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真境绿翠网

 找回密码
 入住申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7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当代变迁

[复制链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1
发表于 2009-12-24 16:54: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社会地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标志着一个族群的劳动力素质和竞争能力。教育也是社会文化延续和更新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我国回族而言,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主要是通过经堂教育实现的。而回族宗教信仰的巩固与传播、宗教习俗的继承与传递都离不开对人的培育,离不开经堂教材。文化是后天习得的,除了口耳相传、父传子受式的家庭影响,作为庞大文明体系的承载物,经典教材可谓任重而道远,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且保持着同一的精神与格式,这也正是教材不容忽视的原因所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打开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研究的新视野。      一、经堂教育教材的历史沿革      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或“回文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种在清真寺内进行的宗教教育。经堂教育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其采用的教材在基本保持伊斯兰教经典不变的前提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有传承性的一面,也有发展、适应不同时代社会需要的一面。从明清到解放前后,经堂教材的变化与发展充分展示了其从发生到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      (一)明清时期的经堂教育教材   明代,陕西著名经师胡登洲(1522—1597年)有感于“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而创办经学,振兴教门,使我国经堂教育逐步走上正规与成熟的阶段。《经学系传谱》是现存由清代回族学者赵灿编写的系统记述明朝和清朝前期我国回族等民族中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和他们之间传承关系的作品,其中记录了经堂先师们求学之经历以及研习之经典,记载的经典多达40部。   明朝时候,胡太师的弟子海太师(文轩)来到今宁夏境内的韦州城设帐授学,是为宁夏境内经堂教育的发轫。他的名字和事迹也被记载在《经学系传谱》中。   经堂教育发展到后来,教材已逐渐统一并被固定下来,俗称“13本经”(也有称“14本经”的)。这13部经被清真寺及经堂师生称为“赛拜嘎”经,意为逾过、竞争,又引申为步伐、教程。“赛拜嘎”经典的出现,表明经堂教育已日臻成熟,形成了渐进性、阶梯状的教材系列和人才培养模式。关于13本经的研究,杨怀中与余振贵两位先生在其主编的《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中曾作过详细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刘智在他的《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中也记录了中国经堂经书目,为后人了解中国伊斯兰古籍经书提供了宝贵资料。   至云南马复初时,鉴于教授之困难和课本之不善,乃著《简明字法》、《简明文法》、《礼法捷径》、《礼法启爱》、《修身》、《圣训要录》、《礼拜真功》、《论理学》、《历法》、《念法》等作为初学者之读本。高级阶段的读本即大学读本又有《文法大全》、《修辞学》、《古兰简注》、《礼法纲要》、《认主学》等五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21
发表于 2009-12-24 16:55:17 |只看该作者
 (二)近现代经堂教育教材的变革   民国时期,在宁夏凡回民聚居的县乡村镇皆有一座或多座清真寺,以清真寺为“教化中心,以教长任教化之导”的回民经堂教育普遍开展。   20世纪30年代,宁夏地区出现了改革经堂教育基础课教材的热潮。民国21年(1932年),时任宁夏省政府主席的马鸿宾在宁夏省垣(今银川市)东大寺设立了中阿大学校,“招收年长失学之阿洪,教授以简易常识,给以专门研究教义之机会,以便造成健全之阿洪,而教化一般教民”。不久,固原、同心、灵武等地先后创办了类似的中阿学校。民国29年(1940年),为培养和训育阿洪,在全省各重要市镇成立了宁夏省中阿学校24所,分别聘请品学兼优之阿洪为校长,订定各种规程,编定课程标准,“特招选各清真寺肄业经生(阿洪),集合适中地点,于原有经文课程外,并加添国文、党义、公民等科,以资补充社会常识及领导民众之要领”。当时所学科目分为,中文科目:公民、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常识、伦理学、教育学、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法学、生理卫生;阿文科目:阿文(阿文、文法、作文、习字、会话)、《古兰经》、圣谕、教律、教律原理、哲学、《古兰经》注解、教史;波斯文科目:波斯文、《古兰经》注解;以及实习等。所用教材为《公民》一册、《算术》一册、《国语》一册、《天方典礼》一册、《伊文捷径》(即波斯语文法)等书。另外,经堂开始采用中文宣传伊斯兰教,其中虎阿洪的《文学基础》甚为著名,他的著作还有:《月论释难》、《清真三字经》、《亡人赎罪问题》(阿文)、《教律摘要》(阿文)、《文法摘要》(阿文)、《中阿字汇》、《中波字汇》、《阿文文法基础课本》。苏盛华著《意马尼歌》、《伊斯兰教宗旨》,虎学良著《回教女子三字经》,海升平著《伊斯兰歌诀》等,打开了经堂教育教材变革的局面。      二、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现状      解放初期,回族的伊斯兰经堂教育从历史传承下来继续进行,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清真寺结为一体的经堂教育又重新回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中,并且在今天看来,这一形式得到很大的发展,教材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因此,笔者以宁夏同心、海原、西吉三县为选点,就经堂教育教材的使用现状作了调查。   (一)个案选择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干旱山区,总面积701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87万,其中回族人口占83%。据《同心县志》记载,同心县全县有开学阿洪387人,其中虎夫耶165人,伊赫瓦尼131人,赛勒菲耶2人。同心县每个乡镇、每个寺坊包括信教群众自己筹款修建的清真寺共有385处。其中,同心清真大寺最为著名,它位于同心县城东南侧,是明初在元代喇嘛寺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也是中国现存较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现为伊赫瓦尼教派清真寺。洪岗子道堂位于下流水乡洪岗子村(今属中宁),属虎夫耶门宦。始传人洪寿林(1852—1937),字海如,祖籍甘肃省景泰县。1986年11月,洪维宗在同心县洪岗子道堂创办了“同心县私立阿拉伯语经学班”,录取经生120名。他们来自宁夏同心、海原、西吉、泾原、固原、中卫,甘肃省靖远、庄浪,新疆米泉等县。经学班学制两年。   海原县地处六盘山西北麓,属宁南山区,至2004年末,总人口为38.16万,其中回族26.73万,约占70%。据《海原县志》记载,海原县共有清真寺、拱北、礼拜点660座,其中拱北10座。海原县境内的尕德忍耶有九彩坪门宦和齐门门宦,九彩坪门宦占绝大多数,分布较为集中,因其传教地在九彩坪而得名。相传,清康熙初年,圣裔华哲阿不都•冬拉西传教到中国,主要有门徒两人,一为祁静一,一为云南马,九彩坪门宦由云南马传下来。清末第七辈道祖杨保元为来西海固传教曾在九彩坪结庐,归真后,安葬于此。九彩坪门宦的主要特点是除力行五项天命功课外,须静修、参悟,须童子出家,脱去尘俗,只有终身不娶妻室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权。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至2004年末,总人口为46.14万,其中回族人口为24.42万,占总人口数的52.8%。据《西吉县志》记载,全县有哲赫忍耶教民92724人,占该县回族总人口的55.9%,各乡(镇)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沙沟、白崖、西吉滩、兴平、王民等地,该门宦在清末以后有两代教主将沙沟、西吉滩作为传教地。沙沟、西吉滩建有“拱北”、道堂。有清真寺154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31
发表于 2009-12-24 16:56:08 |只看该作者
 (二)个案调查   笔者对宁夏西吉、海原、同心三地6个清真寺和“伊学”(或“经学”)作了调查。笔者以访谈的形式分别走访了同心县的同心清真大寺、同心中心清真寺、洪岗子经学班(今属中宁),海原县的九彩尕德忍耶拱北伊学,西吉县的沙沟伊学和西吉滩伊学。   个案一:西吉县西吉滩伊学(属哲赫忍耶)。采访对象:王守谨校长。   规模有150人左右,共分3个年级。生源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考核方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由知名的大阿洪出试卷,内容包括经文(宗教知识和道统知识)和汉文(初中汉语水平测试);面试由本校教师组织,主要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共5名,月工资500—700元不等。课程设有专业课(阿拉伯语、教法学、理学即苏非哲学等)、汉语、历史、作文、演讲、阿语、电脑等。所用教材有:《索热夫》、《满俩》、《白亚尼》、《舍来哈•伟嘎业》、《凯俩目》、《嘎最》、《侯赛尼》、《来麦尔台》、《米什喀提》、《伊哈牙依》、《麦克图巴特》、《塔吉圣训》、《古兰经》、《伊斯兰教史》、《阿拉伯通史》等。   个案二:西吉县沙沟乡沙沟伊学(属哲赫忍耶门宦)。采访对象:王学礼阿洪。   约有40人的规模。生源主要在当地。课程设有阿拉伯语、教法学、理学(苏非哲学)等。所用教材有:《索热夫》、《遭五》、《满俩》、《白亚尼》、《伟嘎业》、《噶最》、《麦克图巴特》、《侯赛尼》、《凯俩目》、《来麦尔台》、《麦布苏托》、《哲俩来尼》、《圣训珠玑》、《塔吉圣训》、《满丹耶赫》、《穆罕麦斯》、《古兰经》等。   个案三:海原县九彩乡尕德忍耶拱北伊学。采访对象:李德贵教长。   约有30人的规模。生源主要在当地。考核方法为面试(讲经),择优录取。课程设有专业课、汉语、演讲等。所用教材有:《索热夫》、《满俩》、《白亚尼》、《门太西给》、《伟嘎业》、《麦克图巴特》、《侯赛尼》、《凯俩目》、《来麦尔台》、《麦布苏托》、《古兰经》等。   个案四:同心县洪岗子经学班(属虎夫耶门宦)。采访对象:周进福阿洪。   规模在120人左右,共分3个年级。生源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考核方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由知名阿洪和伊协组织出试题,内容包括经文(宗教知识和道统知识)和汉文(相当于初中汉语水平的测试);面试由本校教师组织进行。课程设有专业课、现代阿拉伯语(包括口语、听力和翻译)、汉语、历史、计算机常识、演讲、作文等。所用教材有:《基础阿语》、《简明古兰经注》、《伟嘎业》、《米什卡特》、《书信集》(即《麦克图巴特》译文)、《嘎最》、《侯赛尼》、《来麦尔台》、《凯俩目》、《语文》等。(见表一)   个案五:伊赫瓦尼派,同心县同心清真大寺。采访对象:杨玉明阿洪。   教长杨玉明,规模在20人左右。生源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两地。课程设有专业课、汉语、演讲。所用教材有:《哲俩来尼》、《布哈里提》、《米什卡特》、《伟嘎业》、《穆斯林圣训》、《门太西给》、《凯俩目》、《侯赛尼》、《真境花园》等。   个案六:色勒菲耶派,同心县中心清真寺。采访对象:马吉川阿洪。   教长马吉川,规模在40人左右。生源以同心为主。课程设有专业课、演讲等。所用教材有:《伊本•克西尔》(古兰经注)、《阿给德•塔哈维耶》(讲诚信,信仰)、《讨知哈特》(认主学)、《费特哈巴里耶》(布哈里圣训注释)、《杂德•玛尔德》(教法学)、《宝座》(教义学)等。   通过对以上清真寺和“伊学”的调查可见,除了色勒菲耶派教授的经典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经典外,其他的门宦或教派所用经典教材基本相同,并且都十分重视汉语的教学。不同的是,西吉的哲赫忍耶门宦伊学比较重视《穆罕麦斯》、《满丹耶赫》等经典的讲授;伊赫瓦尼教派则不以苏非理学为教学重点,也不讲授《来麻尔提》、《麦克图布》等苏非经典;而色勒菲耶作为一种后来衍生的宗教派别,为了体现其宗教革新精神,放弃了对传统的经典教材的研习,尤其是在认主学方面,全部采用新的经典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41
发表于 2009-12-24 16:56:34 |只看该作者
    (三)当代经堂教育主要经典教材简介   1.《麦克图巴特》译为“书信集”,原作为波斯文,作者系印度莫卧尔帝国著名苏非派学者伊玛目•兰巴尼(1563—1624),原名穆罕默德•希尔信迪。这是一部伊斯兰教苏非派纳格什班迪教团希尔信迪学派的宗教哲学著述。该著作为16开本,共3册,分为9部分,共739页。收入兰巴尼给其弟子们的书信共536封,每封信单独成篇。他在书中阐明了伊斯兰教与正统派的基本主张和观点,全面阐述、解答了宗教的很多关键问题,特别是阐明了教乘、道乘、真乘方面的疑难问题。   2.《费格海•艾克白热》也即《大学》,作者为著名法学家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为8开本,共1册,197页。有伊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本。论述了认主学的根本及端正信仰的基础,即信仰安拉、天仙、经典、圣使、复生、前定及后世清算和天堂、火狱等。同时也涉及到伊斯兰教义学和哲学的许多根本问题。全书除序言外共有28章,主要内容为:论安拉;论圣人;论圣门弟子;论犯大罪者;论反常之举;论安拉的创造和供养之德性的无始性;论在后世觐见安拉;论信仰的本质;论功修是相互优越的;论伊斯兰与伊玛尼;论“迪尼”的意义;论怎样认识安拉;论认识信念的本质;论安拉的赏罚;论圣人的说情;论在后世称功过、池塘和用善功抵偿;论天堂、火狱的永久性;论魔鬼掳去信仰;论在坟墓中的考问;论是否可以用外语称呼安拉的德性;论《古兰》的一切经文其贵重都是相同的;论穆圣的家属;论不得推迟请教信仰问题;论穆圣的登霄;论末日的征兆;论与信仰相关的一切问题;诵读和拜功方面的不信;有关知识和学者方面的不信。   3.《伊哈牙依》意为“圣光中道”、“圣学精义”,是对其他著名圣训集的精选。16开本,共4册,1700余页。作者是艾布•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安萨里,现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文版《圣学复苏精义》,又译为《宗教学科的复兴》。作者以经典为论据论述了伊斯兰的功课,运用理性,纵横驰骋,同时又十分注意把握理性的尺度,是不可多得的教义学著作。第一册是功修卷,共分10篇,分别为:知识;信仰基础;清洁的奥义;礼拜的奥义及职能;天课的奥义;斋戒的奥义;朝觐的奥义;诵读《古兰》的礼节;记主与祈祷;功修程序与夜功拜。第二册是习俗卷,共分10篇,分别为:饮食的礼节;婚姻的礼节;谋生的礼节;合法与非法;待人处世的礼节;隐居的礼节;旅行的礼节;听音乐的礼节;劝善戒恶;生活的礼节与穆圣的美德。第三册是自毁卷,共分10篇,分别为:心灵奇观;修身洁行;克制两种欲望;口舌的害处;贬斥恼怒、仇恨、嫉妒;贬斥今世;贬斥吝啬、贪财;贬斥争荣、沽名;贬斥骄傲、自满;贬斥自欺。第四册是自救卷,共分10篇,分别为:忏悔;坚忍与感恩;希冀与畏惧;贫困与淡泊;认一与信赖;热爱、欣慰、悦纳;举意、诚笃、诚实;防备与自查;思维;死亡前后。      4.《米什卡特》意为“圣训明灯”,作者为波斯大不里士圣训学家筛海•瓦利丁•穆哈默德•本•阿卜杜拉•海推勒(生卒年不详),约成书于伊历730年。8开本,分上下两册,共628页。上册主要讲正信、清洁、五功和商业贸易;下册主要讲婚姻、法律、战争、饮食、服饰、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品德修养、末日、复生、穆圣的事迹、圣门弟子的美德等。   5.《布哈里提》,有汉译本《布哈里圣训实录》,作者为著名的圣训学家布哈里(伊历194—256),又名艾布•阿布顿拉,由于他出生于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们便习惯称他布哈里。该著为8开本,共两册,97章,1130页。始于“天启章”、终于“讨黑德章”,每章开头都引用与其主旨相关的《古兰经》经文以相互印证,每节前面又有编者所加的内容提要。这部经典是由伊玛目布哈里(属沙斐仪学派)在6部《圣训集》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而成的,并被确立为逊尼正统派的圣训经典。   6.《费格海•尔巴代提》即《伊斯兰教功修法规》,奈札 哈•哈里比著。这本书以融合时代精神的形式改变了已往的模式,着重分门别类,标题和思想及主题都非常清楚,便于查寻相关条令。   7.《鲁哈•白亚尼》是土耳其学者伊斯玛尔乃•哈吉(1652—1725)以阿文兼用波斯文写的一部《古兰经》注,又名《古兰经辞义精华》,16开本,共10册,约5210页。该经注既继承了传统经注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苏非对《古兰经》的理解,每一段经文有传统的注释,又有苏非观点的注释,是一部典型的把苏非主义同伊斯兰教正统思想结合起来的经注。从内容上看,该经概括了所有《古兰经》经注的观点,是一部《古兰经》经注的集大成者。   另外,新的语法学教材有《〈千句语法诗〉注释》,作者伊本•马立克用一千句诗概言了阿拉伯语法,后有许多著名语法学家对其进行注释,尤以伊本•俄格录的注释为最好,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将其作为教材,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留学生的带入,渐入经堂教育体系。优苏伏•格尔达威著的《天课论》,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系统地讲述了穆斯林应履行的五项天命之一——天课的重要性,以及应出天课等问题。强调教法观点应与时俱进,应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新的经注学教材有《艾色龙经注》(作者艾布•拜克尔•哲泽伊木)、《索夫吾特经注》(作者阿里•萨布尼)、《光塔经注》(作者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法特哈•麦吉德》和《伊本•克西尔》等经注。其中《法特哈•麦吉德》具有教法阐释作用;《伊本•克西尔》是最权威的《古兰经》注,其特点是几乎全部用圣训的部分经义注释经文。   另外,民间现代读物在很大程度上也冲击着经堂的教材体系。大多数读本简洁明快、易读易懂,有的读本如《天课论》、《伊斯兰教功修法规》、《圣学复苏精义》等都被及时地译介过来,这对促进经堂教育教材的更新与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见附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8

主题

2

听众

433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突出贡献奖

51
发表于 2009-12-24 16:57:05 |只看该作者
  三、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变迁      (一)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变迁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与过去传统的经堂教育教材相比较而言,当代的经堂教育教材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如表一所示)。   由上表可见,现在的经堂里在一定范围内仍在使用过去的旧教材,如《连五本》、《白亚尼》、《伟嘎业》、《凯俩目》等经典教材。并且,仍保持和继承着传统的学科分类,如从语言学、教法学、认主学、苏非理学一直到经注学,都沿用着初创时的学科体系。但与此同时,一些陈旧的经典教材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堂教育的发展。原因有二:一是学习方法的老套,先从语法入手学语言,学员学完这些课程约需10年左右的时间,耗时;二是一些旧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从而制约着人们看待新事物的观念和眼光。      另一方面,现在的回族经堂教育使用的教材又发生着很大的变异性。首先,除了《古兰经》这一根本经典永不变更以外,包括圣训在内的许多学科都使用了新的经典教材,如圣训《米什卡特》、《布哈里提》、《伊哈牙依》等,苏非理学经典《麦克图巴特》等都已广泛使用。新教材的选用为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依据。其次,对波斯语的学习逐渐衰弱。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传统的圣训经典《虎托布》、《艾尔白欧》已退出或者说正在退出经堂教育的历史舞台,原因之一就是对波斯语的学习不断衰弱。即便是像《古洛斯坦》这样的经典,大多也不是对波斯语原文经典的研读,而是通过阿拉伯语译文经典来学习的。最后一点,也是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现代阿拉伯语进入经堂教育的课程体系,这对经堂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这表明,经堂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跟随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地协调着与现代社会融通的脚步。      (二)对回族经堂教育教材变迁的思考   建构在经堂教育体系中的经堂教育教材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堂教育教材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体现在能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需求、知识体系、人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以上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对宁夏西吉、海原、同心三地具有门宦性质的“伊学”的调查之上的。“伊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堂教育在宁夏的一种新形式,它由各门宦“掌门人”或“当家的”(教民对教主或掌门人的称呼)负责,主要教授经文大学,挑选地方上知识较为渊博的人担任授课教师。“伊学”的特点就是将经堂教育变成学校式的、社会化的,尽管有的设在清真寺内,但实际上,它已经冲破了清真寺的藩篱。从某种程度上讲,“伊学”作为地方经学的代表担当着先行者和开拓者的历史重任。   首先,“伊学”很好地继承和沿用了传统经堂教育的主要课程和教材,保留了培养经学人才的阶梯性和系统性,这一点对经堂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标志着回族经堂教育的经学传统没有变。   与此同时,“伊学”也选用了一些新的教材。在语言方面,它比较重视对现代阿拉伯语的学习;在圣训方面,一些新的圣训集如《米什喀提》、《伊哈牙依》、《布哈里提》等被译介并在经堂里广泛使用;在苏非理学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教材,如《麦克图布》、《费格海•艾克白热》等。这种更新与发展对经堂教育的发展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再次,“伊学”的课程设置更加趋于合理化。教材是课程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体现,它从教学内容的层面上关系着培养什么人的教学宗旨和目的。所以说,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培养人的全面性。   洪岗子经学在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对现代阿拉伯语的学习,包括阿语口语、听力和翻译,以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来弥补学员们在传统经堂教育中阿拉伯语应用技能的不足,紧跟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此外,因深知传统经堂教育中汉文化教育的薄弱,从而加强了对汉语的教学。从表中可见,在课程安排上几乎每天都有汉语课,并且还有专门的两节作文课,来训练和培养学员的汉语应用能力;说明中还提到邀请其他单位的人来讲政策、历史、法律常识等课,这有助于学员们了解时事,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这些举措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经生的汉文化素质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不可否认的是,其知识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积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全面地提高人才教育的各项指标,就要求在对课程的选择上要充分关注智力价值、发展价值、情感价值和素质培养价值。   总之,为了顺应新的时代变化,经堂教育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并作着摆脱困境的尝试。这说明,经堂教育本身具有自我调适的功能,以上的这些教材及课程变化就是经堂教育自我调适的结果,只是这种调适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附录:当代民间流传的参考书籍   1.《穆罕默德传》。[埃及]穆罕默德•胡泽里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关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德的历史传记,记述了他的生平、传教的苦难,他的品德修养以及他的圣迹。   2.《伊斯兰权威——依玛目安萨里》。萨利哈•艾哈迈德著,罕戈译。全书共分5篇展开叙述,包括:安萨里其人、安萨里与时代思潮、安萨里与苏非、《圣学复苏》和改革家。   3.《众先知列传》。艾布•哈桑•奈戴维著,达乌德•苏伊真译。是有关伊斯兰教著名先知的故事集。   4.《索哈伯的故事》。马顺译。是一本有关伊斯兰教史上著名索哈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跟随者)的故事集,歌颂了他们英勇奋斗、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忍不拔、勤劳、勤奋、勤俭的高尚人格。   5.《穆圣的故事》。[埃及]麦赫穆德•萨里姆著,王彤译。以明快、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家世、高尚品德及其创教、创军、征服圣城麦加,使伊斯兰教传遍阿拉伯岛的光辉业绩。   6.《圣训精选》。[埃及]赛义德•艾哈哈默德•哈审著。是作者以六大圣训为基础搜集而成的圣训精华,删去繁琐的传述系统之人名,仅保持传述者的名字。此书前篇以阿拉伯字母顺序排列形式,详细记载了圣训的精辟段落,后篇部分编排了79课,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修身养性的课题。   7.《罪愆录》(70样大罪详析)。一尘译著。是作者在劝诫方面的《两论》之《大论》。全文列举了70样大罪,并佐之以相关的《古兰经》和《圣训》。   8.《古兰的尊贵》。马顺译。主要阐明了诵读和履行《古兰经》的优越性以及它会带给人们怎样的福利。   9.《古兰学纲要》。穆萨•伊布拉欣著,马健康译。是对《古兰经》的定义、启示背景及其与圣训的区别等的阐释,其内容简明扼要,纲目清楚,每篇末附有思考题。   10.《认主学:在思想和生活中的涵义》。易斯玛伊•法鲁克博士著,阿立•蒋敬博士译。全书共分13章,主要论述了认主独一的信仰感受、重要意义及其所包含的哲学、道德、社会学、美学、体制等原理。   11.《从〈福音书〉看耶稣》。阿布杜•舒库尔博士著,白宝德译。对《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等的研讨,追溯了《福音书》的理性源头及其丢失的对照条件,并探讨了神的属性和耶稣的属性。   12.《致询问真主在哪里的人们》。阿卜杜•拉哈曼•兴哲理编著,司马丁华译。是有关认主学的一本小册子,以哲理的角度和辩论的形式回答了真主的实有问题。   13.《信仰与敬畏——论伊斯兰的道德》。铎伊夫拉•鲁哈里著,穆撒•化雨译。包括主要的伦理观、人性观、宇宙观、行为方式以及各种美德等。   14.《穆斯林的信仰》。穆罕默德•安萨里著,穆萨•化雨译。全书共分9章,分别论述了真主的实有,认主独一,真主的大能,天命和前定、善功、罪恶和忏悔,分歧,圣品和永生。   15.《思考录》(哈伦•叶海雅文选)。[土耳其]哈伦•叶海雅著,阿立•蒋敬译。全书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思想指南和理论依据,告诉读者人间终极的真理定论,向读者传送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的信息,启发人们重新思考许多重大的生活问题。   16.《人类的归宿是什么》。阿布杜拉•马力克著,王利奎译。是一本劝谕性的小册子,描述了人死之后在坟墓、复活日、火狱、乐园等各种情形下的终极归宿和终极命运。   17.《伊斯兰学》。叶海雅•艾麦利克著,阿立•蒋敬博士译。这是一部全面介绍伊斯兰的基础教材,全书共有18个单元,89篇课文,各课的长短不完全相同,课文中,大部分段落之后都有与《古兰经》参照的有关内容,是中国伊斯兰教育与世界伊斯兰教育接轨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是各族朋友了解伊斯兰的最好的读本之一。   18.《简明伊斯兰教法问答》。穆•阿什格•拜拉尼著,贾保平译,西安市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全书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教法的方方面面。共分5篇:清洁篇、礼拜篇、天课篇、斋戒篇和朝觐篇。   19.《穆斯林妇女丛谈》。阿立•蒋敬博士编译。全书共分12个部分,讨论了有关穆斯林妇女的基本人权、地位以及与家庭、伊斯兰法和在社会的关系。   20.《伊斯兰的婚姻制度》。散伊德•萨比格著。主要讲述了伊斯兰婚姻制度的内容以及它所体现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21.《朝觐》。赛义德•阿福塔布•阿济穆编,优素福•萧国华译,兰州新华印刷厂印刷。这是一本优秀的朝觐指导书,书中详细记载了朝觐的各项仪式,并且图文并茂,使去朝觐的人们能够明明白白地完成朝觐功课。   22.《伊斯兰的基本》。阿布杜拉•茅杜迪著,买德麟译。是作者每周主麻日宣讲的“呼图白”(演讲),全书共分7个部分,分别讲了伊玛尼、伊斯兰、礼拜、斋戒、天课、朝觐和奋斗等的含义。   23.《伊斯兰人才培训导论》。希夏姆•艾塔里布博士著,阿立•蒋敬博士译。全书的内容共分五个部分,主要介绍了伊斯兰宣教者和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并讨论了培训班的组织工作。   24.《伊斯兰的奇迹》。[日本]乌了闷拉•吉田君羊著。全书共分5部分,从科学的新发现与伊斯兰圣迹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引导人们了解伊斯兰教。   25.《伊斯兰教育史》。KHALZL A.TOTAH著,马坚译。全书共分9章,探讨了伊斯兰教育的渊源、流变及教育的宗旨、目的等。   26.《致孩子》。穆罕默德•艾卜哈米德•安萨里著,沙生祥译。全书以对孩子的告诫为契机,以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阐发了知与行的关系。   27.《劝善箴言》。穆罕默德•哲阿繁尔著,赛尔德•伊布拉欣•赵连台译,河南省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印刷。主要论述了拜功的尊贵及提倡的各种善行和戒绝的恶行。   28.《跟着穆圣过一天》。丁俊译。本书以圣训为准绳和线索,按照一天之中的起始顺序拟述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一天,并以此为示范,效行之。   29.《中东:激荡在辉煌的历史中》。伯纳德•路易斯著,郑之书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原名《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全书共分5部分,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   30.《陈克礼传》。阿比德•马纪堂著。记述了陈克礼阿洪在文革中的被害经过及其生平事迹、一生丰硕的著作工作与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31.《易布拉欣和他的子孙们》。李同江编,是一本有关易布拉欣圣人的小册子,主要讲述了易圣父子的生平事迹。   32.《中国伊斯兰教简史》。米寿江和尤佳著,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简明扼要地讲解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3.《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本有关阿拉伯世界的较为全面的史书。   34.《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马通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探讨了中国伊斯兰教各派别的历史渊源问题,对中国伊斯兰教各派与门宦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   35.《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马通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探讨了中国伊斯兰教各派在甘宁青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它的“流”的问题。   36.《清真释疑》。[清代]金天柱著,海正忠译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探讨了基本的伊斯兰教信仰及礼仪,记录了雍乾社会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      37.《人类——起始与归宿》。马廷义著,临夏市穆斯林文化服务中心印刷。原名《代嘎依古•艾赫巴热》。这本书主要记述了先天和后天的内容。   38.《代治者——穆斯林的责任与使命》。刘建新著,讲述了穆斯林的各种职责和有关信仰知识。   39.《穆斯林语文》。是一本涉及伊斯兰宗教知识的汉语教材,级别相当于初中水平。   40.《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何克俭、杨万宝编著。其中收集了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阿语、波斯语音译、转借及长期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词汇。   41.《新阿拉伯语汉语大词典》。王培文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语言工具书。   42.《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李春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将伊朗危机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二战时期和战后初期国际政治体系的动荡和复杂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同时强调全球角度和第三世界角度,反对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和苏联中心论。   43.《还原伊斯兰真精神》。罕戈著。这是作者留学巴基斯坦时的读书笔记及论文的部分汇集。探讨了宗教与民族、妇女解放、立法原则等方面的问题。   44.《思想纬度的重构》。周立人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全书以跨文化的宏阔视野,在文、史、哲、经、法等16个领域将伊斯兰文化与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又公正的比较,揭示出伊斯兰文化的深层底蕴。   45.《五更月》。刘智著。是苏非主义著作,讲述了有关教乘、道乘、真乘的功修。   46.《回教与卫生》。穆•萨里赫•隐恒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阐明了回教与科学的关系,从清洁、饮食习惯及烟酒禁忌等方面论述了伊斯兰教的卫生科学。   47.《穆斯林必读》。努哈•吴学文编著。全书从伊斯兰教概况、信条、沐浴、五功、《古兰经》选读、堵啊等9个方面,论述了伊斯兰的基本信仰基础。   48.《西亚伊斯兰教与文化》。解传广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分9章,论述了伊斯兰教诞生前的西亚、伊斯兰教、《古兰经》、教派、伊斯兰文化、伊斯兰社会生活等内容。   49.《科学伊斯兰教》。彭育新编著。是关于伊斯兰教的科学因素的著作。   (以上书目有一部分为非正式出版物,大都无具体出版年代。)      参考文献:   [1]李兴华等.中国伊斯兰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05.   [2]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教育篇•边疆教育)[M].1942.   [3]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A].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322.   [4]中国回教协会宁夏分会会务概况[J].新西北,1944,7(10-11).      On the Contemporary Change of Mosque Educational Textbooks of Hui Muslim-Taking Xiji, Haiyuan, Tongxin in Ningxia as Examples   MA Yan   (Institute of the Hui & Islam,Ningx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To be a main current of civilian education of Hui, the“mosque education”(Jing-tang-jiao-yu) has not only preserved and solidified Hui Muslim culture, but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i Muslim society. As instruments to carry out the Islamic education, the textbooks of mosque education became a direct carrier of Hui culture. It is not only embodies the culture itself, but also to be a kind of ligament that embodies the living ethnicity of Hui people until toda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fieldwork, and seeks for the developmental track of the system of Islamic textbooks of Hui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transition of mosque educational textbooks.   Key words:Hui Muslim;Mosque Education;Textbooks;Successive Develop   

马 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住申请

Archiver|手机版|真境绿翠     

GMT+8, 2024-4-27 12:16 , Processed in 0.0354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