二女遭遇情况,长子福安、次子康安,均同于《明书》,惟其次子“康安”一名,则异于偃师家谱所载“福书”之名。又近据访查开封族人铁俊民(时年77年岁)口述:铁铉幼子福照,由其乳母抚养,逃至开封长大成人。后人曾建铁娘娘庙,位于开封铁娘娘庙街东,以为纪念等语。如考证属实,则铉祖之次子命名有异,而有福书、康安及福照三名之分,值得探索求征。

兹查偃师家谱世系辈份命名,自第五世系起,除第六世及第二十世系铁文标一支以单字为名外,其余均以两字为名,并以姓名中间两字排定世系辈份,例如第五世为福安、福书、第七世系为壶寿、壶玉、壶棠。第八世系为泰友、泰春、泰夏等。

明书记载:福安、康安昆仲之命名似以其姓名末字为准,与其家谱各代世系命名惯例不相符合,值得存疑。

据载第五世祖福安,因其父铉祖遇难,初隐匿马家,变更姓名潜逃偃师。至仁宗时(1425年)赦文下降,乃复原其姓名,迁往偃师魏家寨定居,配周太君,生子一。令其读书,不使应试,以示戒官场之险恶。后代以务农为本,时经数代,至第十二世祖“秀”辈分,家门不振,传至第十五世祖于“三”字排号,以国运不祥,门祚愈衰;又时值荒早,农作不收。继而兵乱四起,三益、三思等祖,分散外方。直到第十九世祖“文”字辈号,其长门文礼祖(1614-1864),字和宇,配武、柳二太君,生子二,门第日趋昌盛,其子第二十世祖钊为岁进士。遂由魏家寨迁移西北一里许地区,子孙繁衍,因成村落,而有铁村之称。第二十一世祖良富迁居太康,祖良松迁移嵩邑。第二十二及二十三世代以后,其家门昌隆,文风甚炽,监生颇多。育才教人,习医救世者,亦不乏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71
发表于 2009-12-16 19:40:55 |只看该作者
(三)邓州铁氏家族

先祖铁铉籍隶邓州。铉祖于明惠帝末年(1402年)遇害后,邓州铁氏家族受患最重。其族亲后裔,隐姓改名,逃避外方,犹恐不及,家谱史料,更难存留保管。今欲窥察全貌,殊属不易。近年来曾托请族人铁书祥及开封民族专校王惠民、陈廷良两先生先后赴邓州一地调查访问,获得口述资料两种,颇具参考价值。兹抄录归纳于下,以供族人今后探究铁姓家史参酌。

甲.铉祖昆仲三门之说

根据王、陈两先生访问邓州元庄乡高庄时,有自称铁铉后裔的铁庆永(时年62岁)及铁庆广(时年82岁)两族亲告称:

1、铁铉兄弟三人,长门铁宗,二门铁堂,三门乃铁铉。铉祖遇害后,长门改姓“阮”,二门改姓“邵”,三门铁铉改姓“铜”。至明朝中期,均改回铁姓。惟其家谱中已有七辈世系不姓“铁”姓。现有铁姓排辈字号为:石、万、书、庆、洗、延、恒、永8字。原有家谱已在民国19年匪乱时烧毁。

2、高庄铁姓族人较多,约四五十户,有250多口。阮庄、柳庄、柿庄等地均有铉祖后裔。白楼铜石村也有铁姓后人。

3、有衣冠冢一处,位于刁河店乡姚营,冢前有石碑一座,其内容如下:“皇清雍正元年癸卯孟夏月谷旦明兵部尚书赠太保谥忠襄铁公讳铉遗像墓。奉直大夫知邓州楚黄陈大年仝生监。”

4、宗教信仰:铁氏家族已为汉民,每年清明节时前往铉祖墓前祭扫。

惟查全国清真寺调查表内记载:邓州刁河店上有清真寺一所,回民200多户,不知该处距离姚营多远,值得追查实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81
发表于 2009-12-16 19:41:12 |只看该作者
乙、铁氏三姓之说

1.又据铁书祥族亲前往邓州访见族人铁付振(时任职邓州市燃料公司)言称:铁氏族人为避难,曾将铁姓改为阮、少、铜三姓。后于清朝时期,姓铜一支改回原铁姓。阮及少两姓至今仍用其姓。

2.分布:邓州元庄乡王营有400多口铁氏后裔,均为汉民、

3.铁公墓:位于邓州南十多里之外,乃铉祖衣冠家。

4.双忠词:在邓州东门内,为纪念铁铉与张巡所建。有楹联一付,其文:“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丙.结语

综观以上“口述”资料,两者之间,稍有差异,如“邵”“少”两姓不同(音同字异,谅以传闻有误所致)。“衣冠冢”位于刁河店姚营,而“铁公墓”位于邓州南州十多里。两处当为一地,惟其地址不一。而铁氏三姓之说,两者所言一致,可以推知邓州一地对铁氏三姓的传述相当普遍。再者偃师家谱内也确有铉祖遇害后,其第五世祖福安、福书昆仲两人隐匿马、李两家,变易姓名。后于明仁宗时赦文下降,始复回原籍等之记载,此外邓州一地仍有阮庄、邵庄等地铁氏后裔的世系延续活动,也是佐证三姓之说的有力依据,值得史家及族人的探索与重视。

三姓出于三门。铁祖昆仲三门之说,史册、家谱均无如此记述。偃师家谱始祖铁瑞,二世自修,三世仲名,延传四贡铉公,均属单门独嗣,并无昆仲支系之传述。三门之说,令人存疑。或以偃师家谱侧重铉祖支系承传之记载,为求一脉相承之计,而未涉及其昆仲旁支世系,因而略去不详,亦属可能。但有违常情,不合修订家谱之原旨,谨此说明,以供探索之参酌。

据民间传说:先祖铁铉遇害,铁氏族人为怕株连自己,隐名埋姓,或外逃以求自保。常用谐音埋、满、买三字取姓以代替。据河南省汲县回族满国武老人称,其先祖早年从山东迁此,满铁不同婚,本是一家人。开封市铁士军老人称,抗日战争前,山东曾有回民姓“买”者,前来开封访问铁姓认宗,因其先祖姓铁。又据称江西省铜鼓县境,有一村庄居民姓“失”。自称其先祖姓铁,早年逃往该处后改姓为失,即失去铁姓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91
发表于 2009-12-16 19:41:28 |只看该作者
(四)荥阳帖氏及铁氏家族

荥阳帖氏及铁氏一族经查尚无家谱传承后世。惟荥阳位于中原要地,四周各地如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巩县、博爱等均为回回屯牧之处(见答振益主编:《中南地区回族史》内湖南行省部分)。元代建国期间,谅有不少的回回聚居该地。兹据清代乾隆版本《荥阳县志》卷二建置部分记述当时全县乡、保、村、庄名字、其中有丁家庄、丁家凹、虎家庄、铁家顶、法家庄、丁家沟、帖家沟、帖家河、丁铁庄、铁家顶、回回沟等,另卷之八选举部分记有帖承先,字瑞生,是康熙壬午向科武举等记载,以回回名称及回回姓氏命名村庄者不下十多处。还有京水村今日居民大部分是回回,可见乾隆年间回回人士在该县分布仍然广泛,人数众多,当可推想而知。再查全国清真寺调查表(见《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年到1949年)记载:该县有清真寺19年之多,仅次于北宋首都开封市区(计有34所),并且有铁顶及贴河两所清真寺之设。

为探究当前实况,经托亲友特去荥阳一地实地访查。获知荥阳一地现有铁、帖两姓,且散布颇广。铁顶、帖河、东郭、晏曲等地,均有族人定居,已有300多年之久。铁、帖两姓同音,实为一家亲族,均信奉伊斯兰教。除铁顶、帖河外,东郭、晏曲等地也有清真寺之设。晏曲村一寺即有120户,铁顶、帖河各有20多户。东郭一寺也有80多家,是由铁顶迁往。

又据查访所得资料:该地铁、帖两姓后裔,一般看来,体壮强悍,胸膛宽厚,头发微曲,异于一般汉民,谅其汉化程度较浅之故。由此当可推知他们是外来民族的后裔。且铁、帖两姓又常为回回姓名汉化之姓氏。

再据访问开封族人铁士军、铁士信两老相告:传说当年荥阳遭患天灾,族人外逃求生,有先祖曾把一口大铁锅打碎,嘱告逃外族人各持锅片一块,以为日后认祖归宗之凭证。士军、士信两老族人即是由荥阳迁到开封的家族。且开封除铁家族外,尚有帖姓人在此定居。他们自称也是荥阳迁到开封落户的,据查河南族人确有铁、帖两姓之分,其分布大体上也有分别:铁姓多分布于禹县、鲁山、南召、方城、邓县等地;而帖姓则以荥阳为中心,多分布于郑州、开封一带。开封一地则有铁、帖两姓多杂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101
发表于 2009-12-16 19:41:45 |只看该作者
五、峡峪沟铁氏家谱

峡峪沟即铁家庄,位于鲁山县西北部,距离下汤镇不远。据其先人所传,他们祖先早在明末清初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一地迁来。据查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早年该处为“移民转运站,明代时最为显著”。凡在此地居留的移民被迁赴他处者,均称为江洞县人。兹据峡峪沟铁氏家谱称: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到禹县,占据铁沟。兹查铁沟,仍有此地,在皂角坪回族村东部,该处昔时为冶铁之处。据传该地铁姓后裔外迁者甚多。他们先祖即因世态荒乱,讨荒来鲁。先居张家岭,后又迁彦岭,数年后又迁峡峪沟久居至今。现有后裔30多口,历经11世系。1995年时曾制定铁氏家族世系字派顺序并编排成句。其文如下:

宗金文鸿乾,武治国民安。

顺德信义仁,欣逢盛世全。

并另订祖联一副:“孝先祖千古创业,思宗亲万世流芳。”

据称清代年间,他们仍信回教,迁至鲁山峡峪后,逐渐迷失,现多为汉民。如前所述早年下汤铁家前辈铁信曾打算前往劝告他们落归回教,后以他年老行动不便,未能如愿,近年来族亲铁福德与铁鸿超一同前去访问,带去下汤既世系字辈命名规章一份。他们依据此一字辈,加上已有世系字辈,修正制定上述句文,以为今后各世系字辈命名之准则。如其后裔认真遵行,则下汤与峡峪沟两地铁姓当同一世系字辈,视同一家族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30 23:20 , Processed in 0.0446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